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種跡象顯示,經濟遲遲不能真正復蘇的美國,在對外經濟政策上愈發焦躁不安。10月份高達10.2%的失業率表明,美國要走出經濟“無就業復蘇”困境恐怕還需要一段時間。面對金融危機,英國商務大臣曼德爾森曾說,“經濟危機的結果之一是歐盟各國對自由貿易的熱情降低”。同樣,本來就有草根情結的奧巴馬為了本國民眾利益,也很難顧得上自由貿易主義原則。何況,過去處于邊緣地位的中國竟然即將躍居世界全年出口冠軍,這是美國一下子難以適應的。
因此,在就業形勢未有根本改觀時,為使美國經濟盡快走出衰退泥淖,節約美國經濟的復蘇成本,美國轉而選擇搭中國經濟復蘇的“便車”。這是美國近來對華經濟政策主要目的之一。一方面,美國對經濟發展模式進行切換,由鐘情于“金融巫術”轉向重視實體產業和出口,以修復本國經濟失衡,緩解就業壓力;另一方面,要抓住中國經濟全面復蘇的機遇,通過切割中國的核心利益來減少美國經濟的復蘇成本。
眼下,美國財經領袖眼紅的是:受危機沖擊本來就比美國輕的中國,在一年的時間里就通過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使經濟邁上全面復蘇軌道,明年增長率可能突破9%;而美國經濟今年負增長已成定局,明年能夠取得2%左右的低增長已算不錯了。這種此消彼長對美國維護既得利益是不利的。美國可以稍微擴大中國在國際經濟治理中的話語權,但必須拿到實質性的好處,也就是在不破壞中美戰略伙伴關系前提下,增加對華出口,保持對人民幣匯率問題的話語權。這樣,既可以打破“美國消費—中國生產”的分工格局,擠壓中國在全球價值鏈環節的核心利益,又可借助中國經濟實力與復蘇之勢,恢復美國經濟。
不過,在各國唯有互利合作才能共克時艱的今天,美國指望“搭中國經濟復蘇便車”是不現實的。首先,中國即便有這種胸懷,也無法幫助經濟規模差不多是自己4倍的美國走向全面復蘇;100億美元乃至200億美元出口市場的擴大不會根本改善美國的貿易狀況和就業形勢。其次,本輪經濟與金融危機的根因在于美國不負責任的經濟政策,特別是金融體系中的系統性風險和監管的滯后,而非美國宣稱的全球經濟失衡尤其是美中貿易的不平衡。如今,美國金融業似乎企穩,股市也不斷走高,但制約美國經濟真正邁向復蘇的要素瓶頸并沒有真正解除,以制造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不振拖累了美國經濟的復蘇步伐。如果實體經濟不能全面復蘇,只會導致資本市場復蘇而就業形勢繼續惡化的假性復蘇現象。
因此,美國的當務之急是切實加大金融改革,深耕實體經濟發展,執行負責任的對外經濟政策。反之,如果美國繼續試圖通過保護主義來實現貿易平衡,搭中國“便車”,甚至直接損害中國的利益,以幫助美國和世界經濟駛上復蘇與繁榮軌道,不僅會引發新一輪的貿易保護主義,損害世界經濟的整體利益,還會掩蓋美國經濟內部調整的迫切性,最終加快美國經濟的衰落。▲(作者是上海外國語大學東方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
章玉貴
環球時報2009-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