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雨
自從溫總理視察北京第三十五中學,發現一處地理教材的錯誤之后,教材問題便成為一個引人關注的教育熱點話題。最近又有一些教師對現行小學語文教材中存在的問題,比如課文的真實性、針對性、價值取向、選文標準、編輯體例等一系列問題,提出了有理有據的尖銳批評和質疑,引發熱烈討論。與過去針對教材字詞等方面錯誤的批評相比,這次所涉及的內容更廣泛,問題更復雜,類型更多樣。就在前一階段,人們關于教材的話題也還僅限于課本入選作品的調整上。所以,從整體的輿論氛圍和質疑者所做的前期調研工作以及形成的影響來看,這次對中小學教材發起的“清算”,大有掀起一場教材“革命”之勢。
即便如此,現在就為這樣一場關于教材的討論下一個準確的結論,顯然為時過早。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就是這樣的質疑和討論,對于在更廣泛的群眾基礎上推動中小學教材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知道,雖然改革開放已經三十多年了,教育事業的發展也是成效卓著,然而我們現行的教材編寫審查和出版體制,基本上是計劃經濟時期的格局,盡管有了一些小范圍的選擇性,但統編教材一統天下的局面并沒有多大的改觀,教材的編寫和審定的權力,基本上集中在一些特定機構之中,和使用教材的學生、教師以及家長沒有多大的關系,他們在教材問題上沒有多少發言權,因而也就使得教材在所有出版物中具有極其獨特的地位。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現在有人能夠公開向現行教材叫板,實在是一種思想觀念上的進步,它打破了過去幾十年來教材問題上由權威部門和專家們長期把持的話語權,向社會大眾揭開了蓋在教材之上的神秘面紗,讓人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審視被所有人奉若神明的教材,知道了教材原來也會有錯誤,教材里面的東西也不完全都是對的,并且已經開始反思:為什么以前從來沒有懷疑過自己和自己的子女學習的教材呢?顯然,它所起到的震聾發聵的積極作用,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超過了教材存在問題的本身,有可能催生教材編寫和使用方面的思想和觀念的大解放,開創教材建設和改革的新局面。
在對教材的質疑和討論中,也有一些教師和網友認為給教材找毛病純屬吹毛求疵,沒有多少實際的意義,語文教材的主要功能是讓學生識字作文,內容真實不真實、空洞不空洞、說教意味濃不濃、與現實聯系得緊密不緊密,都無關緊要。其實,他們所說的這些問題,恰恰是比教材中有幾個錯別字和病句更為重要、影響更大也更難解決的問題。對于教材中存在的明顯錯誤,一般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可以加以糾正,但教材內容選擇和價值導向方面存在的問題,就不是哪一個使用者可以左右和改變的。通過這次討論我們可以看到,現行教材編寫中形成的單一的思想傾向和價值取向,已經與社會發展進程中形成的價值觀念的多元化產生了越來越多的碰撞,過去我們所崇尚、所宣揚的一些東西,今天看來也許已經不合時宜,或者說已經不能被完全接受。特別是一些政治思想傾向性較強的偏重說教的東西,有時候會顯得與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十分隔膜,有些課文所標示的思想道德和價值取向,已經失去了人性的支撐,因而也就失去了應有的真實性,必然給人以假大空的感覺。
前不久讀一篇博文,寫一個網友的兒子今年9歲,他所在的學校期末考試中有一道語文題:一列火車飛速駛經一鐵路岔道口,扳道工發現另一列火車突然迎面駛來,兩車即將相撞,將會車毀人亡。如果扳道工向右扳道叉,火車均可安全交錯而過,但右邊的岔道上搬道工5歲的兒子正在玩耍。扳道工對他的兒子大喊一聲:快臥倒!他向右搬下了道岔,火車飛快安全駛過。他的兒子臉色慘白、安然無恙地從鐵路中間站起。請問:兒子會如何看待他的父親?這位網友的兒子回答:兒子會恨他的爸爸!結果,評卷老師給了一個大×。更可怕的是,全年級12個班,近500學生,只有3個孩子這樣回答,其余全是:“會覺得他爸爸是英雄“之類!這位網友對此發出強烈質疑: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教育?
網友的質疑是有道理的,一個講真話就算錯的教育,還不值得我們深刻反思嗎?而我們的教材中就有不少類似于這樣的內容,帶給孩子的,也絕對不只是識文斷句那么單純的東西。它不僅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們幼小的心靈,讓他們學會虛偽和功利,也在影響著我們的教師,通過他們引導學生接受一些違背人性的道德觀和價值觀。那些被認為回答正確的學生,就是我們的教師們工作的“成果”,但那是孩子們真正想說的心里話嗎?
我們現在強調構建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但現行教材中的不少內容依然是政治掛帥、思想領先,而缺乏對人性、對生命應有的尊重和關照,即便有,有些也是十分抽象、空洞和狹隘的,缺少一種普世的價值。如果說這樣的教材還不值得質疑、還不打算改進的話,那我們現在到處高喊的教育教學改革,還有多少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