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貽民
地圖和地理學的關系十分緊密,它們之間是“骨”與“肉”的關系,地圖猶如“骨架”,只有讓學生把地理知識附著在這幅骨架上,才能容易記住,并能聯想一些相關知識,進而獲得豐富的地理知識。地圖是地理知識的一種形象、直觀、綜合的表達,也是地理學科獨有的一種語言。它以圖像、符號、注記和色彩等形式,貯存和濃縮大量的空間、時間信息;又以人們容易接受的形式,簡明扼要地傳遞給大腦,成為聯系地理事物與人的認識過程之間的中心環節。地圖中包含了許多知識點,許多地理特點、規律都可通過觀察、分析地圖得出。地圖和地理教學始終相伴,這是地理教學的一大特點。地圖是地理教學中應用最廣泛、最實用同時也是不可缺少的教具。十幾年的地理教學使我深深感覺到,如果教學中地圖運用得好,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地理知識,而且能幫助學生建立形象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教會學生通過讀圖進行分析、判斷、推理、概括、綜合,也是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因此,培養學生的用圖習慣、鍛煉讀圖與析圖能力是地理教學中最基本而又重要的內容。那么,地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讀繪地圖的能力呢?根據本人的教學實踐經驗,談以下幾點看法。
一、地圖在地理教學中的作用
1.地圖可以確定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使學生建立起正確的空間概念,會讀地理事物的緯度位置、經度位置、海陸位置及地理事物之間的相對位置。
2.地圖可以表示各種地理事物的形態,使學生形成對地理事物比較形象直觀的印象;同時,也便于使學生形成各種地理事物的觀念和概念。
3.地圖可以傳遞信息,易于使學生理解地理規律。如:看“海洋表層鹽度、溫度隨緯度的變化”圖,明確溫度曲線、鹽度曲線的變化特點是什么?學生看圖得出:水溫從低緯向高緯遞減;海洋表層鹽度自南、北半球的副熱帶海區,分別向兩側的高緯度和低緯度海區遞減,同時引導學生觀察60°S附近比60°N附近的海域的鹽度高,原因是60°S附近為大面積的海洋,而60°N附近海域周圍陸地廣闊,陸上河流大量淡水匯入海洋,起到稀釋的作用。利用地圖,便能快捷地理解這個規律。
4.地圖是地理知識的載體,運用地圖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
地理教學離不開地圖,地圖在地理教學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地圖可以把似乎零散的地理事物歸結到圖中進行綜合歸納,并條理化,能夠清晰地呈現出地理知識的規律性,易于被學生接受掌握。這樣,學生學習時感到輕松自如。
二、在實踐的教學中,應訓練學生讀繪地圖的能力
學生對地圖掌握的程度,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成績。在教學中,我發現了許多同學對圖片茫然,不知道該怎么看?有些同學甚至連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方向都不知道。如何培養學生的讀繪圖能力是一個關鍵的問題,可嘗試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訓練。
1.展圖。在教學過程中,將地理掛圖展示在學生面前,或教師畫黑板略圖,讓學生自己在掛圖上或板圖上指出所學的地理事物,這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
2.說圖。對掛圖或板圖,教師進行細致地講解。比如在講“大洲和大洋”這節時,教師利用“東西半球圖”,讓學生先指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然后教師再進一步講清哪個是東半球,哪個是西半球;東西半球各分布有哪幾大洲,各大洋被哪幾大洲包圍,各大洲分別臨近哪幾大洋等。這樣可使學生明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進一步加深印象。
3.繪圖。圖形在學生的大腦中有了初步的印象后,開始讓學生在玻璃片上描繪出相應地圖的輪廓,接著教師在黑板上示范填圖,學生在玻璃片上獨立填圖,并用幻燈展示學生的玻璃片,進行相互比較,讓學生選出最佳“作品”,這樣更能加深學生的印象,從而達到熟練程度。
三、地理課堂中學生讀繪地圖能力的培養需注意的問題
1.培養學生的讀圖繪圖能力應貫穿在平常的教學中,力求做到“圖文并茂”,把圖和文字緊密結合起來,盡量把地理分布、地理成因、地理規律等知識落實到有關圖上,使圖上內容與文字描述相互配合、相互補充,從而使“死”圖“活”起來,“靜”的文字“動”起來。
2.指導學生養成用圖繪圖的習慣。地理課本中有地圖,還配有地理圖冊。在學習地理時要經常用圖,養成用圖的習慣,所謂習慣成自然,熟能生巧講的就是平時經常用并形成習慣。學好地理,古人就有“左書右圖”的說法,要求學生學習地理知識時,不死記硬背,而要經常讀圖繪圖,將一幅形象具體的圖像印在腦子里。
3.引發學生的讀圖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培養學生讀圖、析圖的能力的重要環節。這就要求地理教師制定適當的讀圖目標,讓學生思索,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如“中國的交通業”中,主要鐵路干線及鐵路樞紐,名稱多,記憶難,我在上這一內容時,確定起點和目的地,讓學生設置幾條旅游路線,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還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4.教學中引導學生利用地圖積極思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地圖是客觀事物的反映,它表達了豐富的地理信息,引導學生思考各種信息的相互關系,以提高解決綜合問題的能力。如在學習世界人口分布特點時,可先觀察《世界人口分布圖》,學生很容易看出,亞洲東部、南部,歐洲、北美洲東部地區人口稠密,為什么這些地區人口稠密呢?這時先提出人的生存所受哪種因素影響大?同學們各抒己見,但總結起來不外乎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這時可讓學生回顧五帶分布圖,可看出人口稠密區主要位于北溫帶,回顧地形圖觀察出大部分位于平原廣闊的近海地區,也可與耕地分布圖比較,得出人口稠密區也是耕地主要分布區,各要素明了后再綜合整理不難得出:人口稠密區是自然條件好的溫暖濕潤的平原地區,同時引導學生得出,這些地區農業發達,工業、交通、城市進一步發展,就形成了人口稠密區。這樣,鼓勵學生利用地圖,深入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為解決問題而使用地圖努力學習。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對學生讀圖繪圖能力的培養,不僅使學生將零碎的知識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有條不紊的記憶網絡,而且各種不同類型的圖像提供了大量的地理感性知識,有助于集中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興趣,培養發展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進而提高地理學科的教學效果。
(責任編輯:謝先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