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孝民 李 馳
和很多高校的學生一樣,安陽師范學院的學生在與記者談到節約型校園建設時,首先會談到節水和節電。很多學生說這些是他們力所能及并身體力行的,因為參加過學校舉辦的“我在后勤的一天”體驗活動,體會過后勤工作人員為建設節約型校園所付出的努力。“通過這一天,我知道我們的背后有很多人在默默付出著,為校園的整潔,為我們生活的舒適,為我們良好習慣的養成。我們要懂得理解,要學會擔當。”數學與統計學院2008級學生劉佳沒想到自己竟在全校“我在后勤的一天”體驗征文活動中獲得了一等獎,她只是寫出了自己的真實感受,“獲獎大概是因為我的感受具有代表性吧”。節約是一種觀念,這是安陽師院在建設節約型校園時的出發點。所以,學校在通過技術革新、制度創新等方式促進各種“實際節約”的同時,也在努力通過師生參與的形式組織各種活動,培養他們節約的觀念。“我們的目標是把節約型校園建設在師生心中。”副院長劉宏飛在接受采訪時告訴記者。
“節約是一個觀念問題,不是一個技術問題”
后勤改革以來的10年,也是安陽師院在節約型校園建設方面探索的10年。這個過程并非一帆風順。社會發展和資源短缺之間矛盾的日益突出推動著節約型社會的建設,也推動著高校節約型校園的建設,但很多人的節約觀念并沒有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他們談到節約型校園建設時仍然認為“那只是后勤部門的任務”。曾經,這樣的認識讓學校的節約型校園建設工作有些被動,讓一些后勤工作人員不理解,同時也讓師生對“什么是節約型校園”有了更多的思考。于是,后勤部門加快了節水節電等方面的新技術改造,也加大了各個部門之間的合作和對師生節約教育的責任承擔。
2000年升本后的安陽師院,在校生人數急劇增加,學校水電費總量也隨之迅速增加。2004年,學校在校生人數增至1.4萬多人,建筑面積近40萬平方米,水電費用也迅速增加到600萬元左右,而且呈一直上升的趨勢。正是在這種形勢下,學院領導更加重視節約問題,通過借鑒同類學校的先進管理經驗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到2008年年底,學院在校生人數增至2.2萬多人,建筑面積增至70萬平方米,而且水電價格均有上調,但水電費用仍然維持在600萬元左右。隨著節約機制的建立,學校后勤部門提高了自身的服務意識,加強了對師生們的節約教育,所以,水電費用的下降并沒有影響師生們的生活質量,只是減少了過去不曾注意的浪費現象。“師生人數增加了,建筑面積增加了,后勤部門既沒有增加工作人員,也沒有降低服務質量,卻充分保障了學校的快速發展,這是后勤部門改革的成績。由此可以看出,節約是一個觀念問題,不是一個技術問題。”剛上任的學校后勤部門負責人林玉河認為,繼續增強師生的節約觀念仍然是他們的重要任務。“建設節約型校園不僅是要降低水電費用等,更重要的是要有濃厚的節約氛圍,培育師生的節約觀念。”
為了推動后勤改革,增強師生們的節約意識,學校后勤系統每年都要舉行“后勤系統優質服務月活動”。其間,后勤系統通過“我在后勤的一天”體驗活動、后勤員工與學生“真情面對面”座談會、節能宣傳周等,促進師生熱情參與、建言獻策,進一步提高了后勤工作服務水平。同時,通過這些活動讓師生了解并理解學校后勤工作人員所付出的努力,從而提高節約的自覺性。在談到參與這些活動的感受時,2008級學生馬少偉告訴記者:“當我親身體驗后勤工作人員晚上在我們離開教學樓后都要檢查所有教室和洗手間的燈和水龍頭是否關閉的工作后,我覺得節約是我的一種責任和應該努力養成的一種習慣。特別是看到有人讓水任意流淌時,這種感覺更強烈,因為那只是舉手之勞。”像馬少偉一樣,很多學生走進大學時習慣性地忽視了學校公共資源的節約,有些學生甚至認為“有些浪費是必要的,那樣才能體現出學校后勤的服務質量”,他們在參與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后才意識到,節約是一個合格公民應具備的素質,不管是個人生活中的節約,還是對公共資源的節約。學生的這些成長和變化讓活動組織者感到欣慰,讓他們堅定了建設節約型校園的信心。
“科學管理是節約型校園建設的重要途徑”
2005年,安陽師院后勤系統提出了“創師生滿意后勤,建節約型校園”的口號。這個口號提出的背后,有一段曲折探索的歷程。
上世紀90年代末,隨著全國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如火如荼地進行,高校后勤的節約機制建設也被提上了日程。安陽師院也不例外,特別是在2000年學校升格為本科院校后,在后勤管理方面進行了諸多改革探索,以適應新時期本科院校的科學發展。這一次的改革充分調動了后勤部門工作人員的積極性,也使學校后勤浪費“重災區”的水電費用降了下來,但是意想不到的是師生對后勤服務的滿意度也隨之降了下來。學校2004年及時調整管理措施,師生滿意度隨之迅速提高,但浪費現象卻有愈加嚴重之勢。于是,在“師生滿意后勤”和“節約型校園建設”之間尋求雙贏平衡,成了當時安陽師院后勤管理人員首要解決的問題。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學院后勤系統2005年提出了“創師生滿意后勤,建節約型校園”的口號。
在尋求雙贏平衡的過程中,安陽師院更加重視科學管理的作用。首先是科學的預算調控。在以往的水電費用管理中,學校沒有細化的預算調控,所以造成了各個部門及師生員工節約職責的不明確。2005年后,學院對水電費用等進行了科學的預算調控,并把細化的指標運用到具體的管理中。這樣,很多部門的領導把節約納入到自己的工作范圍,對它給予了足夠的重視。安陽師院繼續教育學院一位主管后勤工作的副院長告訴記者,正是學校的這種預算調控讓他們認真對待節約的問題。“根據學校給學院的預算指標,我開始積極關注學院的用水用電情況。在這一過程中,也確實發現了很多問題。如水管漏水問題,有的地方水管漏水,一天竟浪費10多噸水。這在以前是我沒有注意到的。”他認為預算調控調動了師生員工的節約積極性,也培養了他們的節約意識。其次是合理的監管機制。學院設立巡視員崗位,對各個部門的節約情況進行監督,并根據獎懲制度進行獎懲。巡視員在對各個部門進行監督的同時,也對他們進行一系列的工作指導,保證節約機制的順利運行。最后是積極的技術改造。節約技術的創新為創建節約型校園提供了技術支撐,也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安陽師院積極引進新技術,在節水、節電方面進行及時的技術改造,既彰顯了學校對建設節約型校園的重視,也使節約觀念更加深入人心。通過這些科學的管理措施,安陽師院在保證師生滿意的基礎上把創建節約型校園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使“創師生滿意后勤,建節約型校園”的口號漸漸成為現實。
“節約型校園建設的核心是規劃”
通過積極調整,安陽師院后勤改革已經進入探索“服務”和“節約”共同發展的改革“深水區”,但是,“在市場機制不健全的情況下,地方院校如何深化后勤改革,促其科學發展”等問題仍然是學院發展面臨的重要課題。很顯然,當前的后勤改革依然處于探索階段。對此,主管后勤工作的副院長劉宏飛已經有了更多的思考。
記者:你對學校近幾年的后勤改革狀況滿意嗎?
劉宏飛:滿意,但不是“很滿意”。節約型校園建設已經漸入人心,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師生也滿意,但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需要更多的努力。
記者:在建設節約型校園方面,你所說的努力主要指什么?
劉宏飛:首先是繼續做好科學規劃。這是建設節約型校園的核心工作。因為,科學規劃就是最大的節約。在這里,我沒有把節約型校園建設局限于后勤范圍內,那樣是不全面的,建設節約型校園需要學校每一個人的努力,而不僅僅是后勤部門的工作人員。所以,站在整個學校的層面上,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科學規劃的意義。現實中,很多高校的浪費情況都是規劃得不科學造成的,這比水電浪費嚴重得多,其負面影響也更大。其次是加強科學管理,這是科學規劃實現其意義的保障。
記者:這些問題是當前高校在節約型校園建設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嗎?
劉宏飛:據我了解,應該是。
記者:在“創師生滿意后勤”方面呢?你好像對這方面有更大的期望。
劉宏飛:是這樣。在我們2005年所提出的口號中,“創師生滿意后勤”是在“建節約型校園”之前的。相比而言,它更重要。對后勤部門來說,沒有“師生滿意后勤”,“建節約型校園”就失去了意義。后勤改革的核心是服務。后勤服務質量直接關系到廣大師生的生活,關系到改革的成敗,所以,我們需要在這方面下更大的工夫,這樣才能體現改革的價值,才能真正服務于學校的科學發展。
記者:你對學校近幾年的節約型校園建設如何評價?
劉宏飛:我認為我們的思路是對的。高校的本職是育人,在節約方面也要更注重教育功能。當然,高校要首先建立健全節約機制,做好節約工作,為師生創造一種濃厚的節約文化的氛圍,但是我認為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應是培育師生的節約新觀念,使他們成為節約文化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踐行者、傳播者。只有把這兩個方面都做好了,高校才能在校園建設中更接近于節約型校園,才能算是在和諧社會和節約型社會建設中盡到了職責。
記者:按照你的標準,節約型校園建設的路還很長?
劉宏飛:任重而道遠。目標已經明確了,思路也是對的,所以,我對未來充滿希望。
責編:趙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