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佳
污水處理廠處理之后排入萊茵河的水幾乎已經和完全干凈的純水毫無二致。即便如此,沿萊茵河也還有密布的水質監測站隨時探查水質,一旦發現問題,立即通知下游采取應急措施,媒體也會廣泛報道。如果污染依舊發生,水警就會介入,最后移交司法處理。
被稱為“歐洲父親河”的萊茵河,作為流經歐洲9國的主要飲用水源,曾在短短40年中經歷了從“最浪漫的臭水溝”向如今清澈美麗的父親河的轉變。帶著“取經”的心態,筆者沿著萊茵河流域走訪了相關水域管理人士,得到了不少一手信息,在此與大家分享。
飲用水里的“企業責任”
在歐洲“取經”途中,遇到的第一件令我吃驚的事情就是酒店房間里沒有任何飲水機和開水壺。向導告訴我,歐洲的自來水是完全達到飲用標準的,“自來水”和“飲用水”對于他們來說完全是同一個概念。為了讓我徹底信任歐洲的水龍頭,歐洲朋友還當著我的面從院子里平時用來澆花的水龍頭接了一大杯自來水大口地喝下去。盡管終于為歐洲的水質折服,但得知瑞士沙夫豪森飲用水廠的產品居然就是將地下水直接泵出即可,我還是大吃一驚。
“地下水是全民的重要資源和寶庫,每個人都必須保護它。比如說瑞士聯邦和每個州都有法律嚴格保護飲用水,規定泵站周圍不許有工業、不許有汽車、不許有油站。”供應著瑞士諾伊豪森和沙夫豪森全部居民飲用水的水廠負責人Roger Brutsch告訴筆者,瑞士是全世界最知名的中立國家,但為了保護地下水資源,水廠連戰爭因素都考慮到了。“水泵站有非常嚴密的安保措施。水泵取上來的水,其在管道中是和空氣完全隔絕的。也就是說,從水源一直到用戶的水龍頭,中間甭管多遠,是完全密封的。此外,泵站還設有防爆破、防襲擊、甚至應對戰爭爆發的嚴密保護裝置。”
離開沙夫豪森的時候,我問Brutsch先生,這座供應著半個州飲用水的泵廠究竟有多少名工作人員。他說,包括他,4個。看著我驚訝的樣子,他笑了反問我:“有這么清澈的水源,還需要很多人做很多事嗎?”
在瑞士,保護飲用水源是全民共識,甚至包括年幼的孩子。在金融業十分發達的大都市蘇黎世,非贏利組織瑞士環保管理教育基金會(PUSCH)的志愿者們這樣引導孩子參與全民節水:“我們準備了一張圖表,上面列出了家庭對水的一些日常應用,比如洗澡、飲用、清潔、洗手間用水,學生們要找出哪個環節耗費最多的水,然后要提出節約水的方法。他們將自己的方法寫在紙上,帶回家里,這樣每天都能看到,督促全家節約水資源。”環保管理教育基金會教師Cornelia Haefeli小姐告訴我們,結合了講課、實驗、討論的學習方法效果很好,孩子們都很喜歡。
萊茵河由瑞士流入德國,德國人自豪地稱這條該國境內最長的河為“父親河”,這是因為萊茵河對于歐洲大陸及其文化思想的孕育發展有著莫大的影響。在萊茵河流域最大的湖泊——康斯坦茨湖附近,Uberlingen市有著德國最大的飲用水廠BWV,說是飲用水廠,卻并非瓶裝飲用水,而是中國所說的自來水廠。看到各種貼有“BWV”標簽的純水、果汁、汽水等等,我問公司領導:“你們公司所有產品的水源都來自于康斯坦茨湖嗎?包括果汁?”
幾位BWV的高層大笑起來,他們說公司唯一的“產品”就是自來水,并不生產任何其他形式的飲用水,那些漂亮的玻璃瓶裝的純水就是他們生產的自來水;之所以這樣包裝,是為了展示他們的自來水完全純凈,可以達到瓶裝純水的干凈度,請顧客放心飲用!
BWV實驗室負責人Petri說,現在萊茵河以及康斯坦茨湖的水都干凈到可以隨時捧起飲用,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時候這里污染很嚴重。以前沿萊茵河沒有污水處理機構,洗化產品以及一些農藥化肥就這樣流入萊茵河和康斯坦茨湖。到了1970年代末期,ICPR(萊茵河國際保護委員會)、AWBR(萊茵河一康斯坦茨湖飲用水工作協會)等組織在萊茵河沿岸建起了許多污水處理廠,90%的污水都能得到凈化處理,之后才排入萊茵河。目前,這個數字已經達到99%,也就是說幾乎全部的污水都能得到凈化處理。不過,Pem頗有些居安思危,“現在我們面臨新的問題,新的污染,比如重金屬、具有輻射的元素、化工廠的產品排放、金屬化合物、旅行者攜帶的污染物等等”。
“維護萊茵河飲用水的安全更多時候要靠企業責任。”BWV總裁Mehlhorn先生說,“企業受到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去重視環保—不僅僅是來自政府的,更多來自居民,所以他們能夠很自覺地去維護環境,處理污水。”例如。德國著名的化工企業巴斯夫,必須要先接受政府檢測,確認對環境沒有影響才可以投產。如果任何企業的農藥、化肥或化學元素對環境造成了污染,這些產品將必須撤出市場,做出整改。“企業都十分注重自身的環保形象,即使政府檢測允許某一款農藥投入使用,也并非萬事大吉。比如去年,媒體發現有一家農藥廠生產的農藥對環境有危害,他們自己馬上從市場撇下了所有的產品,因為他們的品牌形象受到了很大打擊,連同該公司生產的醫藥等其它產品的銷量都大大下滑了。”
從污水處理廠、水質監測站到水務警察局
沿著萊茵河行走,一路上每到一個中型城市就會見到一座污水處理廠。有的城市,尤其是化工企業密布的城市甚至超過一座。這些污水處理廠處理之后產生的“成品水”,幾乎已經和完全干凈的純水毫無二致,只有這樣的水才可以排人萊茵河。污水處理廠和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只有它的正常運作才能保持萊茵河的清澈如昔,因此,政府、企業和民眾都要支付污水處理費用。
瑞士北部地區最大的污水處理廠專門凈化處理巴塞爾地區化工企業所排放污水的化學污水處理廠Pro Rheno的負責人HeinzFromelt先生說,事實上,化工企業已經搶在污水處理廠之前承擔了大部分的污水處理義務,這可以使他們減負不少。“化工廠的責任是污水化工元素可分解率在85%以上,如果超標,企業就必須改變生產工序,或者采取其他措施,比如不通過污水管道排放污水,而是使用專用污水容器拿到我們這里來,我們可以直接放人處理器中。”
盡管有企業、污水處理廠的層層把關,萊茵河的水質仍不能令政府高枕無憂,沿河密布的水質監測站隨時探查萊茵河水質。Weilam Rhein水質監測站坐落于瑞士、德國、法國三國交界處,屬于瑞士管轄,卻位于德國境內,是萊茵河保護國際合作的范例。
“巴塞爾有3個大的污水處理廠往河里面排水,法國有兩條小河也在附近匯入萊茵河,水質比較混雜,所以在沿河兩公里內設置有5個監測站。我們使用水管不間斷地從5個不同的觀測點上提取河水樣本,這樣就能監測到整體河水質量的變化。”水質監測站Jan Mazacek博士說。
這一河段的萊茵河水完全達到可以直接飲用的標準,這對一個流經600萬人口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