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詹姆斯頓基金會《中國簡報》最新一期文章,原題:中國海岸警衛的發展:挑戰與機遇 對中國的海事分析人士而言,中國海事執法和管理能力面臨的多重挑戰顯而易見。與中國海事發展規模相比,這些能力還太小,很不相稱。中國海事專家2006年在一篇文章里寫道:“我們現有的海事執法力量與我們的大國地位和形象不匹配。”
與此相反,其他太平洋國家,尤其是美日,擁有強大高效的海岸警衛力量。美國海岸警衛隊配備250架不同型號飛機,日本海上保安廳也配備約75架,而中國海岸警衛配備的飛機加起來估計也不過30多架。飛機不僅對遠程巡邏極其重要,對復雜救援來說也必不可少。上述數字表明,中國與其他主要亞太海岸警衛力量的差距很大。
中國有5大部門參與海事執法政策的制定。中國公安邊防海警部隊(海警)既不是這“5條搏濤蛟龍”中規模最大的,也不是最有威信的。但海警至少在當前是中國所有海事執法機構中唯一明顯裝備有武器艦艇的部門。還有兩個部門在海事管理上與海警部隊至少有著同樣影響力,它們是交通部下屬的海事局和國家海洋局下屬的海監總隊。上述部門的威信表現在以較快速度配備新型巡邏艦艇,并已開始配備固定翼飛機和直升機。中國海事局有兩萬多名工作人員,超過其他海事執法部門。海關總署的反走私力量和農業部漁政指揮中心也是海事執法部門。上述5條海洋執法“蛟龍”代表了中國海上實質警衛能力。當然,它們之間還有一些合作和協調的問題。
盡管中國海事力量取得長足進步,但與亞太地區其他大國相比能力仍較弱,原因是缺乏單一強大的海上警衛機構,以監管所有海事力量及其管制功能。中國海上警衛力量的能力和熟練性正迅速提高。這從它們多次成功營救活動中可明顯看出。無論北京是否選擇將多家海洋執法部門統一為一家,中國海洋執法能力的增強都將使它在海洋主權和能源爭端中自信姿態十足。如果當前地區和全球海洋安全發展動力繼續得到適當支持甚至加速,中國在21世紀以一個“負責任海洋利益攸關方”的身份崛起是可行和合理的。▲(作者萊利·戈爾德施泰因,何晏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