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貸政策調整的浪潮正在逼近亞歐。上周末,歐洲央行行長特里謝宣稱,將逐步收回旨在增加市場流動性的應急措施,以防范通貨膨脹。筆者認為,綜合國際和國內因素,考慮到危機尚未過去,國際經濟仍不確定,再考慮到通脹、不良資產等問題,明年我國新增信貸總量以7萬億至8萬億元左右、同比下降25%左右為宜,并保持適度均衡、適時調整。
回顧今年的信貸增量,人們普遍預測為10萬億元左右,比2008年(4.9萬億)高5萬億元左右,增加1倍以上。今年信貸增量有兩大特征。一是起落過大,前高后低,最高月份為1.89萬億元(3月),最低月份為0.25萬億元(10月)。二是漸趨理性,逐步平穩。這既反映了今年金融工作的復雜性,也反映了人們對特殊條件下信貸投放規律的認識逐步成熟。
對于明年新增信貸多少為宜,筆者認為,需要綜合考慮GDP增速、貨幣增速、通脹預期、結構調整等因素。第一,今年GDP雖可達8%,但基礎仍需鞏固。因此,明年財政信貸仍需保持必要的投入力度。為確保明年GDP增速為8%-9%,根據GDP增速與信貸增速的相關性,明年信貸增量應為6.25萬億元左右。保持7萬億至8萬億元的增量,可大體滿足資金流動需求。
第二,“調結構”是我國長期面臨的“基本矛盾”,隨著經濟企穩回升,“調結構”正上升為“主要矛盾”。我國前三季度GDP增速為7.7%,其中投資貢獻率高達95%,消費貢獻率為52%,而凈出口貢獻率為-47%。目前,我國正進入“保增長”和“調結構”雙重主要矛盾并峙的階段。如果明年保持7萬億至8萬億元的新增信貸再加以政策引導,使居民消費貸款和企業中長期貸款比例穩步遞增,則居民消費和企業出口競爭力將有所提升,既能鞏固“保增長”成果,又可促進“調結構”矛盾的解決。
第三,從預防通貨膨脹的角度來看,隨著經濟復蘇和物價回穩,通脹壓力開始增強。如果明年信貸新增7萬億至8萬億元,不會造成較大通脹壓力,但高于此數,則通脹的壓力將加大。
目前,澳大利亞等國已經對經濟政策進行調整,這對中國調整信貸增量等經濟措施不無啟示。筆者認為,明年新增信貸需把握的關鍵在于勻速微增和政策指導。其中,政策指導主要是信貸政策指導。信貸政策的方向依據是產業政策,其數量依據是貨幣政策,內在要求是“三性”原則。歷史已經證明,僵化的計劃經濟和完全放任的自由市場經濟均不可取。市場第一性,政策引導第二性,兩者有機結合,應是經濟健康發展的不二法門。▲(作者是光大集團董事長。本文是作者在第四屆“21世紀亞洲金融年會”上的發言,有刪節。)
唐雙寧
環球時報2009-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