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去的“十一”黃金周被稱為“史上最長黃金周”,8天時間,全國共接待旅游者228億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007億元,2009年國家旅游局提出的全年目標——力爭實現國內旅游人數18.5億人次,旅游總收入1.23萬億元——可望順利完成。
從中國旅游業30年的發展經驗來看,凡是國民經濟遇到困難,陷入低谷的時候,都是旅游上臺階的好時機盡管現行的旅游統計方法有重復計算之嫌,但旅游正在成為拉動內需的新軍,已是不爭的事實。
中國旅游業的轉身,印證了中國社會轉型期凸顯的特征。剛邁過溫飽門檻的中國人,生活方式亦發生了變化,“有錢、有閑”,旅游業持續升溫
好形勢之下。更不應諱言真問題,才能促進旅游業的發展躊上一個新臺階。利益驅動下的過度開發和商業化,使得旅游的文化之魂盡失;地方政府急于出政績的心態,使得在旅游招商過程中對大資本作了不同程度的較大讓步,甚至小心吃大虧;景區建設多是私人投資,而景區門票之外的收入和投資商無關,便形成景區各自為政的局面;很多的旅游博覽會、交易會、論壇,使得旅游部門看起來很風光,但表面繁榮之下,切實有效的政策支持卻乏善可陳、至今少有人將旅游界知識精英或業界精英當“人才”,旅游的人才引進政策和教育政策停滯不前……
旅游不是簡單的吃喝玩樂,對旅游拉動經濟的能力也不能盲目信任旅游要真正發展起來,不是旅游局一家的事情,而是需要多個相關部門的協調行動
英國哲人羅素曾說,能否聰明地休閑是對文明的最終考驗。中國要從“旅游時代”進化到“休閑時代”,需要一套公共政策來制度化地開展“國民休閑計劃”政府理應告別政績導向,不僅著眼于擴大內需,而要盡責向國民提供方便而有品質的公共休閑空間和產品,旅游,說到底,應該能讓國民更切身地體會到服務型政府“以人為本”的應有之義。
策劃:本刊編輯部
統籌:趙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