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達夫
一、問題的提出
在思品課教學中,我們常感到來自學生的消極情緒:預習、聽課被動,對所講內容無動于衷,作業難交。教學實踐中我們也發現,學生對所學的各門功課是有不同感情的,它影響著注意力和時間的分配,導致了各門課學習的不平衡。同是思品課教學,有的班級合作得好,教育教學效果較突出;而有的班級配合不好,教學效果就相對較差;有時教師精心準備、自我感覺良好,但卻無法達到實際效果。等等問題,都可以從師生心理關系、情感因素上找到原因。
二、理論依據
心理學認為,課堂活動是教師和學生的合作成果,是在教師指導下,在學生的積極參與下進行集體認知活動的進程,它以知識交流為主線,伴以一條情感交流線,此時,若雙方心意相通,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還可以縮短教與學的差距,加快教學要求的內化,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從而提高思品課的教學效果。思品課的課程目標中把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擺在首位。
這里的“心意相通”,就是指師生心理相容。思品課教學中的心理相容,指的是教學實施過程中師生關系密切,感情融洽、平等合作的人際關系。
三、原因分析
在實際的思品課教學中,影響師生心里相容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1.思品教師任教面廣、班級課時少、一般又不任班主任,客觀上造成師生空間距離遠、交往頻率低,較難使師生在心理相互接近、容納;2、傳統的“副科”觀念以及思想思品教材較理論化的知識結構,也使得學生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3、有的老師在備、講課的時候沒有注意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狀態,使得課堂交流發生困難,教學中難以引起學生的共鳴;4、有的老師對自己的專業不熱愛及對學生冷淡,也會拉開師生情感上的距離.
四、對策
消除思品課教學中師生心理隔閡,增強師生心理相容性,我認為從教師方面應做以下幾方面的努力:
1.思品教師要做到德才兼備,堪為師表?!暗隆笔侵附處焾远ǖ纳鐣髁x信念、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嚴謹的治學態度、強烈的愛生之心、坦誠的胸懷、符合身份的言談舉止;“才”是指教師專業精深、學識淵博、會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能解答學生的心理困惑、會一到兩樣樂器等。這樣的老師才會得到學生的尊重、喜歡。思品老師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德才兼備是增強師生心理相容性的根本。
2.多多接觸學生,研究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研究、了解學生僅憑一周有限的兩節課的接觸遠遠不夠。思品教師平時要多找機會與學生接觸。比如:經常到學生教室與他們聊聊、回答他們的問題,或與他們同行并同他們交談。通過這些方式了解學生對思品課的學習態度、興趣和愿望,以及他們的生活經驗、知識狀況、思想情緒、關心的問題等等。這樣做一方面可以培養師生感情,另一方面還可以捕捉到課堂教學的活素材。
3.思品老師要形成民主的教學作風。專制型或放任自流型的老師都會使學生反感,進而對他(她)講授的課不感興趣。民主型的老師往往能設身處地地進行心理位置換位,以學生的眼光來考察言行,從學生的生活習慣和心理特征出發來選擇恰當的教育措施,適時調整自己從而成為學生喜歡的老師。
傳統“我講你聽”的教學模式的結果必然是“師勞而功半,又從而怨之也”。因此,思品老師必須堅持以理服人,不以勢壓人。課堂上采取討論、談話、啟發等手段,循循善誘。在進行教學評價時,不僅要評價學生的思維結果,還要評價學生的思維過程,并允許學生保留不同的看法,只有具有民主作風的老師,才會引起學生發自內心的尊重,從而信其道。
4.思品老師要做一位好編劇。思想思品教材的知識結構較理論化,如果老師拘泥于原文,照本宣科,會讓學生心生厭煩、難以接受。“山水依舊、人依舊”就是有人對枯燥乏味的思品課的總結。因此,思想思品教師要做一位好編劇,進行創造性勞動,對教材作適當“處理”。在備課時,沒有必要完全按教材知識結構的先后順序一成不變地照搬,而應根據學生的認知心理和理解能力,研究變動某些陳述性知識的句序,段序或框序。如初一思想思品教材在闡述基本概念時,往往采用先提出概念,再舉例分析說明的形式。變這種由理性到感性的陳述為由感性到理性的引導更符合初一學生的認知心理。教師如能這樣設身處地替學生著想,當好“編劇”,將以積極主動的姿態爭取到學生的心向他靠近,向思品課靠近。
教育心理學表明:情感是具有遷移功能的。實踐也證明,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帶有濃厚感情色彩的,與某位老師的關系制約著他們對某門課的興趣和愛好。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將學生對教師的愛遷移到所教的教學內容上。對于思想思品課來說更是如此,師生心理相容,不僅可以激起學生學習《思想品德》的興趣和熱情,而且可以增進師生之間的理解與信任,加快教學要求的內化提高思品課的教育教學效果?!?/p>
(編輯/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