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昕
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崔巒老師說“語文課貴在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難也難在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不挖掘,有可能上成專門的語言文字訓練課;挖掘太深,又容易上成思想品德課,尺度確實不好把握。眾所周知,任何語言都傳達著一種思想,負載著一種精神,蘊涵著一種文化,所以我們的語文教學應該在理解感悟的同時進行人文的熏陶。簡單地說,要寓教于文,讓人文性在語文工具價值的實踐中得到體現,善于從字詞句中挖掘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交融因素。下面從《搭石》一課談談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問題。
一、通過分析漢字達到統一
課文中不但有許多詞句值得我們去揣摩、推敲,就連一個個小小的漢字都在用它的點橫撇捺自然地傳達著民族文化。在課文的第四自然段寫道“假如有老人來走搭石,年輕人總要伏下身子背老人過去,人們把這看成理所當然的事。”有的老師可能會立即抓住這里進行傳統美德的教育。有一個老師是這樣處理的:
老師首先出示了“伏”從金文到小篆再到楷書的演變過程,讓學生了解“伏”造字上的意義,漢字的演變過程,感受中國漢字文化的美。告訴學生“伏”最初的意思是狗忠誠地蹲在主人的后面。接著老師讓學生上臺模仿年輕人,做“伏”下身子去背老年人的動作,并問學生:“你為什么要這樣做?”通過師生之間的激情對話,學生對“伏”字意思自然就明白了,同時學生也深深感受到了鄉親們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學生在語言文字的訓練過程中,實實在在學會了怎樣讀書,怎樣做人,真正做到了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一。
二、通過理解詞語達到統一
《搭石》這篇課文是人教版第七冊的課文。文章有許多優美的詞句值得我們去品讀。如:第一段有“脫鞋綰褲”這個詞語,這是個生僻的詞語,有的老師只停留在讓學生知道該詞的意思,而不能很好地利用這個詞語,挖掘其中的所蘊涵的人文性。
有這樣一個教學片段:
問:綰褲是什么意思?
生:綰褲,就是把褲子挽起來的意思。
師:“人們為什么要‘脫鞋綰褲呢?”
生:“因為山洪過后,河水很急,人們出工、收工、趕集、訪友都要脫鞋綰褲。”
師:“是啊,人們出工要脫鞋綰褲,收工要脫鞋綰褲,訪友要脫鞋綰褲,趕集要脫鞋綰褲,一句話,人們出行都需要脫鞋綰褲。這一次次的脫鞋綰褲,感覺會怎樣?”
生:“會覺得麻煩,辛苦。”
師:“你們知道為什么要搭石了嗎?搭石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老師一連串的排比句式,突出了“脫鞋綰褲”這個詞語,更加強調了搭石的重要。從這個詞語,學生理解了為什么要搭石,搭石的作用是什么,這平整方正的石頭給人們帶來了便利,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在這里,老師通過解釋詞語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并感悟了課文,達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語文課程內容自身就蘊涵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交融因素。這種交融在教學中是很多,教材中的課文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它對人的精神熏陶作用很大,我們要意識到教材中蘊涵的人文素養,而語言文字的訓練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結合的一個點,我們要善于捕捉課文中這些交融的因素。
三、通過感情朗讀達到統一
語文教學以讀為本。通過多形式的朗讀,品讀感悟語言,讓情感不露痕跡,這是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另一條途徑。課文的第三自然還有一個詞語是“協調有序”,老師沒有采取解釋詞語的方法幫助理解,而是采取有節奏的朗讀來理會。
老師有節奏地引讀句子:“每當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時候,前面的—— ,后面的——” 學生像開火車一樣,一個一個跟著讀“抬起腳來,緊跟上去,抬起腳來,緊跟上去”,這樣反復幾次的朗讀,老師便問:“這就像什么?”
生:“像輕快的音樂。”
師:“輕快的音樂有人指揮嗎?”
生:“沒有。”
師:“沒有人指揮,卻在我們的眼前展現了一幅有聲有色的美麗畫卷。這就是協調有序。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這是一種和諧的美。”
師:“在生活中你見到過協調有序的情景嗎?”
生:“排隊上公交車。”
“下課了同學們有序地下樓梯。”
……
這里,老師找準文本中語言文字的訓練點,通過感情朗讀理解“協調有序”,積累了語言,并豐富了情感。學生從“協調有序”一詞中感受到走搭石不能搶、不能停,動作要協調,配合要默契的一種和諧美;同時也悟出生活中許多事要“協調有序”才能把事情辦好的做人道理。讓人文性在語言文字的朗讀訓練中得到展現。朗讀指導的方法很多,有以講促讀,以問促讀,我們教學當中要恰當地運用這些方法,把朗讀和感悟課文很好地融合起來,才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善于抓住某些重點字詞句,靈活運用多種方法理解品析,抓住這些交融因素,避免一些生硬的所謂人文性教學設計。辨證地把握語言文字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力求在訓練語言能力的過程當中滲透人文性,使學生感悟、理解、欣賞語言、積累運用語言時受到情感的熏陶。
(責任編輯:李湘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