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坤
10月1日,通過國際在線26種語言網站音視頻圖文直播觀看國慶60周年慶典活動盛況的世界各國的網民紛紛稱贊,慶祝大會、閱兵式和群眾游行“非常壯觀,氣勢恢宏”,中國人民“有足夠的理由為自己的國家感到驕傲和自豪”,許多海外民眾還對國際在線成功直播國慶大典表示祝賀。美國一位網民安德魯·克里奧克夫在網上留言說道:“很高興能在美國,在線觀看中國國慶閱兵式?!?/p>
不久前,國際在線在北京舉行了新增6種語言網站的啟動儀式,使得國際在線語種數量達到59種。國際在線多語種、多媒體的網絡平臺已經成為全球網民通過母語了解中國的一個重要窗口。在這個背景下,國際在線網站積極發揮優勢,在國慶60周年的宣傳報道中展示了自己強大的國際傳播能力,讓海外網民及時了解國慶60周年的盛況。
使用26種語言網上直播
10月1日,國際在線推出國慶60周年慶典活動特別報道,分別使用漢語(普通話、廣外話)、英語、俄語、法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德語、日語、越南語等26種語言進行網上音視頻直播和圖文直播,全方位、多角度報道國慶大典的盛況。這是國際在線首次使用26種語言對重大活動進行同步現場直播。
10月1日當天,國際在線多語種網站共發布國慶相關稿件2862篇,圖片2665張。兩場多語種音視頻和圖文直播效果顯著,各語種新聞直播網頁的點擊量達到了835萬頁。截止當晚22:00,在線收聽、收看國慶直播和點播節目的人數總計達到120多萬,收聽收看音視頻節目的總流量達到7520G,其中約65%來自境外。所有訪問指標均高于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創國際在線直播新紀錄。
推出多語種大型專題
國際在線各語言網站于8月9日聯合推出國慶60周年多語種大型專題。專題以統一的設計風格,突出了中國文化特色,并針對各自對象國和地區來設置相應欄目內容。
其中,國際在線中文網推出的專題“60年,中國印”綜合圖、文、音頻、視頻等手段,將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各項報道進行統一包裝,形成系列化、一致性和連貫性的整體報道策略,并開展多種形式的多媒體間的互動,包括無線廣播與網絡的互動,網絡與移動國際在線的互動,中文網與外文網的互動,外文網與外文網間的互動,盡最大可能擴大外宣覆蓋面。
國際在線英文網制作了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60年的歷程”以及“中國小鎮行”在內的特別專題,介紹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各項事業的發展成就,尤其是我國城鎮發生的變化。英文網各頻道還播發了大量講述60年變化的系列報道和文章。時政頻道編譯系列文章,包括《輝煌60年:通信-自由通聯若比鄰》、《“江南”傳奇:中國民族工業的世紀縮影》;財經頻道刊登《中國股市從無到有的發展》、《民族品牌從弱到強的發展》;娛樂頻道推出《獻禮片盤點:革命之路篇、艱苦奮斗篇、改革開放篇、眾志成城篇》、《電影往事:新中國成立后經典電影海報》;視頻頻道播出《六對夫妻的60年》,采訪6對不同年代結婚的夫妻、折射新中國60年變化。
此外,國際在線越南語、老撾語、柬埔寨語、泰語、馬來語、印尼語、菲律賓語和緬甸語等外文網站,推出“新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友好交往”專題。通過訪談、大事記、資料圖片、視頻等形式,展現新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友好交往以及雙邊友好合作關系發展的歷史足跡,反映新中國周邊外交取得的成果。突出報道“安鄰、睦鄰、富鄰”的外交政策。
開展系列主題宣傳活動
在近一年的報道過程中,國際在線開展了一系列旨在積極影響國際輿論、樹立國家良好形象的主題宣傳活動,為新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營造和諧友好的國際輿論環境。
國際在線“中國緣·十大國際友人”網絡評選活動受到國內外的高度關注。
在新中國建立和建設的歷程中,無數中華兒女獻出了生命、青春和汗水,同時,這其中也凝結了很多國際友人的支持、奉獻和犧牲。為此,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發起并聯合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和國家外國專家局共同主辦、由國際在線網站承辦的“中國緣·十大國際友人”網絡評選活動應運而生。
“中國緣·十大國際友人”網絡評選活動,不但增進了人們對新中國建立和發展歷程更全面的了解,喚起人們對那些外國朋友的記憶和懷念,同時,向國際社會表明,只要是曾經對中國的發展提供過幫助的人,不論他是哪國人,中國人民都永遠不會忘記他們。評選活動自8月31日拉開帷幕以來,受到了國內外的高度關注。西班牙駐華大使卡洛斯·布拉斯科·維雅向活動寄語,并支持來自西班牙的候選人——薩馬蘭奇先生入選“中國緣一十大國際友人”。英國劍橋李約瑟研究所的所長庫克里斯托弗·卡倫在接受采訪時,就李約瑟先生能夠入選候選人名單表達了欣喜的感情,并強調了李約瑟先生幫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所做出的重大貢獻。
此次活動組委會確定了50位候選人,國際在線中文網為評選活動制作了專題,提供網絡平臺。專題介紹了活動中候選人的入圍條件、評選規則以及評選動態,以及50位候選人與中國的真情故事,并發揮網絡平臺的互動優勢,在專題中設專區請廣大網友進行投票?,F在50位候選人已經各自擁有了數量不等的“粉絲”。其中,網友“lijing”是加拿大醫生白求恩的堅定支持者,她留言說:“白求恩是中國人民心中的國際主義英雄,中國人民永遠懷念他!”。
根據評選工作程序,8月31日至10月10日,國際在線網站刊登候選人的事跡,接受公眾投票。10月11日至12日,根據網友投票和專家評審確定最終結果。10月12日,公示“中國緣十大國際友人”當選者名單。此后,將擇時舉辦隆重的頒獎儀式,并邀請參與投票和留言的網友出席頒獎儀式。
國際在線推出“看中國·中外記者邊境行”大型多媒體專題,反映我周邊外交政策取得的成果。
為對外報道好新中國成立60年來的發展與進步,重點展現我邊境地區經濟繁榮、社會和諧、人民安居樂業的景象,以及我同周邊國家邊貿合作和民間友好往來的迅速發展,充分發揮國際臺現有優勢與特色,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與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2009年7月至8月聯合主辦了“看中國·CRI中外記者邊境行”大型多媒體采訪報道活動。該活動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200多名中外籍記者組成八個采訪團,分八條線路赴我國主要邊境地區采訪報道,展示我國陸地邊境省區、地區經濟繁榮、社會安定、人民安居樂業的景象,以及與蒙古、俄羅斯、朝鮮、越南、老撾、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哈薩克斯坦等鄰國交流與合作的情況。
國際在線多語種網站在此期間推出了“看中國·中外記者邊境行”大型多媒體專題,形式上主打“外”字牌,
突出國際在線多語種特色,圍繞“邊境”做文章,選取有邊境特點的題材:內容鮮活,選題以小見大、見微知著,努力尋找所到之地的典型事例和典型人物,從細節人手,更多地通過雙邊友好往來、邊貿合作、文化交流的題材反映我周邊外交政策取得的成果。
其中,國際在線中文網制作推出的八個子專題,使整個活動得以完整地呈現在廣大網友面前。八個子專題分別為“延吉、丹東:中朝友好的見證”“黑河:看經濟邊貿賞風情民俗一二連浩特:從‘戈壁小口岸到‘綠色大通道”“伊犁、霍爾果斯:面向中亞的貿易橋頭堡”“喀什:西域綠洲千載古韻”“樟木:喜馬拉雅山谷里的‘經濟特區”“瑞麗、西雙版納:打通西南邊陲戰略安全通道”“憑祥:中越關系新臺階”,各專題頁面設計精美,結構明晰,內容充實,有層次、分類別地展示前方記者發回的報道,充分展現邊境地區人民的幸福生活和新中國成立60年來的巨大變化。
舉行“新中國成立60周年”全球知識競賽,向海內外受眾展現新中國成立60年來的發展歷程。
新中國成立60周年報道作為貫穿全年的最重要的報道活動,是引導國際社會對中國了解與認知的極好機會。為了使廣大海外受眾更加生動、具體地了解新中國成立60年來發生的巨大變化,國際在線于6月1日正式啟動“新中國成立60周年”全球知識競賽,此次知識競賽通過53種語言網站,以圖像、文字、音頻、視頻等多媒體方式向海外受眾傳播。
國際在線各語種網站均設立了“新中國成立60周年”知識競賽專題,根據競賽內容提出10個問題供網友在線回答,并設有網絡留言板,海內外網友都可以通過這一平臺發表對“新中國成立60年”的感受。
此外,國際在線在舉行競賽過程中,通過“走向繁榮…走向小康…走向世界”“走向法治”“走向太空”5篇報道,從政治、經濟、外交、法治、科技等方面,選取國外受眾感興趣的角度,從“變化”入手,通過生動鮮活的人物和事例,反映時代與社會變遷的重大主題,展現新中國成立60年來的發展歷程,真實反映了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人在社會生活、思想觀念方面的巨大變化。
采用創新手法
移動國際在線英文版根據手機等手持終端的特點精心設計專題,使專題既能覆蓋60年來各行各業所取得的成就,又符合手機等手持終端屏幕小、容納信息量小的特點。
與此同時,他們還特別制作了可供用戶下載的PDF格式的大事回顧,來報道新中國成立60周年。報道分為體育、電影、財經和生活等四個部分。每個部分都記錄本行業領域從1949年到2009年來發生的有影響的事件。9月初開始,每周簽出一集,同時在美國蘋果公司的網站上也進行了推薦。
移動國際在線在宣傳報道過程中,還推出了新中國電影60年專題,從一個新穎生動的角度,使境外網民體會中國社會的快速發展。
移動國際在線英文版大部分受眾來自國外,對中國國情不甚了解,而小屏幕終端的容量有限,如何以一種簡單的方式讓他們清楚地了解這些變化與成就,是需要思考解決的一大難題?!靶轮袊娪?0年盤點”沿用了移動平臺以往專題的電子書模式,以時間為序,點面結合,并搭配真實的歷史圖片,使敘事更加生動,選取了新中國電影事業發展中取得的多個“第一”,脈絡清晰,深受歡迎。
注重文化報道是移動國際在線英文版的一貫特色。移動網早在今年7月正式發布之際就推出了專門介紹國產電影的電影頻道。近年來,由于在國際性電影節中不斷獲獎,知名度與日俱增,中國電影也逐漸成為世界關注中國的關鍵詞之一。
這次在對新中國電影60年進行盤點時,所選取的事件均是電影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成就,如新中國第一部彩色片、第一部合拍片等,有助于讓受眾在了解歷史概括的同時,也能體會到中國社會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