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廷泉
〔關鍵詞〕 物理教學;互動環節;
定向誘動;師生互動;
教師導動;特點
〔中圖分類號〕 G63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
(2009)11(A)—0052—01
布魯納有一句名言:“知識乃是一個過程,不是結果。”學生的認識能力必須通過實踐才能逐步提高,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正好使學生在理論聯系實際的過程中提高認識能力,同時可以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所以必須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去探索、發現問題,并用所學的知識去研究、解決問題。作為一名物理教師必須轉變已往觀念,在教學過程中應著眼于那些對學生受益的知識、技能和科學的方法,建立一種以導促學的互動模式,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一、定向誘動環節
教師應精心設置相關問題,并在上課前發給學生,然后通過其中的內容誘發學生對相關知識進行閱讀,增強上課回答問題的自信心。在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要從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開始。為此教師在教學中,首先,要鼓勵學生勤于觀察、大膽質疑、勇于發問;其次,應培養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再次,教師還要從學生實際出發,與學生一起設疑,并善于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逐步解疑,使學生在探索新知識中有所發現和創新。
二、師生互動環節
教學是個動態的過程,它必須通過師生間的信息反饋及時調整課堂教學,以期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教育心理學認為,課堂教學是師生心理交往的過程,應是情感交往,師生平等交往共同參與教學活動,往往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但學生的這種熱情是瞬時沖動,需要教師在互動中始終獲取準確信息,讓這種沖動遷移到教育目標上。例如,在探究“力的分解”的問題時,先讓學生猜測什么情況下力的分解有唯一確定的解。于是,學生憑自己的想象提出許多假設。如,在已知兩個分力的大小,已知兩個分力的方向,已知一個分力的方向和大小的情況下力的分解有唯一確定的解。
三、教師導動環節
在師生互動教學中,教師的導動功能徹底改變了“你教我學、我啟你發”的傳統模式。而是突出“導”字,在教學活動中體現出的模式是教師引著學生走,學生推著教師走。這種模式就是要突出教師的主導地位及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是要突出善導、激趣,通過用導來創設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最后讓學生會學、會探索、會創造。
教師在導動中一定要有新意,能承上啟下,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帶學生迅速進入角色,產生學習欲望。這就需要在授業解惑中巧妙而恰如其分地利用學生原有知識解決問題,讓學生在情感上燃起對問題尋根究底的欲望。由于學生提出的假設很多,究竟哪個假設是問題的正確答案,還要通過實踐檢驗才能斷定。物理實驗教學是培養與訓練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與物理創造思維的有效措施。
在信息社會中,信息交往與學習有較大關系,這一狀況說明師生互動模式具有顯著意義,它與傳統的教育模式相比較,有如下特點:
1. 師生互動模式使教與學有機結合,促進學生潛力發展。我們要變教為誘,貴在引路,妙在開竅,就是讓學生先學,然后根據學情再教,由于學生學在先,學然后知不足,帶著疑問走進課堂,那么教師的作用則主要是誘導,使教育真正成為 “變教為學”。
2. 師生互動模式,以誘達思,加強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以教達思,就是說教師的教學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教師的教育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各種學習能力,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促進學生智力因素的發展。
3. 師生互動模式以導促學培養學生自覺學習的習慣。教育學指出:“學習是一種有目的性的活動。”心理學又指出:“人的心理具有自覺性與能動性。學習目的越明確,自覺性與能動性就越強,心理狀態越佳。學習越自覺,越主動,效率就越高。”所以,只要教師將學生求知欲望激發出來,他們內存的自覺性就會被挖掘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