許國雄
摘要:稅收法律法規和會計準則、制度分屬于不同的領域,基于不同的目的,服務于不同的對象,因而通常都有不同程度的差異存在。筆者對資產方面的差異和負債方面的差異及所有者權益角度的制度差異進行闡述。
關鍵詞:稅收會計新準則資產
現今,由于會計法規與稅收法規的目標不同,當企業確認某些事項時,會計法規與稅法的相關規定經常有所不同,產生了企業繳納所得稅時需要做納稅調整的納稅差異事項,這就需要進行納稅調整。同時,企業可以充分利用現行的財稅法規和政策進行稅務籌劃,降低相關事項的稅收負擔,增加企業的財務利益。筆者對企業面臨的稅收差異問題進行分析與論述。
一、企業資產方面的差異
會計上的資產是指企業過去的交易、事項形成并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資源,該資源預期會給予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稅法上對資產沒有做出明確的定義。按照現行有關規定。二者的差異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資產的入賬價值
會計上一般按歷史成本計量資產價值,通常按實際支出或實際價值作為各種資產的入賬價值。稅法上雖也按歷史成本計量資產價值,除按實際支出作為資產的入賬價值外,有時強調按完全價值作為資產的入賬價值,從而與會計上形成差異。如企業接受投資、接受捐贈取得的舊固定資產及盤盈的固定資產,會計上均按實際價值入賬,稅法上則要求按完全價值入賬;取得短期投資和長期投資,如含有已宣告但尚未領取的現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領取的債券利息,在會計上這部分債權性支出不作為投資價值入賬,而稅法上沒有明確規定不作為投資價值入賬:以債務重組方式或非貨幣性交易方式取得資產,會計上一般按原資產的賬面價值作為換人資產的價值入賬,而按稅法要求一般應按取得資產的公允價值或市場價值入賬,等等。
2、資產的折舊與攤銷
會計上出于謹慎考慮,通常強調加速折舊與提前攤銷資產,而稅法上出于保證財政收入考慮,通常要規定一些限制性條件。如固定資產折舊,會計上規定折舊方法、折舊年限和殘值估計、應計提折舊的固定資產范圍等都由企業自主決定,而稅法上對此都有明確的規定,企業的會計處理如與稅法規定不一致,計稅時應按稅法規定調整;無形資產,如沒有合同和法律規定受益年限,會計上規定攤銷期限不應超過十年,稅法上規定攤銷期限不得少于十年;待攤費用,會計上規定如果待攤費用的項目不能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應全部計入當期損益,稅法上強調應按規定期限如實攤銷;待處理財產損失,會計上強調期末必須處理完畢,稅法上強調應報經批準后處理,未經批準不得處理,等等。
3、資產的減值準備
會計上規定期末應對各種資產按成本與市價孰低法計價,如發現資產減值或貶損應計提減值準備,包括壞賬準備、短期投資跌價準備、存貨跌價準備、長期投資減值準備、委托貸款減值準備、固定資產減值準備、在建工程減值準備、無形資產減值準備等八項,而稅法上只承認壞賬準備,對其他的各項減值準備均不予承認;即使是壞賬準備,對估計的方法、比例與范圍也作了較明確的限制性規定。
4、資產的收益處理
如投資收益,會計上對與投資相關的收入要求區分不同情況,有的作為收回債權處理,有的作為收回投資成本處理,有的則作為當期損益處理,而稅法一般都要求作當期投資收益處理,并按規定計算納稅。
二、關于企業負債方面的差異
會計上的負債是指企業過去的交易、事項形成的現時義務,履行該義務預期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按現行規定這方面的差異主要有兩點:
1、預計負債
包括企業對外提供擔保、商業承兌票據貼現、未決訴訟、產品質量保證等很可能產生的負債。會計上要求企業應按照規定項目和確認標準,合理地計算很可能發生的負債,稅法上堅持實際支付原則,不予確認很可能發生的負債。
2、借款費用
包括借款利息、匯兌損益和其他借款費用。對于長期借款費用盡管會計上和稅法上都要求劃清資本化與費用化的界限,但具體的劃分范圍、時間標準、數額確認等均有差別。就范圍而言,會計上只限于購建固定資產的借款費用,稅法上包括購建固定資產、購置無形資產和借入資金投資的借款費用;就時間標準而言。會計上強調以“固定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為標準劃分借款費用資本化或費用化,而稅法上以資產“交付使用”為標準劃分借款費用資本化或費用化;就資本化的費用數額而言。會計上強調必須按實際投入購建固定資產的借款金額和規定的利率計算確認應資本化的借款費用,稅法上對此并無明確的要求。
三、所有者權益角度的制度差異
1、接受資產捐贈的差異
會計上規定內資企業接受現金捐贈和非現金資產捐贈,要按確認的價值直接作為資本公積入賬,外商投資企業按確認的價值先記入“待轉資產價值”科目,期末再按規定計算應納所得稅并結轉資本公積;新企業所得稅法改變了舊法以資本的來源地作為區分納稅人標準的做法,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組織均為企業所得稅的納稅人。由此,新企業所得稅法統一了納稅人對象,所有的納稅人,無論其資金來源、經濟屬性、規模、所屬區域,均應根據其經濟收益能力,平等地承擔納稅義務、享受稅法的保護,從而實現稅收負擔的平等分配。
2、轉增資本的差異
會計上企業以資本公積、盈余公積和未分配利潤轉增實收資本或股本,只需按確定的金額直接轉賬,而稅法則對屬于個人所得稅征稅所得的部分,要求企業按規定計算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稅額并作相應的賬務處理。
綜上所述的會計和稅收的差異,對我們處理實際工作建立了清晰的兩條線的思路,在短時間內這種差異仍然存在,因此要求我們會計人員即要客觀地反映經營成果,又要保證稅收的及時、準確的繳納,同時便于稅收籌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