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智慧
河源在廣東是一個欠發達的山區地級市,當其他地方搶先發展工業時,河源由于交通不便,只能是靜靜旁觀。但工業落后的好處是,酸雨跟這個城市無緣,萬綠湖常年保持國家地表水I類標準,客家圍屋矗立在鄉村未受打擾,遍布山野的溫泉池不過是孩子們嬉戲的場所。這些質樸的自然和文化資源,讓河源具備了優秀旅游城市的秉賦。
在日前結束的溫泉旅游經濟發展論壇上,河源市副市長吳有必稱,河源立足打造“休閑度假的天堂”、“泛珠三角的后花園”。當金融風暴重挫了廣東制造業,隔岸觀火的河源已經悄悄謀劃旅游業的崛起,試圖使之成為服務業龍頭,走生態環保的經濟發展新路。發展旅游,首當其沖就是把星羅棋布的旅游資源整合成重量級的旅游產品,河源主政者陳建華書記坦陳:這盤棋要認真下,如何整合分散的旅游景點、統一管理架構、協調利益分配、注入文化內涵、實現可靠的市場運作,要想每一步都棋高一招不是容易的事,其中既存在人與自然的關系處理,也存在資本利益與公共利益的博弈,還要面對公權力各層級與機構間的協調問題。
跨過環保門檻
河源工業落后,萬綠湖是一個重要因素。這座始建于1958年的人工湖是大躍進的產物,當年河源人在東江最大支流新豐江上筑起一座百米高壩,遂形成一個方圓370平方公里的平湖,初名為新豐江水庫,與浙江的新安江水庫為國內最大的人工湖之一,兩者是姊妹湖。新安江水庫現稱千島湖,1995年河源為發展旅游業之便,亦將新豐江水庫改稱萬綠湖。時至今日,萬綠湖供應廣州部分、東莞、惠州、深圳、香港等城市的4000萬人口飲用水,是廣東省最重要的飲用水源地之一。正因如此,省里對萬綠湖盯得很緊,河源被列為廣東省生態發展區。千島湖的島上可以建賓館酒店別墅,但萬綠湖被禁止進行一切可能存在污染的商業開發。1993年,東源縣在萬綠湖的一個島上修建別墅,開發旅游景點,但該項目很快就因中央縮緊銀根而爛尾,1999年河源旅游主管部門根據省里要求關閉了這個景點,從此湖上再無任何商業地產。
保證萬綠湖水質既是廣東省下達給河源市的環保任務,也是一項政治任務,2008年廣東省在進行功能區劃分時把河源列為粵北生態屏障,屬于“生態發展區”。河源市政府與省旅游局達成一紙協議,共建廣東省生態旅游示范區,把旅游業作為支柱產業來培育。支柱產業占GDP比重起碼是10%以上。河源市2008年旅游業總收入31億元,占全市GDP的9%,已經接近了目標,這在工業主導的廣東省算是高的。而事實上,從2004年至2007年,河源市接待游客人次和旅游業總收入年均增長20%,2008年受金融危機沖擊,也有15%的增長,該年共接待游客723萬人次,對于一個旅游業才起步13年的城市來說已經不簡單。
如果算上苛刻的環保重任,萬綠湖旅游有此進步尤屬難得。幾年前有人拿千島湖和萬綠湖對比,認為萬綠湖年接待游客只有千島湖1/10,與其名聲不相稱。但河源市旅游局長古敏生有自己的看法,他對本刊記者表示,萬綠湖受限于嚴格的環保要求,旅游開發有諸多限制,而千島湖的環保任務沒那么重,旅游開發強度大,湖內可以建賓館酒店。這是萬綠湖難以做到的,但這不是壞事。
陳建華1999年任從化市委書記時,曾撰文提倡發展生態旅游,他到河源市委書記任上同樣倡導這一理念,繼萬綠湖封山育林之后,河源準備在全市范圍內封山育林。“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河源市提出生態旅游概念,當時河源市旅游業的十六字方針是“環保至上,科學規劃、強化管理、生態旅游”。導游員人手一個環保袋,上面有“善待自然,請把臟物交給我”一行大字。湖邊建有環保廊,導游圖上不僅介紹景點,還介紹環保常識。至今香港學生每年到萬綠湖植樹,名副其實地飲水思源。萬綠湖對環保的重視曾被央視報道,在財政匱乏年間,宣傳生態環保兼收宣傳萬綠湖品牌之效,古敏生稱之為“不花錢的廣告”。
在古敏生看來,萬綠湖旅游業開發繞不開環保,這條硬門檻限制了旅游業開發的速度和強度,但也保護了萬綠湖的純凈。耗資10億元的萬綠湖國際會議度假中心位于湖邊新港鎮,作為酒店建設的條件,這個五星級酒店包含一個自建的污水處理廠,不僅處理酒店自身的污水,而且負責處理整個新港鎮的生活污水,把原來排入湖內的新港鎮生活污水處理后送入市區排污管道。在河源市副市長吳有必看來,萬綠湖旅游業的合理開發不僅沒有造成污染,而且促進了對污染的治理。
被環保逼到夾縫的萬綠湖,看起來找到了環保和旅游共生共榮的辦法,長遠視之,對旅游和環保均有益處,也更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國內,高強度開發和污染導致旅游景點令人掩鼻疾走的例子比比皆是,滇池邊的垃圾堆和太湖年年爆發的藍藻已經對當地旅游業嚴重示警。去過千島湖的游客也表示,萬綠湖水質明顯好過千島湖,對于渴望體驗純凈生態的游客來說,前者口碑更勝一籌,這意味著萬綠湖以生態環保為特色的旅游開發有更美好的前景。
能承載幾多文化
雖志在打造旅游強市,但河源離真正的旅游強市還有距離。有人將無法做強的原因歸結為缺乏系統的旅游產業總體規劃。河源原先的旅游產業規劃包含生態旅游和文化旅游兩條產業帶。創辦國家優秀旅游城市成功后。河源市重修旅游發展規劃,提出“一湖、兩江、三園、四山、五城、六基地”的概念,整合全市旅游資源,后進一步歸納為“客家古邑,萬綠河源,溫泉之都,恐龍故鄉”四個品牌。但有人認為,河源旅游缺乏充足的文化承載力是最大軟肋。旅游主管部門也意識到這一點,古敏生說,“旅游離開文化沒有魅力,文化離開旅游沒有活力。”提升文化承載力是做大旅游產業的重要一環。
河源流傳著這樣一個笑話:某導游在外地介紹萬綠湖,游客說,“知道?!眴柶涫欠裰篮釉矗慰头磫?,“河源在萬綠湖嗎?”這個笑話說明,萬綠湖的品牌做出來了,但很多人只是耳聞,而且萬綠湖包含的品牌文化單一,不足以把河源與萬綠湖緊密聯系起來。游客訪問萬綠湖歸來后,往往對山水美景贊不絕口,但對鏡花緣、水月灣等景點卻印象模糊。古敏生認為這跟萬綠湖旅游開發的多元化經營管理有關,萬綠湖景區只負責賣大門票,而湖中景點分別由不同的老板經營開發,景點設置粗糙、有雷同。在景點建設上,存在國內旅游業的通病:同質化。古敏生表示,為解決這個問題,市旅游局準備引入戰略投資者,把萬綠湖整體交由一個企業運營,經過資產評估后,收購所有景點,統一包裝,突出萬綠湖獨特的水文化。河源市政府認同旅游局的想法,市長劉小華對該戰略投資者提出要求:“有理想、有文化、有實力、有經驗”,他認為萬綠湖旅游開發,單純的商業模式辦不好,投資者光有錢不行,還要愛惜和領會客家文化和萬綠湖水文化,這樣才能“不流一滴
污水進湖,不露一寸黃土在外”。
水文化尚需提煉,河源的客家文化則深具淵源,最早的客家人可上溯至秦朝。受秦始皇委任,趙佗率10萬大軍在龍川置縣,故龍川舊名“佗城”。趙佗被毛澤東戲稱為“南下干部第一人”??图椅幕瘜W者認為,當時秦政府還從中原調撥1.5萬名婦女配軍,趙佗軍當為中原人南下定居之始。若此說成立,客家人自東晉開始南遷的歷史就要改寫。至今河源保存有蘇家圍、南園古村、老縣衙、柳溪書院等客家建筑,還有林寨等尚未開發的客家古村。記者在踏訪林寨時發現,因經濟落后之故,客家四角樓外觀基本保持原貌,結構宏麗、雕飾精美,可惜在古樸的圍屋群內,已錯雜不少紅瓦白墻的現代樓房,影響觀瞻的協調。林寨古村因此錯失了廣東省旅游扶貧專項資金的支持,地方官員頗感可惜,表示要聽取建議,將現代民居改造為仿古外觀,并對四角樓加強保護,防止木雕遭偷盜破壞。據了解,同樣情形的古村在河源還有不少。
萬綠湖國際會議度假中心的投資商起初遞交的設計圖是西化的黃色玻璃幕墻,河源市旅游局否定了這一設計,建議仿照四角樓,加入一些客家文化元素,政府的建議被投資商接納。這座外觀仿客家建筑的五星級酒店已經封頂,預計明年國慶節前開業。為了克服旅游景點的同質化,客家美食、龍船舞等方面都有用武之地。但客家人聚居地不只河源一個,梅州自稱“客都”,龍巖自稱“客家祖居地”,贛州自稱“客家搖籃”,各地都在打客家文化牌,河源想突出客家文化只能另辟蹊徑。吳有必副市長認為,萬綠湖是獨一無二的,河源可以把客家文化與萬綠湖水文化結合在一起。他透露,河源正在策劃一臺名為“水神賦”的大型歌舞,以糅合客家元素的水文化為主題,同時,河源正在規劃建設客家文化公園和客家文化博物館。
窮財政與資金難題
1995年河源成立萬綠湖管委會,負責發展旅游業。萬綠湖管委會是東源縣派出的副處級單位,租房辦公,無錢啟動,一位管委會副主任拿親戚的房產證做抵押,向東源縣財政借了10萬元作為啟動資金。這位副主任后來在出差時遇車禍殉職,管委會才討回房產證還給其家人。古敏生是萬綠湖管委會第二任主任,他對當年的資金窘迫記憶猶新。他2004年擔任河源市旅游局長時,一年的旅游宣傳促銷經費才50萬元,后來增加到70萬元,直到去年才增加到200萬元。跟一些旅游大省比起來,這仍是寒磣的數額,“山東省一年旅游宣傳促銷經費是2億元,沒法比。”古敏生說。
河源工業欠發達,財政不富裕。很多優質旅游資源因此得不到支持,由此帶來的問題令旅游業邁不開大步。當年萬綠湖為環保,將湖邊一座水泥廠關閉,該廠當時尚有4000萬元債務,同時400多名工人的下崗安置費沒有著落。河源拿不出這筆錢,求助于省里,廣東省劃撥了2000萬元,好歹安置了下崗工人。
河源恐龍博物館館長黃東為資金叫苦不迭。自從1996年4個小學生首次發現恐龍蛋化石,河源出土恐龍蛋總數逾1.5萬枚,全世界其他地方出土的恐龍蛋化石加起來還不到河源的零頭。后又相繼發現了恐龍骨骼和腳印化石。在世界各地恐龍遺址中,往往有蛋的地方沒有龍,有龍的地方沒有蛋,罕有像河源一樣既出土蛋又出土龍的,河源恐龍化石有很高的科研價值。因為缺少資金,恐龍博物館里的1.5萬多枚恐龍蛋化石只能堆放在簡陋的庫房。記者了解到,河源市政府千方百計籌集資金,現在河源市博物館新館已經快要落成,石峽恐龍遺址公園正在招商。
與其他地方的恐龍文化旅游相比,河源略顯遲滯。云南祿豐同樣以發現恐龍化石聞名,云南省專門撥款2000萬元建設“侏羅紀世界恐龍谷”,土地成本由政府和企業共同承擔,政府還額外投入1.7億元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常州政府無償劃撥600畝土地,與企業共同建設“東方侏羅紀中華恐龍園”。上述兩處恐龍主題項目已經成為當地旅游品牌,每年帶來的效益不菲。相形之下,河源恐龍化石資源與目前所處境況很不相稱。廣東省政協原副主席鄭群曾建議廣東省從建設文化大省的角度出發,給予河源恐龍保護和研究資金支持,未果。河源恐龍遺址公園計劃引入社會資本,但恐龍蛋的古生物研究經費,是社會資本無法負擔的,鄭群建議成立恐龍研究中心,由省或國家調撥科研人員和經費。
中山大學中國第三產業研究中心主任李江帆認為,河源這種旅游資源豐富但財政缺錢的地方,可以多爭取廣東省旅游扶貧資金的支持。環保要求嚴格的地方如萬綠湖,政府計劃在湖外規劃100平方公里土地,既避開了環保門檻,可以對外招商,政府和企業一起完善生態休閑旅游產業鏈。另一方面,環保要求不嚴格的旅游項目。可以放寬社會資本進入的門檻。河源溫泉開發除了已建成的御臨門、龍源、熱龍溫泉外,還有一批溫泉度假村正在招商。李江帆建議,除了招商,可以放手推動旅游企業做大做強,上市后通過資本市場融資,這是最市場化的操作手法。
有形之手待檢驗
和中國其他地方一樣,在資源國有化前提下,萬綠湖開發主要由政府主導和推動。政府主導有一些優點,主要是基礎設施建設容易搞定,比如只要政府拍板,三通一平很快可以搞好,征地拆遷也比企業容易處理。比如,萬綠湖整體招商還在談判中,河源市正在修建一條萬綠湖旅游大道,為引進戰略投資者做準備。
在政府管理下,旅游區宰客、違規經營容易得到治理。萬綠湖旅游剛起步時,庫區農民爭相用運木頭的船只載客運營,后來發展到用快艇載客。古敏生時任萬綠湖管委會主任,他印象中最多時湖上有140多艘船,時有游客投訴宰客。1999年管委會引進正規船艇公司,用60艘液化氣快艇取代農民的燃油船,提高了運營效率,杜絕了無序競爭和宰客。當時船民開著船在湖面游弋,封堵水道,阻撓正常運營的船只載客。經勸說平息。后政府引導農民種植旅游商品,主要是五指毛桃、霸王花、魚干等農副產品,這成了庫區農民的創收之道。如何引導農民開發高附加值旅游商品,需要政府主管部門重點考慮。
政府主導辦企業也存在一些明顯的問題。最讓古敏生頭疼的是萬綠湖管理職權的四分五裂。萬綠湖原有好幾個“婆婆”,一個是新豐江林業管理局,管庫區資源,一個是新豐江庫管局,管理移民,一個是新港鎮政府,管衛生,而萬綠湖管委會只管旅游。管委會一張門票賣10元,要分給林管局3元資源費,給新港鎮1元搞衛生。行政多頭管理,在運作、管理、投入上無法形成合力,已經對旅游區開發建設造成負面影響,在萬綠湖未來開發中,如何做好管理職能和利益分配,將對主管部門的協調能力形成考驗。同時,政府“有形之手”對市場的干預是否正確,也還有待市場進一步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