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1000萬輛汽車上月自長春一汽駛出。對比全球金融危機中風雨飄搖的美國汽車業,中國迅猛增長的汽車消費市場似乎表明中國汽車業正在大踏步跨入汽車強國的行列。但在高歌猛進的發展勢頭背后,不和諧的聲音也不少,值得關心中國汽車業發展方向的人們認真思索。
騰中收購悍馬的事件尚未謝幕,吉利收購沃爾沃的新聞又粉墨登場。在吉利與媒體之間,經過傳聞、否認,再傳聞、再否認……反反復復的捉迷藏游戲之后,這次出自福特之口的消息顯得言之鑿鑿。福特10月底正式對外宣布,將吉利作為福特旗下沃爾沃轎車的首選競購方。
在海外抄底的狂熱中,如果吉利今天用20億美元買下當初福特花費3倍價錢買到的沃爾沃,不能不說是抄了個大底。但是,吉利國際并購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有評論認為,這是吉利走向高端、走向品牌國際化的重要舉措,但吉利“山寨主義”的發展觀與沃爾沃的品牌形象似乎格格不入。而且之前的案例也充分說明吉利并沒有為國際化做好準備。據媒體報道,2007年吉利出資3315萬英鎊成為英國錳銅的第一大股東并成立合資公司,然而2009年上半年錳銅控股僅售出1035輛汽車,合資公司凈虧1170萬元人民幣。作為吉利的第一次海外并購嘗試,如果控股英國錳銅的最終成就僅是那輛飽受詬病的“山寨版”“小勞斯萊斯”,那么此次抄底沃爾沃無疑具有更濃厚的作秀成分。更令人憂慮的是,這樣的并購令沃爾沃陷入一種“被”“山寨化”的尷尬局面。
單純從產銷量而言,2008年實現22萬輛業績的吉利算是中國民營車企中的佼佼者,而且確也做出了一些技術創新。但從它的整個發展歷程來看,從創立之初仿夏利的外型、仿奔馳的前臉、仿豐田的標識、仿富康和仿奧迪(吉利控股旗下華普品牌),一直到最近上海車展推出的高仿勞斯萊斯(名為吉利卓越),吉利的發展史及其發展觀貫穿著“山寨主義”的影子。沃爾沃作為具有80年歷史的老牌高檔轎車,其安全、豪華的品牌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吉利收購沃爾沃,將帶給這個汽車品牌什么變化?沃爾沃全球的數百萬忠實用戶大概同筆者一樣憂心忡忡。
中國的中小汽車企業有著揮之不去的“山寨主義”情結,典型代表是雙環汽車。雙環旗下車型的外觀無一自主設計,萊寶高仿本田CRV、CEO高仿寶馬X5、小貴族高仿奔馳Smart。在被寶馬起訴并被判巨額賠償之后,雙環反而高調進軍美國市場。據美國媒體上月底報道,美國一家汽車經銷商Gabus將于2010年初開始在美國的27個州銷售雙環小貴族。另一家美國公司也在上月公布了雙環小貴族在美國的經銷商網絡。
經濟學上有一個著名的格雷欣法則,也被人們習慣稱為“劣幣驅逐良幣”。這個法則講的是在用途大致相同的前提下,鑄造精良的“良幣”會逐漸在長期流通過程中被動退出,而偷工減料、粗制濫造的“劣幣”則會大行其道。正如吉利所聲稱的“四個輪子加兩排沙發”,汽車的基本構造確實不過爾爾,然而人類的技術文明早已將汽車賦予了更多的內涵:安全、舒適、經濟、環保……拋棄了這些特性的汽車毫無疑問將具有更大的“成本優勢”,這種不計后果的“成本優勢”恰恰就是“山寨汽車”的“競爭優勢”。“劣幣驅逐良幣”的根本動力在于劣幣鑄造具有“成本優勢”。即使是很小的成本差異,也能在流通過程的時間累積中體現出強大的驅逐效應。拋棄了技術文明特征的“山寨汽車”,其“成本優勢”非常明顯,雙環小貴族的美國經銷商Gabus甚至告訴媒體,每輛雙環小貴族的銷售利潤堪與豪華奔馳相比。
支持汽車“山寨化”的人,總要用已經登上2009福布斯中國富豪榜榜首的王傳福和他的比亞迪汽車來作正面教材,因為比亞迪令世界股神“巴菲特”都“競折腰”。巴菲特只是一個成功的投資者,他的投資行為只服務于他自己的財富利益,既不能代表正確的價值觀,也不能代表合理合法的知識產權模式。而比亞迪的成功,更多來自于在電池行業的突破性進展和對新能源機遇的把握,并不代表其對豐田外觀一次次抄襲的“山寨行為”值得褒揚和借鑒。
就像“劣幣”與“良幣”互相排斥一樣,山寨與非山寨是競爭上的死對頭。“山寨汽車”的生存哲學既不可能轉化到對立陣營,也不可能將非山寨同化到己方陣營。汽車業的“山寨主義”不斷發展的最終結果,只能是在越來越大的消費層面中“劣車驅逐良車”。▲(作者是技術經濟觀察家。)
瞬 雨
環球時報2009-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