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雅華
10月6日,諾貝爾物理學獎評審委員會在瑞典科學院公布評選結果。華人科學家高錕以“涉及光纖傳輸的突破性成就”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分得該獎項的一半獎金,即500萬瑞典克朗(約合71.8萬美元)。
在全球地位最高的科學獎的獲獎名單上,又多了一位華人科學家。那么,高琨給世界帶來了什么?高錕的研究為人類進入光導新紀元打開了大門。
也許,直到2009年,我們才真正地認識到,世界不能沒有互聯網,互聯網不能沒有高琨。我們不能想像,沒有互聯網的二十一世紀的世界,會是個什么樣子。我們難以評估,世界對互聯網的依賴已經到了什么程度;我們同樣難以評估,如果沒有了光纜,互聯網又會是個什么樣子。沒有了光纖的互聯網,同樣會高位截癱。
從這個意義上說,互聯網改變了世界,高錕改變了互聯網。
1966年,高錕首次提出以玻璃制造比頭發絲更細的光纖,取代銅導線作為長距離的通訊線路。用光波替代電波,用光纖替代電線。在當時,這幾乎是異想天開,既不科學,也不現實。幾乎無人相信世界上會存在無雜質的玻璃。僅此一論,便能讓高錕的理論,高錕的研究夭折。
可就是這樣一個貌似荒誕不經的理論,引起了世界通訊技術的一場偉大的革命。十五年后,隨著第一個光纖系統于1981年成功問世,人們這才意識到,光纖對互聯網意味著什么。而且它的威懾力不僅僅是對于互聯網。
光纖低損耗、寬頻帶、尺寸小、重量輕,以及強大到幾乎不事思議的抗干擾能力的優點,給人類通訊帶來了一場革命。從此,這種比頭發還細的光導纖維,替代了體積龐大的千百萬條銅線,把人類帶入了信息無限豐富的時代。
從此,光纖成為傳送容量接近無限的信息傳輸管道,徹底改變了人類的通訊模式。可以說,高錕的光纖理論是現代網絡和電話通訊的開拓者,開啟了人類信息社會的新紀元。
從1963年開始,高錕就著手對玻璃纖維進行理論和實用方面的研究工作,并設想利用一種玻璃纖維傳送激光脈沖,以代替用金屬電纜輸出電脈沖的通訊方法。1966年,高錕教授發表了利用極高純度的玻璃作為媒介,傳送光波,作為通訊之用的基礎理論。
從1957年開始,高錕即從事光導纖維在通訊領域運用的研究。1987年10月,高錕從英國回到香港,并出任香港中文大學第三任校長。199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由于他的杰出貢獻,1996年,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將一顆于1981年12月3日發現的國際編號為“3463”的小行星,命名為“高錕星”。高錕持有英國和美國雙重國籍,現常居中國香港。
讀了許多可以稱之為鋪天蓋地般的,評論高錕和評論光纖通訊的文章,可沒有一篇文章談及此事。您可以想像,要改變這樣的利益格局有多難。
互聯網改變了世界,高錕改變了互聯網。可高錕能改變中國嗎?或者說,高錕能在多大程度上改變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