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兼斌 杜 江 廖 望
國慶60周年不僅在國內,而且在國際上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對大部分關注中國國慶的人來說,媒體的報道是其獲得有關國慶各項相關活動的主要來源。在各種媒體空前豐富的時代,人們對外部世界的觀察和了解,更加倚重各種媒體內容所構建的“擬態(tài)現實”。
作為一件高度政治化的國家大事,國慶報道和國慶活動一樣,背后有著鮮明的設計痕跡,盡管亮點不少,但諸多做法大多在國人的預期之內。這是一種我們所熟悉的關于社會和事件的呈現框架和角度。
這次國慶60周年之所以濃墨重彩,乃是因為60年作為一個甲子在中國文化中特殊的象征意義,以及當今世界錯綜復雜的政治經濟形勢下,中國自許和被寄予的諸多希望。根據事件營銷的相關理論,諸如國慶慶典這樣的重大事件,無疑是一個國家在國際社會塑造、明確其國家形象的重要契機,因為顯然,在一個日益全球化時代,像中國這樣一個正在崛起中的大國的重大事件,注定也會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之一。事件過后,審視他者的視角,也許有助于我們至少部分了解這次60周年國慶相關活動在國際上引起的反響。我們將基于國外網絡媒體、特別是西方媒體對中國60周年國慶的報道分析,對這種“他者的視角”加以初步勾勒。
研究設計
盡管互聯網正日益成為人們獲得新聞信息的主要來源,但從其內容來源和內容的公信力而言,傳統新聞媒體及其網絡平臺,和以引用傳統新聞媒體內容為主的新聞門戶,仍然是網絡新聞的主力軍。本次研究所考察的新聞內容主要來自于西方主流新聞媒體的網絡平臺以及新聞門戶。
考慮到媒體的特性及其代表的國家利益,我們首先選擇英美六家影響力較大的媒體作為分析新聞的來源:其中美國媒體包括側重社會經濟報道的《紐約時報》和側重政治報道的《華盛頓郵報》;英國媒體則包括側重社會經濟的“BBC新聞”,側重政治報道的《衛(wèi)報》,側重社會新聞的《鏡報》,以及較為綜合性的“天空新聞”。我們的分析是基于這些媒介的網絡門戶。此外,各大通訊社的新聞在網絡上主要是通過新聞集成門戶來傳播的,根據Nielson今年八月對新聞網站獨立訪問的統計,我們選擇排名第一的“Yahoo!News”作為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新聞集成門戶,納入分析范圍。

在樣本的選擇上,我們在上述網站域名內,通過Google檢索文章正文含有“China”(中國)且至少包含“Anniversary”(慶典)、“60”、“Military”(軍事)、“Politic”(政治)中一個關鍵詞的文章頁面(不包括文后評論和其他無關網頁)。考慮到新聞的時效性,我們以國慶前后各一周為限(9月24日至10月7日),剔除重復的新聞,最終確定樣本量為99篇。
我們對進入樣本的新聞所進行的編碼分析,主要集中在有關報道或評論在以下10個與中國有關的主題所體現出來的態(tài)度傾向:(1)政治政策——關于政體、政黨、政策、法制、民主等內容;(2)領導人形象——關于領導人的形象描述;(3)軍事——關注軍力、軍事策略、軍事安全等問題;(4)經濟——關注經濟發(fā)展,經濟體制等內容;(5)社會——關注社會問題,民生等;(6)文化——關注文化傳承發(fā)展、文化產業(yè)等問題;(7)民族主權——關注民族問題、領土主權問題;(8)人權——關注人權問題,及一些敏感事件;(9)慶典——關注對慶典本身的報道評價;(10)國家整體形象——關注對中國整體的評價。
最后,文章的直接來源(媒體或通訊社)、隸屬門戶(媒體)、所屬政治地緣(美國或歐洲)、發(fā)布時間(頁面創(chuàng)建時間)、類型(信息型或評論型)等項目,也都納入我們的編碼之列,以便進行有關分析。
媒體態(tài)度
通過對樣本的描述統計分析,可以發(fā)現西方媒體對中國國慶報道的關注點集中于政治(76/99)、慶典(64/99)、社會問題(60/99)和人權問題(56/99),而對中國的文化相關議題的報道最少。從有關報道所呈現的態(tài)度(-3最負面,0中性,+3最正面)看,除經濟(0.74)和文化(0.47)為較為正面外,其他方面的報道角度均不同程度的偏向負面。
此外,從西方媒體對新中國60周年國慶相關報道的報道量走勢圖可以看出,報道集中在9月28日到10月2日之間,并且7個網絡媒體均符合這一整體趨勢。可以看出,相對于北京奧運會,這次國慶對于外媒來說不是一個持續(xù)關注的問題。
歐、美媒體在中國國慶報道上的態(tài)度異同。在我們所關注的10個方面發(fā)現,歐洲的媒體對我國的態(tài)度相比美國的媒體更為正面些,或者說負面的程度沒有那么強烈。如在國家整體形象、軍事、經濟、社會等方面,歐洲媒體都比美國媒體在態(tài)度取向上更為正面,這種差異在0.1置信水平下顯著。考慮到本研究所分析的報道樣本量較小,因此在0.1置信水平下顯著已經顯示兩者之間的確具有明顯差異。
而在關注的議題上,歐美媒體的關注側重點并無特別明顯的差別。美國媒體的中國國慶報道中,最受關注的主題依次為政治、國慶、人權、社會:而歐洲媒體的中國國慶報道中,最受關注的主題依次為政治、國慶、社會、人權。相比而言,美國媒體對中國的人權話題比歐洲媒體更為關注。
報道主題的傾向關聯性。西方媒體的報道角度大多是負面為主的,其中,在態(tài)度傾向上,領導人形象、經濟、政治、軍事、社會的一致性較大;民族主權、文化這兩個主題的報道傾向有自己的特點,特別是和軍事、領導人形象、經濟等主題的報道傾向有明顯差異。這些情況說明,盡管總體上西方媒體對中國很多方面的報道具有負面傾向,但在不同主題的傾向關聯性上仍有差異,顯示不同媒體在視角和立場上仍是比較多樣化的。
我們把報道中涉及到的各種措辭按照其感情色彩分為三類,即客觀、較為偏激和偏激。總體來看,接近一半的報道的措辭還是比較客觀的,但也有約三分之一的報道,在有關措辭上很偏激。值得指出的是,國慶報道中的這種措辭風格和西方媒體在涉及中國問題報道中的一貫措辭風格是完全吻合的。
西方媒體的基調與傾向
西方媒體對中國的報道,特別是對一些具有政治意義的重大事件的報道,有其相對固定的框架。除非類似汶川地震抗震救災這樣突發(fā)性的、超越政治和意識形態(tài)意義的事件,否則常規(guī)的政治、經濟、文化事件,因其本身存在多元解讀的空間,常常在西方媒體的報道中,會被納入其長期形成的一些固有的、習慣性的解讀角度。
結合中國的發(fā)展,西方媒體對中國的國慶報道,在不同的主題上,呈現明顯不同的態(tài)度傾向。對有關中國經濟發(fā)展、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報道,總的說來以正面的為主。但對中國的政治、軍事、民族主權、領導人形象、人權等方面的報道,總的說來是負面的。中國的經濟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盛大國慶所展現的大國風貌,都不足以改變西方媒體對中國的基本看法和評價。顯然,中國國際形象的改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西方媒體在解讀我國國慶慶典時的這種基本基調和框架,其實是和西方新聞學所標榜的作為“社會,世界守望者”角色這樣的自許一致的。從某種意義上言,西方媒體對社會現實的報道的基調就是批判性的,無論對中國或者其他國家都是如此.不同的只是程度罷了。作為一個日益自信開放的大國,中國對于來自異域的這種他者的視角,也自當有一份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