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中美兩國的關系達到了“歷來的最高點”。
美國《華爾街日報》以“美中兩國在磨合中攜手共舞”為題報道說,對奧巴馬訪華結果應一分為二,一些官員和專家對美中獲得的成果表示肯定,白宮助手們說,在涉及到這么多利害關系的情況下,中美關系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密切、更重要;美國專家說,美中的聯合聲明是20年來簽署的涉及領域最廣的文件,或許也是有史以來最廣泛的。
然而,也有美國媒體批評兩國在貿易、人權等方面沒有取得“立竿見影的突破”。《邁阿密先驅報》抱怨說,新的總統,卻在中國人民幣匯率問題上取得了與前任相同的結果。《時代》周刊則批評奧巴馬沒有在中國提網絡戰問題。
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報道說,奧巴馬訪問中國向中方表達良好愿望,但這也揭示了權力平衡的轉移,那就是,兩個大國正在變得越來越靠近和越來越平等。這種轉移難免讓一些美國人不舒服。
對于美國國內出現的抱怨聲,《洛杉磯時報》17日的文章進行了反駁。文章說,奧巴馬有關“不會遏制中國崛起”的言論激怒了美國國內的一些保守派,他們認為對中國做出了過多的讓步,“然而我們并不同意這種觀點。在今天這樣一個多極化的世界,美國承認中國的經濟和政治影響力并不會犧牲自己在地區事務中的領導地位。”文章說:“不管好壞與否,美國與中國的經濟是緊密相連的。這只會令美國更強大,而不會更軟弱。”
復旦大學吳心伯教授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西方媒體發出負面議論緣于分析問題的角度不同,他們是問題導向型,認為具體問題達成了協議才是成果,這種看法非常簡單、低級。奧巴馬上臺不到一年,他要做的首先就是和中國建立新框架,在這個框架中進行合作,然后取得成果。
對于此次訪問,很多外媒還特別提到了“平等”。英國《衛報》就說:“中美之間終于形成了一種對等的關系。”而且《中美聯合聲明》里也多處用到平等和對等這樣的字眼。對此,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中心趙國軍博士也認為,在奧巴馬訪華這件事上,不能用簽了多少合同等具體問題來看意義有多大。現在是中美關系十分微妙的時刻,也是十分關鍵的時刻,當今的國際形勢需要這兩個大國攜手合作應對各種挑戰。這次訪問為中美關系做了新的界定、制定了新的原則,意義不能被低估。雖然1972年中美關系正常化,但此后還是美國指定條件、中國被動接受的時候多,如今可以說是中美關系的“第二次正常化”——作為伙伴關系,中美首先要平等。
中美握手對世界意味著什么
“中美兩國關系已經不僅僅是雙邊關系,而具有地區性和全球性的重要性。”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的陶文釗研究員18日對《環球時報》說。
中美兩個大國最新一次近距離接觸也或多或少挑動了一些國家敏感的神經。歐洲發行量最大的報紙德國《圖片報》17日以“中美握手對世界意味著什么”為題評論說,中美兩國元首的握手“大概是世界最有力的握手”——一方指揮著世界實力最強的軍隊,一方領導著10多億人口持續進步。但當美國和中國聯系更多的時候,歐洲的角色將越來越沒有意義,“我們歐盟沒有外交政治,也沒有一個共同的防衛政治。奧巴馬是第一個沒有歐洲印記的美國總統。他在夏威夷出生,在印尼長大。因此,他將權力中心從大西洋轉移到太平洋。而歐洲在世界政治回到配角,并作為中國貨的銷售市場。”
《圖片報》還說:“人們看到,奧巴馬在中國的演出是多么的溫順和謙虛,這是因為美國作為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的時代已經遠去。我們必須轉向中國。”
對中美合作密切關注的日本似乎有意淡化擔憂。《朝日新聞》18日的社論稱,奧巴馬此次訪問中國是一個新時代的象征性事件,但美中合作的深化并不是只有一個調子,日本也沒有必要因為G2論的提起感到日本會被埋沒。一名日本資深媒體政治問題專家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世界新秩序的到來似乎不可否認,日本也在摸索自身在這種新世界格局中的作用,日本因此而影響力減弱是毫無疑問的,日本不應該在亞洲和中國爭奪霸權,而是要在安全保障方面依靠美國,在經濟方面依靠中國。
韓國《朝鮮日報》的評論說,18日晚抵達首爾的美國總統奧巴馬的訪韓日程非常簡單。同韓國總統李明博舉行首腦會談,訪問駐韓美軍基地,這就是全部。停留時間還不到24小時。“我們沒有必要把奧巴馬首次訪問韓國的短暫日程看成對韓國的忽略”,“ 但是,強調建立‘新的世界秩序的奧巴馬沒有機會深入體驗韓國,這讓人感到遺憾。”
另外,伊朗也對奧巴馬訪華非常關注,并表示希望中國保持中立。伊朗通訊社17日報道稱,美國總統訪華期間,中美兩國發表聯合聲明強調,伊朗要使用和平的核能。
印度對中美聯合聲明感到“驚訝”。《印度教徒報》援引分析人士的話稱,對中美元首會晤發表的聯合聲明涉及到印巴關系感到吃驚。印度前外交部長納特瓦爾·辛格說,在當前環境下,希望中美兩國“不要把理想同現實相混淆。”似乎是為了安撫印度,白宮發言人17日表示,奧巴馬總統將在下周一辛格總理訪美時一起分享他的訪華感受。▲
稱黑客攻擊來自主權國家 說多國開始網絡軍備競賽
本報駐英國、以色列、加拿大特約記者 紀雙城 陳克勤 陶短房●本報記者 王躍西●鄭潤宇
“網絡戰爭正在成為現實。”西方多家媒體18日轉載了美國網絡安全公司McAfee這句聳人聽聞的論斷。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國一個國家正式建立了網絡戰司令部。但這份由美國白宮前安全顧問主筆的報告稱,中國、俄羅斯、法國、以色列等正和美國搞一場“網絡武器軍備競賽”。美國不斷通過影視片和各類報告渲染“網絡攻擊可能毀滅美國”,但到目前為止,并沒有聽說過網絡攻擊直接造成流血沖突或大規模災難的消息,所謂的“網絡戰爭”仍然只存在于網絡虛擬世界上。中國18日也傳出國防部網站開通首月就遭230萬次攻擊的消息。中國國防大學信息安全學者李飛說:“網絡安全是全世界的事,包括中國在內的每個國家每天都有網站被黑,但并不能因此說有網絡戰爭。在當今這個經濟、網絡全球化的時代,憑空想像網絡戰爭不符合世界的利益。”
“網絡戰爭就在眼前”
美國McAfee公司被稱為網絡安全界領袖,近幾年來,它每年公布一份世界網絡安全報告。17日,該公司公布了題為“近在眼前:走進網絡戰爭時代”的最新報告。報告警告說,“全球面臨‘網絡軍備競賽時代,中國、法國、俄羅斯、以色列、美國等已完成了網絡軍備競賽的準備工作。”法新社18日援引該公司CEO德瓦爾特的話稱,“兩年多以前我們已發出類似警告,但如今越來越多跡象表明,網絡軍備競賽已成為事實,一些國家正積極從事網絡戰爭的準備,甚至已經開始實施打擊。”報告舉例稱,去年格俄沖突期間,俄就對格魯吉亞政府網站進行了攻擊;今年美韓官方網站也遭到來自朝鮮的網絡攻擊等。德瓦爾特警告稱,“如今的戰爭模式不是核大戰,而是網絡戰爭,每個人都要做好心理準備”。據法新社報道,這份報告的主筆是美國白宮前安全顧問保羅-庫爾特。
近年來,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頻頻炒作受到網絡攻擊的新聞,但把這種攻擊上升為“國與國之間的戰爭”卻很罕見。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評論稱,美國受網絡攻擊的危險已被炒作多年,美國政府網站防火墻的脆弱也不是秘密,這份報告的新意,在于揭示了網絡戰爭和網絡軍備競賽的危險。至今人們無法確認網絡攻擊的責任者,因為針對黑客來源的調查很難有準確結果,但McAfee報告卻讓大家相信,“近來的一系列黑客攻擊,是某些主權國家所實施的網絡戰爭的試驗”。
《舊金山紀事報》援引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專家道格·泰戈爾的話稱,由于網絡連接范圍越來越廣,最令人擔憂的是,電網、交通、電訊、金融等民用樞紐“在網絡戰爭面前漏洞百出,危機四伏”。該報道還稱,至今“網絡戰爭”規模有限的原因是無法界定戰爭與非戰爭的界限,但已有國家在不斷嘗試探明這根底線。文章呼吁,應展開廣泛討論,盡快確立“何為網絡戰爭爆發”的定義標準。
中國著名軍事專家戴旭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有關中、俄等國正和美國搞一場網絡武器軍備競賽的說法是子虛烏有。中國連最低等級的此類演習都沒有,何來更高級別的網絡戰?這是美方在故意渲染外國威脅,為自己的網絡戰司令部要撥款找借口。英國廣播公司(BBC)18日援引歐洲網絡安全分析師格雷格·代伊的話稱,目前的“網絡戰”僅是低層次的“偵察”層面,而美國早就建立了網絡戰的操作規程,并在伊拉克戰爭中實際應用。
網絡戰能否導致毀滅?
“一間密室,幾臺電腦,黑客輕擊鍵盤發出指令。瞬間,城市斷電,陷入一片混亂;空中指揮系統失控,雷達失靈,客機相撞,戰機無法起飛作戰;各地核電站反應堆冷卻系統相繼關機;軍用衛星、電訊、互聯網、廣播電視等通訊系統嚴重阻塞……”這種堪比核大戰的世界末日場景,近來頻頻出現在美國的影視片中,美國各種官方或非官方報告也不斷向普通民眾傳達“網絡戰爭”帶來的災難后果。
有軍事專家稱,實際上網絡應用于戰爭很早就開始了。1991年海灣戰爭中,美國在伊拉克防空系統中植入間諜軟件,并在空襲前激活,使伊拉克幾乎喪失了防空能力。2008年俄格的軍事沖突中,格政府網絡受大規模攻擊,格外交部只好把新聞發布在Google下的公共博客上。美國有專家稱,整場戰爭中俄進行網絡攻擊只花費換一條坦克履帶的錢,真是一本萬利。但也有人稱,實際上網絡攻擊起效不大,西方媒體上仍充斥著格單方的說法。
李飛認為,美國以前還曾流傳過通過網絡破壞華爾街交易系統的傳言,但事實上這很難做到,也從未發生。他說,美國的說法體現了它對網絡依賴的擔憂。所謂“網絡戰”的破壞性取決于一個社會對網絡的依存度有多大,依存度越高,暴露的點越多,給社會帶來的麻煩也就越大。
俄羅斯infox通訊社時事評論員諾維克夫稱,網絡攻擊各個國家都曾遭受過,但絕大多數只是數據安全問題。畢竟網絡目前仍然是虛擬空間,雖然它可能間接引起一些破壞,但尚未聽說它曾經造成直接的流血沖突或災難。網絡攻擊的主體本身非常難以確定,如果不能確定它具有國家背景,那怎么能把這種攻擊定義為戰爭呢?
只有美國能發動網絡戰爭
在美國媒體所謂受到“網絡戰爭”威脅的報道中,稍微留意一下就會發現,“入侵白宮、五角大樓、國會網站的敵人”,往往是有“中國和俄羅斯政府背景的黑客”。美國《時代》周刊網站18日稱,“中國對網絡戰爭從來不愿提及,但它一直利用美國對網絡的依賴作為武器進行不對稱戰爭”。“美中經濟安全審查委員會”10月底發布“中國實施網絡戰和計算機網絡應用能力”的評估報告,宣稱“中國正利用不斷發展的信息技術能力,對美國展開長期的、尖端的計算機攻擊行動,并搜集美國的情報”。但有軍事專家稱,美國說自己的機密被黑客拿走是不可思議的。各國軍事網站為了安全基本上都會進行物理隔離,美國為什么會把秘密放在外網呢?
許多美國媒體把從中國來的黑客攻擊次數作為“中國黑客人數眾多”和“中國政府有組織進行攻擊”的證據。英國皇家國際關系研究所國際安全項目主管保羅·康內什表示,“作為一種高科技手段,網絡戰并不意味著人多就一定贏。只是從防范的角度,全天候監視則必須要求足夠的人員”。他說,“西方商業媒體常常在報道上流于夸張式的描述。其中很多都是垃圾信息,難以令人信服。”中國國防大學軍事專家李大光說,實際上中國絕大部分黑客都只是從網上下載一些黑客工具來用,中國黑客涂鴉的多,屬于惡作劇性質;美國的黑客技術高,從近年來美國和西方破獲的最大幾起黑客案件來看,黑客都是西方人。
網絡安全是個全世界問題,很難指向某個國家。法新社18日轉引中國媒體報道稱,中國國防部網站開通首月就曾遭230萬次的攻擊。實際上,中國大陸是網絡攻擊的最大受害者之一。澳大利亞著名網絡公司曾發表報告稱,亞太地區的僵尸網絡中的“肉雞”(指被黑客控制的電腦),71%在中國大陸。而中國“肉雞”的控制點36%在美國。中國電腦量大,且中國人網絡安全意識低,老百姓對此抱著無所謂的態度,這使中國成為最大的受害者之一。
諾維克夫說,如果一個國家把網絡攻擊視為戰爭,那不僅意味著防御,還存在發動戰爭攻擊的可能。美國是世界唯一成立網絡戰司令部的國家,這不僅意味著它要保護網絡安全,而且是在明確的國家支持下儲備“攻擊性網絡戰爭”的能力。目前世界絕大多數電腦安裝的芯片、操作系統和應用軟件,源于“美國制造”;互聯網的絕大多數頂級服務器都在美國境內。美國隨時可以把這種技術優勢轉為軍事優勢,這對于世界網絡而言才是更大的安全威脅。
諾維克夫表示,美國在網絡方面存在絕對的綜合優勢,但它卻不斷強調自己的安全受到威脅。這不禁讓人想到當年“伊拉克對美國構成核威脅”的論調,到底是誰威脅誰?美國自己要搞網絡戰,他們同樣在找想要的敵人。今后美國如遭受網絡襲擊,美國很可能宣布其為戰爭行為。▲
環球時報2009-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