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射11次6次失敗,美專家斷言無法服役
本報特約記者 韓 偉
被視為未來俄羅斯“三位一體”核打擊中堅力量的RSM-56“圓錘”潛射導彈將于11月24日進行新一輪試射,俄軍方和政府都寄予高度關注,頗有“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意味。這也難怪,由于“圓錘”在過去試射中僅有一次被確定完全成功,西方媒體嘲笑它是俄軍工業打造的“廢物”。俄軍工業乃至克里姆林宮急于證明當初的決策沒有錯。
克里姆林宮很著急
據俄羅斯“紐帶”新聞網援引海軍司令部官員的話說,11月24日將進行“圓錘”導彈的水下階段試驗,這枚導彈將由經過改造的俄海軍“臺風”級戰略核潛艇“迪米特里·頓斯科伊”號在白海水下發射,打擊目標是遠東堪察加半島的庫那河靶場,導彈飛行距離預計是6700公里。屆時,俄總統梅德韋杰夫、國防部長謝爾久科夫以及海軍、北方艦隊領導層都可能現場觀摩,規格超過以往任何一次“圓錘”導彈試射。
“圓錘”為水下發射的洲際導彈,可攜載多個分導式核彈頭以及假目標,射程8000公里。據報道,該導彈的特點是加速快,而且在飛行過程中能夠“跳探戈舞”,反導系統很難攔截。導彈設計師尤里·索洛門諾夫保證,導彈能夠攜帶10枚核彈頭,可突破任何反導系統。
俄軍之所以如此看重此次試驗,是因為“圓錘”導彈的開發進度已嚴重滯后于計劃。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NRDC)研究員羅伯特·諾里斯指出,鑒于《美俄削減和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第一階段(START-I)將在今年12月期滿,俄羅斯急于恢復能攜帶多彈頭的戰略導彈打擊力量,從而抗衡日漸成熟的美國國家導彈防御系統。
問題是“圓錘”實在不爭氣,試射11次,其中6次完全失敗。考慮到用于搭載“圓錘”的955型“北風之神”級戰略核潛艇首艇“尤里·多爾戈魯基”號已交付海軍,另兩艘正加緊建造,如果“圓錘”再沒有一個滿意的交代,俄海軍就將落得“無彈可用”。
美稱“圓錘”是決策失誤
美國“環球戰略網”認為,“圓錘”導彈是俄軍的戰略決策失誤。在1998年,俄海軍提出新一代潛射洲際導彈技術招標時,政府基于經費的考慮,將研制任務交給毫無潛射導彈研制經驗的莫斯科熱力工程研究所,后者已為俄戰略火箭兵開發出“白楊-M”陸基洲際導彈。莫斯科熱力所當初的承諾是“圓錘”與“白楊-M”導彈的零部件通用程度可超過50%,能讓未來海軍和戰略火箭兵所用導彈型號高度統一,從而降低造價。殊不知,導彈水下發射環境比陸地要復雜得多,帶著“‘白楊-M軀干和靈魂”的“圓錘”洲際導彈下海后變得“體弱多病”,至今仍水土不服。而在幾個月前,“圓錘”導彈的研制單位被告知,在2009年底前導彈研制必須成功,否則項目將被取消。美國專家斷言,“圓錘”導彈將永遠無法服役。
俄羅斯《獨立軍事評論》也認為,由于烏克蘭獨立,俄羅斯喪失了巴拉克拉瓦潛射導彈測試及研究中心,再加上大量配套廠家被獨聯體國家瓜分,“圓錘”導彈的研制和生產極為混亂。早在10月2日,俄軍總參謀長馬卡羅夫大將表示,“圓錘”導彈在設計上沒有問題,屢次失敗的原因出在廠商自身,并打算將“圓錘”導彈轉到別的工廠生產。但俄軍事專家表示這幾乎不可能,因為俄羅斯只有沃特金斯克制造廠(即現在的“圓錘”組裝生產廠)能夠制造采用固體燃料的彈道導彈。除了它,誰也別想在短期內轉產“圓錘”導彈。
俄海軍騎虎難下
那么,“圓錘”導彈到底離服役還有多遠?據俄羅斯《海軍匯編》介紹,“圓錘”導彈必須經過水下浮筒試射、陸上靶場試射以及潛艇水下發射三個試驗階段。目前,該導彈潛艇水下發射不過關,很難奢談今后與真正使用者955型核潛艇進行合成試驗。俄專家預計,“圓錘”導彈至少需要3-4年的技術完善期,在此期間,俄海基核力量的衰退只能用“墜落”來形容。已有俄海軍官員建議“退而求其次”,重新恢復老式RSM-54“輕舟”潛射導彈生產,將它部署到955型核潛艇上,以取代難產的“圓錘”,但這種“新瓶裝老酒”的方案沒有得到克里姆林宮的認同。
俄專家在對俄美兩國裝備計劃進行綜合分析后認為,在現有條件下,俄戰略核力量到2010年將無力承擔核遏制的使命。據俄軍事預測中心負責人阿納托利·齊加諾克估計,在俄核力量構成中,陸基和海基洲際導彈不超過300枚,所帶彈頭不超過600個,美國幾乎可以借助常規力量消滅俄所有核力量。即便部分導彈幸免于難,也根本無法穿越美國反導系統。這種局面能否得以扭轉,“圓錘”導彈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