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奕秋
繼今年4月印度總統帕蒂爾首訪阿魯納恰爾邦(中國稱藏南地區)之后,10月3日印度總理辛格又訪問了阿邦,據說達賴喇嘛也被允許于11月造訪該地區。印方這一連串動作引起北京強烈不滿,但在10月24日于泰國華欣舉行的東盟“10+6”會談期間,新華社又稱“中印總理就兩國邊界達共識”,并突出報道辛格“強調印度不將中國視為威脅”,以及希望同中國發展“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看似南轅北轍的兩種走向,其實正反映了中方對于印度民主體制下輿論動員機制的認知在不斷深化,并作出或針鋒相對,或大度豁達的回應。
簡單說,在中印關系問題上,印度媒體往往充當鷹派“找茬”,辛格政府則不時扮演鴿派“救火”。印度媒體多數處于私人權勢集團的掌控下,這些集團比較多的親西方,對華態度不盡友好。加之吸引市場眼球的需要,令印媒在某種程度上充當著“在野黨喉舌”的角色。再加上,印度政府內部以及政府和軍方之間也有分歧。例如辛格總理、財長慕克吉(前外長)、外長克里希納都是贊成中印合作的,但國家安全顧問納拉亞南就不太容易妥協,因為中國不承認阿魯納恰爾是印度第24個邦。在邊界談判中“胃口很大”,矛盾很難調和。而印度陸軍因與中國的宿怨,往往沒有海軍那么超脫,其內部人士的冒失發言也會被印度媒體利用。
對于印度政要連番訪問阿邦,北京不滿歸不滿,還不至立馬出手報復。這是因為,阿邦長期以來處在印方實際控制下,領導人視察可謂例行公事。再說,中國曾阻止國際機構向阿邦投資,印度則抗議中國向巴控克什米爾援建水電站,雙方鬧下去對彼此都沒好處。從大外交角度看,中國近年來的確對印度釋放了不少善意,如承認錫金歸印,重開乃堆拉山口邊貿等,但與此同時美日也在極力拉攏印度。可以說,經濟規模甚至趕不上西班牙的印度之所以成為臆想中的“中國頭號威脅”,一是由于它的20萬噸當量核武庫,再就是美國的撐腰。
中國軍方擔心的是,印度今年調兵到印中邊界,并在喜馬拉雅山腳新建3條飛機跑道,還與美國在果阿海岸外舉行聯合軍演,這些都是實打實的威懾動作,跟印媒捕風捉影的“中國直升機闖入印屬克什米爾地區列城領空”,“中國士兵深入印度達拉克地區1.5公里”,及“中國在喀喇昆侖山口建軍事工程監控印度軍隊”,不是同一級別的。但是。請別忘記新德里也有和解的表示印度三大邊防軍司令不久前集體訪華,行程包括北京、成都、拉薩。對比稍早前中國國防部長梁光烈在成都軍區國防動員會議上的“打贏”宣示,以及近日中國海軍原副司令員張序三“領土爭端要積極談、準備打”的發言,中國軍方流露的恫嚇意味也是值得商榷的。既然國大黨政府總體上仍維持對華友好,北京就沒必要跟新德里死磕,以免鷸蚌相爭,令對華更強硬的印度人民黨4年后上臺,重拾1998年試爆核彈前后的戰爭叫囂。
伊朗擬接受核燃料協議
據路透社報道,美國總統國家安全顧問瓊斯10月27日稱,如果伊朗不盡快采取切實步驟遵守核承諾,美國將作出回應。此前伊朗國家媒體稱,伊朗已接受聯合國起草的核燃料協議大框架,但希望對其作出重大修改。由國際原子能機構和俄、法、美、伊討論后敲定的這份協議草案呼吁,伊朗在今年底將其15噸的低濃縮鈾中的約80%運往俄羅斯進行進一步濃縮,并將其運往法國加工成燃料板,最終運回伊朗。歐盟外交政策執委索拉納表示,沒必要修改聯合國協議草案。他和法國外長表示,如果伊朗試圖推翻該協議,可能面臨更嚴厲制裁。
日本成美外交棘手問題
據《華盛頓郵報》報道,10月20日訪日的美國防長蓋茨強烈敦促日本政府盡早履行兩國在普天間機場搬遷問題上達成的共識,指出華盛頓對鳩山外交政策的擔憂正日漸增加。有美國國務院高官稱,日美關系“雖曾一直安定,但已不再這樣,如今最棘手的不是中國而是日本,這是因為,鳩山政權缺乏經驗。卻提倡“擺脫官僚”和“政治主導”。蓋茨在訪日期間。謝絕了與日本防衛相北澤俊美等的晚餐會,并拒絕出席日本陸上自衛隊儀仗隊榮譽禮。
俄教科書狠批朝鮮體制
據韓聯社報道,俄羅斯教育科學部審批的今年新學期(9月開學)高中教科書,辛辣批評了朝鮮體制。該教科書第:章中寫道,20世紀六七十年代朝鮮公開批判修正主義分子,還將他們關進牢房或送去勞改,甚至判處了死刑。該書第三章更是批評胡鮮勞動黨的專制,稱朝鮮沒有政治自由,大眾媒體受到政府最嚴酷的檢閱。而2300萬人民生活在貧困線下,理念上更與外界隔離。一位外交消息人士表示,與朝鮮關系較為密切的俄羅斯,在教科書上寫入這種批評朝鮮的內容,實在讓人感到意外。這反映了如今的俄羅斯學者對朝鮮的歷史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