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七成環球網網民認為奧巴馬此行鞏固了兩國關系
●本報駐美國、德國、日本、比利時記者 郭穎 青木 孫秀萍 李永群● 汪析 陳一 柳直 ●本報記者 王躍西
奧巴馬18日登上長城,領略了歷史的壯闊。
奧巴馬昨天游覽完長城之后,結束了他對中國的66小時訪問,飛抵韓國首爾。奧巴馬稱,他對這66個小時的評價是“非常滿意”。他的這一感受與很多關注他此行的中國民眾類似。環球網18日進行的網絡調查顯示,近七成中國網民認為奧巴馬此次訪問鞏固了兩國關系,只有4.6%的投票者對奧巴馬的表現“不太滿意”。美國的議論更復雜些,“合作”、“平等”、“伙伴”仍然是相關評論的關鍵詞,但抱怨美國要求沒得到滿足的也有不少。對于這種情緒,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一篇報道援引專家的分析說:“許多美國人仍然相信美國是世界上毫無疑問的頭號超級大國,如果哪位總統讓他們對這一點產生懷疑,他們會不高興的。”但《華盛頓郵報》的這句評論應該會被大部分美國人認同:這次訪問后,奧巴馬政府可以堅定地宣稱,中美兩國的關系已達到“歷來的最高點”。
在長城感慨歷史滄桑
“奧巴馬的中國之行以工作和觀光結束”,法新社18日對奧巴馬訪華的最后一天進行了總結性的報道。
“德國之聲”18日報道稱,奧巴馬在中國訪問的3天活動中,始終保持向中國示好的基調,不過,觀察家們認為奧巴馬在與全面主管中國經濟政策的溫家寶閉門會談中,肯定涉及了困擾兩國關系的美元與人民幣的匯率問題以及若干棘手的經濟貿易問題。
英國廣播公司報道稱,奧巴馬周三與溫家寶的會談主要涉及經貿問題。奧巴馬在會晤前對記者表示,希望繼續發展中美間的重要合作關系。溫家寶則表示希望奧巴馬的訪問推動中美合作關系進入新階段,稱中美“互信則進,猜忌則退”。該報道分析稱,作為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對中美之間的經貿往來以及摩擦更加了如指掌,目前兩國在經貿問題上雖然各自作出姿態,但事實上仍寸土不讓。
參觀長城可能是奧巴馬這次行程緊湊的亞洲之行中最輕松的時刻。據路透社報道,奧巴馬周三帶領一群人朝著烽火臺方向走了半個小時,并獨自走完最后一段坡道。從長城走下后,他雙手插進外套的兜里說:“感覺很是奇妙,讓人想起歷史的滄桑。”“這里可以讓你很好地反思日常事務。它們只是滄海一粟。”奧巴馬在長城上說:“我們在地上的有生之年并不長,我們應好好珍惜。”
美聯社報道說:“奧巴馬總統從中國的長城之巔領略了歷史的壯闊。長城這個巨大的人造奇跡讓奧巴馬感嘆人生。”報道還說,對于訪華的外國政要來說,游覽標志性的旅游景點曾是必做之事,尼克松的外交事務戰略家基辛格曾懷疑中國主人安排他游長城是為了拖時間——或許是為了拖延讓步。
香港中評社稱,自尼克松登上長城至今,中美關系歷經變化起伏,但訪華的多任美國總統登臨長城的場景,均成為外交史冊的特殊剪影。報道舉例說,尼克松是在離開北京前的最后一天登上八達嶺長城游覽,他當時贊嘆說,“只有一個偉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這樣一座偉大的長城。”2002年,時任總統布什登長城時曾問身邊的導游,30年前,尼克松總統攀登到長城哪里?當被告知位置時,布什興趣十足地說,他要再向前走幾步,“要超過尼克松總統當年留下的紀錄”。
“美中兩國在磨合中共舞”
美國主流媒體對奧巴馬的首次訪華成果似乎還沒有定好調,感嘆與埋怨頻繁轉換。
《紐約時報》17日在題為“奧巴馬訪華,對華關系新時代的信號”的文章中說,奧巴馬此次訪華與往任美國總統訪華有一些特別之處,如兩國前所未有地就廣泛的國際問題交換了意見并達成共識,美國第一次在眾多問題上尋求中國的幫助,這在以前是難以想象的。不過,該報也同時抱怨說,美國的一些要求“打在了銅墻鐵壁上”,現在的新景像是:北京事事對美國說不。對此白宮發言人吉布斯說,“我沒有指望,而且我以權威立場為總統說出這一點:我們沒有認為兩天半的中國之行,海水就會分開,一切改觀”。
《華盛頓郵報》17日說,盡管奧巴馬對中國的首次訪問沒有在諸如伊朗核問題、人民幣匯率等議題上取得重大突破,但是中美兩國領導人會談后,奧巴馬政府可以堅定地宣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