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慧芳
[摘要]中國競技武術從傳統武術發展而來,在將傳統武術美化、藝術化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丟失了武術本來的攻防技擊含義,丟失了武術內在的功能價值。現實武打電影和虛擬武打電影也似乎存在同樣的問題,虛擬武打在美化了武打格斗場面的同時,也使得武打失去了其真實性。作為競技運動項目的武術也像電影一樣需要觀眾,因此武術的發展歷程能夠為武打電影的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武術;現實武打;虛擬武打;美學
一、傳統武術與競技武術的美
中國武術萌發于先秦時期,歷經幾千年經久不衰,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武術中透視著人類的本質力量,傳達著一種美學的價值。
原始時代的武術是人們與野獸搏斗從而求得生存的技能,是人類開發自身潛力和創造性地利用工具的實踐活動,因此它是人類體能和智能發展的標志。春秋戰國時期,武術作為一種技擊術而被用來訓練士兵,武術是軍隊戰斗力的保證,是保家衛國的軍事技能。正是因為武術集技擊與藝術的美感于一身,所以早期英文中將武術翻譯為“mar-tial art”。也正是因為武術所包含的藝術美感而被文學、電影、電視作品廣為應用。
在武術界,武術被劃分為傳統武術和競技武術兩大類,傳統武術以少林、太極、形意拳等為代表,突出武術攻防技擊的特點,同時兼有強身健體的功能。民間把傳統武術稱為“功夫”,英文中也將它翻譯為“Kongfu”。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競技體育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武術作為中國體育中本土項目的代表得到了國家的特別重視并發展成為競技項目,競技武術以套路運動為主要形式,突出武術動作的難度和美感,強調全套動作的節奏、韻律、力量,講究動作與精神的統一、協調。在競技武術追求“高、難、美”的同時,武術套路中原本的技擊含義被淡化了,競技武術比賽更像是“舞術”比賽。這得到了一些人的贊許。認為武術被藝術化了,競技武術增加了武術的觀賞性。另有一些人則持批評態度,認為競技武術失去了傳統武術中“武”的基本含義,是對武術的損毀。之所以存在這樣的分歧,原因在于不同的人對武術審美的價值取向不同而致,前者主要傾向于形式主義的審美取向,他們被武術動作的“高、難、美”所震撼,在不同凡響的視覺沖擊中得到滿足。后者傾向于功能主義的審美取向,他們通常是懂武者,他們為武者的功力和技擊技巧所打動,他們能看明白武術招式中所包含的攻防含義。
二、武打電影中的現實武打和虛擬武打
早期的武打電影是現實武打電影,其武打動作的設計是基于武術的攻防技擊真實技法。武打演員也大多是具有一定武術功底的演員??梢哉f《少林寺》將現實武打電影提升到了極致的高度。電影中的大部分主要演員都是競技武術界的佼佼者,懂武的人們不難看出,覺遠和尚的少林拳,王仁則的醉劍,少林師傅的螳螂拳,他們將競技武術的美表現得淋漓盡致,再配合上攻防格斗的場面,使觀眾能夠把平時看到的武術表演與攻防技擊完美地結合起來,那種震撼不言而喻。以現實武打為主要武打設計的電影曾占據了武打電影的主導地位,后續拍攝的《木棉袈裟》《武林志》等都是深受觀眾喜愛的武術題材的電影。這些現實武打電影的特點。除了表現了幾乎完美的武術美之外,還突出地表現了正義戰勝邪惡的主題思想,是武術美德的延伸。從場面設計來看,這些武打無論多么激烈,但結局場面并不血腥,武打本身并沒有暴力的痕跡。
李小龍、成龍、李連杰,他們是中國武術電影的代表人物。成龍的電影在武打設計上雖然加入了滑稽、夸張的設計,增添了喜劇色彩,但其武打設計的主基調仍然是現實武打,這些武打片引得許多年輕人開始習武。去親身體驗武術的美,掌握武術技擊的技巧,同時,通過學習武術也增強了年輕人的正義感、社會責任感同時強化了他們愛憎分明的性格??梢哉f在那個現實武打電影流行的年代。觀眾在欣賞電影的同時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和熏陶,這充分體現了現實武打電影的功能和形式美的完美統一。
虛擬武打是近年來流行的新潮武打電影,以《臥虎藏龍》《十面埋伏》等為代表。虛擬武打是在現實武打的基礎上增添了許多電影特技,夸張地表現主人公高強的武功,使武打場面增加了現代美學效果,迎合了觀眾的想象和對人類自身能力的憧憬。早在金庸武打小說流行的年代,人們就不斷想象著中國武術神化般的功力和能量,虛擬武打可以說是對金庸武俠小說描繪的場景的視覺化,他迎合了許多迷戀金庸小說和擁有相似心情的觀眾的審美情趣和對武術的價值判斷。
三、競技武術發展之路對武打電影的啟示
從現實武打發展而來的虛擬武打正像從傳統武術發展而來的競技武術一樣,武術的功能被突出地局限在了“美”上,而這種美是一種形式美,它給人們帶來的美的享受是一種娛樂性的,給人視覺上的美的震撼是短暫的。相比之下,現實武打帶給人們的是相對長久的震撼,它可以在觀眾中掀起一股武術熱潮。競技武術剛剛進入人們的視野時,那種視覺沖擊和美的震撼也曾轟動一時,但是真正能夠流傳和繼承的,能夠深深植根于大眾的還是傳統武術。從美學價值判斷上。功能主義的審美更具持久性和繼承性。這也就預示著現實武打電影比虛擬武打電影更具生命力,現實武打電影還會回到武打電影的主導地位,有“功夫”的武打演員才是真正有價值的。
任何一種藝術形式的發展、任何一種藝術類型和流派的形成,都有其發展的自身內因。藝術的任務是把人們內心的價值判斷標準挖掘出來,用形象化的東西把它表現出來。哪一種藝術形式能夠最貼切地表現人們心目中的美,哪一種藝術就最具生命力和藝術價值。中國武術是兼具體育、攻防技擊和藝術價值的多功能運動形式,從中國武術申請進入奧運會之日起,全世界的體育人都在審視武術的價值所在,而最終武術沒能進人奧運會,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競技武術不像人們過去認識或想象的武術那樣具有真正的“武術”的功能,被藝術化了的競技武術似乎缺少了些什么。從這個角度講,虛擬武打電影需要反省,用電影的特技形式來表現“武”到底應該如何掌握其尺度。藝術的美和武術的美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將兩種美恰當地融和可以收到最佳的收視效果,但如果偏離某種融合的尺度,就可能會失去武術原本的核心價值。這是競技武術發展帶給虛擬武打電影的啟示。
四、武術、武打電影中的暴力美學
“暴力美學”似乎是電影藝術中獨享的新詞匯,它從上世紀90年代出現一直流行至今。是香港電影評論人最先使用的詞匯。暴力美學就是把暴力和血腥的東西變成純粹的形式快感,是在槍戰、武打或災難片中通過對暴力、血腥場景的夸張和渲染而追求視覺刺激的特殊藝術形式。早期“暴力美學”一詞是帶有諷刺和批評意義的術語,它是對渲染暴力的影片的批判。持批評態度的人們認為,暴力電影會使觀眾產生對暴力的崇尚,激發他們的破壞欲,破壞其道德意識。隨著暴力電影的發展,人們發現,觀眾看過暴力電影之后,他們的價值判斷很少受到暴力本身的影響,
而更多的是聚集在暴力背后所代表的正義、崇高、悲壯甚至失敗的美感上。事實上,暴力美學是電影人對于世界電影語言系統和電影文化發展所作出的重大貢獻。這一電影形態在東西方之間的回饋、振蕩式的發展和成熟給電影心理學、電影形式美學、電影社會學以及電影人類學提出了新的、頗為復雜的課題。
武打電影,無論是現實武打還是虛擬武打電影,就其形式而言都很難完全避免暴力,因為打斗就是一種力量的競爭,最后的結局也必然是死亡或是傷殘。然而與戰爭片、災難片相比。武打電影在渲染暴力方面遜色了許多,這是由中國武術的特點決定的。中國武術的傳統價值觀表明,“武”的目的在于制服對手,而不是致死或致殘。中國的武術,特別是傳統武術都講究以防為主,攻防兼備。太極拳是中國傳統武術的代表。它深刻地闡釋著中華民族的傳統價值觀和樸素哲學。太極拳在攻防技擊方面講究“粘連粘隨、不丟不頂、引進落空、借力打力”,其中“引進落空”就突出地強調以防為主的攻防理念。如果說武打電影中也表現暴力的話,那么這種暴力是用含蓄的表達方式體現正義戰勝邪惡的強悍的美感。
“暴力美學”是一種美。它的魅力不僅在于形式好看,也在于它符合人的潛意識。當電影中出現邪惡的、道德淪喪的人或事件,觀眾無不對之懷有切齒之恨。無不企盼一種正義的力量能夠將之粉身碎骨。這時出現的暴力和血腥代表著正義的力量,因此它是一種美。但是表現正義的血腥是需要有一種限度的,武打電影就把這種暴力表現得恰到好處,這是中國武術內在的特點所決定的。
在表現暴力美方面,現實武打和虛擬武打電影所營造的氛圍是不同的,現實武打所渲染的暴力似乎更現實,更具刺激性。而虛擬武打增添了許多人盡皆知的電影特技,使得觀眾感到武打效果并不真實。而僅僅是一種象征。所以,暴力美學中的暴力的強度不僅僅取決于是否血腥和殘酷,而更重要地取決于其真實性。從這個角度講,虛擬武打電影可能不僅能夠將武打,而且能將暴力進行藝術化、唯美化的處理,其美學價值可見一斑。
五、結語
現實武打和虛擬武打是武打電影的兩個流派,在武打電影發展的不同階段,其流行程度有所不同。這似乎與中國武術發展史上傳統武術與競技武術的博弈密切相關。從美學角度看,這兩種武打電影各有其美學價值,是通過不同的形式來表現武術美的價值的藝術實踐。傳統武術與競技武術之間相互借鑒、融合、博弈,其發展規律可以為現實武打電影與虛擬武打電影之相互融合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張耀庭,中國武術史[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7,
[2]路易斯·雅各斯,美國電影的興起[M]、劉宗琨,王華,邢祖文,李雯,譯,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1
[3]孫健,暴力美學研究[D],東南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