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玉琴
[摘要]電視劇《走西口》緊緊依托殺虎口這一典型地理特征和通往蒙地的重要關,口,生動講述了田青、梁滿囤、王南瓜、豆花等山西青年農民走西口的傳奇經歷,多元展示了他們在走西口過程中不同的人生追求,深刻再現了山西人用血淚、堅韌和誠信寫就的奮斗歷程。
[關鍵詞]辛酸創業;誠信為本;奮斗;不屈不撓
近期,央視熱播的開年大戲——51集電視連續劇《走西口》一舉走紅,受眾數億,創下了近年來歷史文化類電視劇的收視新高。沒等央視播完,各地電視臺又競相搶播,掀起了新一輪的收視熱潮。觀眾每每街評巷議,贊不絕口。
走西口泛指長城以內晉西北、雁北、晉中及陜北、魯、豫等地區的貧苦農民到長城以外、歸化城以西地區謀求生活出路乃至謀求商業利益的社會活動,是明清時期華北地區的重要歷史現象之一。在漫長的歲月里,長城內外的漢族百姓離鄉棄土、不畏艱難,一代又一代地來到口外擁有廣袤土地、便于開墾的農牧地區,從事農耕和經商活動。史載:“山西、陜西與鄂爾多斯交界處,沿邊數州縣百姓,歲歲春間出口……皆往鄂爾多斯地方耕種。”走西口從清朝前期開始,歷經近三個世紀,路經右玉殺虎口、河曲馬連口、保德馬家灘、臨縣磧口等十多個關口,形成一種持續不斷、規模宏大的外出耕作和商貿活動。在走西口的眾多關口中,殺虎口是主要通道。殺虎口位于右玉縣西北晉蒙交界處,與內蒙古和林格爾、涼城接壤。蒼頭河由南向北縱貫其中,形成了一條長3000多米、寬300米的狹長走廊。走廊的東西兩側,山嶺相對,坡陡壁立,又構成一個天然關隘,地勢十分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由于殺虎口地理位置重要,明政府開始就在此地設關,成為蒙漢貿易的重要場所。后清政府戶部繼續在此設關,并于1651年派監督掌課關稅。據載,當時的殺虎口“道通北番,為牛羊、馬駝、皮革、木植之所初,商家成絡繹焉”,由此可見殺虎口地位之重要,貿易之興盛。
電視劇《走西口》緊緊依托殺虎口這一典型地理特征和通往蒙地的重要關口,生動講述了田青、梁滿囤、王南瓜、豆花等山西青年農民走西口的傳奇經歷,多元展示了他們在走西口過程中不同的人生追求,深刻再現了山西人用血淚和堅韌和誠信寫就的奮斗歷程。
一、走西口是一曲辛酸悲壯的創業贊歌
晉北地區氣候寒冷,土地貧瘠,十年九旱,自然植被少,糧食產量低,豐年尚能勉強自給,災年則生活無著,民謠“男人走口外,女人挑苦菜”是其真實寫照。根據史料記載,山西“無平地沃土之饒,無水泉灌溉之益,無舟車漁米之利,鄉民惟以墾種上嶺下坂,汗牛痛仆,仰天續命”。正是因為山西窮,一遇災年荒年,山西人為生存即大批告別家鄉、告別故土,奔走他鄉,謀求一羹半粥。走西口的人們離開養育自己的故土,到口外大都從事體力勞動:或佃地、或墾荒、或放牧、或受雇從事小手工藝。盡管他們中間不乏精英人才,發家致富者有之,棄農經商者有之,衣錦還鄉者有之,但大部分人付出了全部的精力和體力。也難改變貧困的狀態和低人一等的地位。對于數以萬計走西口的人群來說,客死他鄉乃是常事,廣闊的口外大地上星星點點到處都能看到山西人的墓場。“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實在難留,手拉著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門口……”從民歌《走西口》中反映出了妻子告別丈夫、少女告別情郎時難舍難分的情景。在家的女人同樣也只有常年的期盼、焦灼的等待。走西口的路上,一人一滴辛酸淚,一事一曲奮斗歌。這淚水、這歌聲匯成一首凄婉的詩。匯成一條艱辛的路,也匯成一段悠悠創業史。
《走西口》劇中的主人公田青原本是田家大院的少爺,在豪賭的父親田耀祖輸光家產、母親也被輸給他人后。靠革命黨人徐木匠搭救才另找寒舍,與母親、姐姐相依為命,艱難度日,從小便立下了贖回田家大院的理想。長大后,和姐夫梁滿囤一起走西口,歷經匪患和艱難險阻終于到了口外,卻又被他從匪巢所救出的裘老板指證,身陷囹同,被判了死刑,后被諾顏王子所救。其后田青從皮匠鋪打工。到拉駱駝恰克圖販皮,再到開估衣店、成立志同貿易公司,幾經生死,歷經磨難,才艱難地踏上一條能夠發揮自己長處的創業之路。田青走西口的經歷正是山西人走西口辛酸悲壯艱苦創業的真實寫照。《走西口》電視劇的策劃者正是深刻感悟到歷史上走西口的艱辛、走西口的悲壯以及走西口所表現出來的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和對今人教育的價值所在,才構架出了這部氣勢恢宏、跌宕起伏、引人入勝的歷史文化大劇。
二、走西口是一部誠信為本的奮斗史詩
千百萬走西口的人中自然不乏出類拔萃者,他們經過辛勤勞動、艱苦創業逐步成長起來。他們充分利用邊民和內地居民生活生產和文化習俗的差異性發展商業貿易,在多民族間互通有無,從而使自己逐漸成為頂級一時的鴻商巨賈。
走西口進入蒙地經商的人被統稱為“旅蒙商”。“旅蒙商”以山西人為主。山西“旅蒙商”當中許多商賈共同構成的商業大軍,就像軍隊的野戰兵團一樣,人數動輒以萬計甚至數十萬計,其活動范圍方圓上千萬平方公里。在他們的運作下,以茶葉、瓷器和絲綢為代表的物資源源不斷地從中原的京津地區、山東、山西和河南、河北、江南的兩廣、福建等地輾轉運到北方的商業重鎮歸化城。同治八年以后,他們又越過中俄邊界進人俄羅斯,橫跨歐亞大陸。那時這些進入蒙地經商的山西人幾乎壟斷了所有的對蒙貿易。據《綏遠通志稿》記載:“綏為山西轄境,故經商于此者多晉籍。其時販運貨物,經過殺虎口交納關稅后,至歸化城行銷無阻。”
這里的山西商人,分為行商和坐商。行商貿易于大青山之后和西營一帶,需向綏遠將軍署領取理藩院頒發的“龍票”。這種“龍票”不僅便于清政府管理,而且對“旅蒙商”也是一種特殊照顧,持此“龍票”貿易者,“蒙戶如有拖欠,扎薩克有代為催還之責,且旗長對于此等商戶,純以禮客遇之”。所以,山西“旅蒙商”很少虧損,利獲頗豐。赴蒙古草原貿易者,其經營地域有前營、后營及西北營路之分。這種貿易“途中均無旅店可宿,須結駝隊運輸,自攜鍋帳…‘運輸之貨以綢緞、布匹、茶、糖、煙為大宗,而以其他雜貨附之,運回者,以絨毛、皮毛、各種牲畜為主”。比如,從殺虎口“吉盛堂”發展成為稱雄塞外的巨商“大盛魁”,成為內蒙古地區歷史上最大的“旅蒙商”,經營長達200余年,規模龐大,號稱“半個歸化城”。傳說它的資本超過2000萬兩白銀,從業人員有1500多人,設有分莊小號20家,常年雇傭各種工人達5000多人。除經營牲畜、皮毛和藥材等蒙古地區的特產外,“上至綢緞,下至蔥蒜”無不經營。另外還投資自辦茶莊、綢緞莊、錢莊、票號、牧場、駝隊,形成了范圍廣大的經營網絡。
山西商人之所以取得了這么大的成功,與他們堅守以義制利、崇尚商譽的信念是分不開的。在儒家義利思想的影響下。山西商人身處財利之場而不污,守信耐勞,淳厚重義,被譽為“輕財尚義,業商而無市井”之氣。他們注重商譽,以誠信取勝,凡事以道德信義為根本。他們在經
營活動中不僅把“重廉恥而惜體面”作為鋪面的口號,并且將其演變成經營處世的準則:“平則人易信,信則公道著,到處樹根基,無往而不利”。他們不僅時時處處以此準則約束自身,以做“善賈”“良賈”為榮,而且將嚴守信譽升華為商業道德,責其子弟代代相傳。以后,隨著晉商經濟實力的逐步發展,這一精神得以普遍弘揚。誠以待人,珍視信譽,實已成為山西“旅蒙商”的成功秘訣。國學大師梁啟超就曾反復贊評“晉商篤信信用”。信譽高自會招徠源源主顧。比如絕大多數的蒙古人認準晉商茶莊經營的磚茶后,長期購用。一生都不變更,就是典型一例。甚至由于晉商出售的磚茶質量可靠,為蒙古人民信賴,他們有時常以磚茶代替銀兩,作為貨幣進行物資交換。這種信譽是山西商人長期引以自豪的,也是山西商人立于不敗之地的基石所在。
《走西口》中塑造了誠實信用的田青,也塑造了不講誠信的梁滿囤。滿囤是地地道道的農民的兒子,本來出身根底很好,父親通情達理。母親賢惠善良,但由于到口外后總想成為人上人,一心想暴富,拋棄了先輩們誠信為上、以義取利的義利觀,為了自己的私利拋棄了朋友之交,為了自己的幸福拋棄了結發妻子,終被世人唾棄,結果賺錢不能,治家不濟,落了個惟利是圖的罵名。電視劇《走西口》通過把田青的義利觀和粱滿囤的義利觀以及他們的所言所為放在一起,進行鮮明對比,高度褒揚了晉商縱橫商界五百年誠信為本的本質屬性,嚴厲貶責了那些見利忘義、不守信用的市儈之徒。
三、走西口體現了一種民族崛起的不屈精神
走西口使得晉陜蒙三地社會得到了大融合,經貿得到了大交流,文化得到了大交融,也催生了社會變革的因子。每一個人或每一個社會群體,不論地位顯微、不論家境貧賤,在何種時代生存都要受時代的影響,都要打上時代的烙印。
電視劇《走西口》反映的是清末明初一撥山西人走西口的苦難經歷,那時中國正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救亡圖存成為民族復興的時代主旋律,每一個現實的人或多或少都要受到民族民主革命的影響。口外一帶也是滋生革命的土壤。早在辛亥革命前就有一批仁人志士諸如王定圻、經權、郭鴻霖經山西革命黨人王建屏介紹加入了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并不斷密謀武裝起義,還有一些革命黨人如韓升泉等直接參加了太原辛亥起義。大革命時期,又有許多口外人如烏蘭夫等光榮地參加了中國共產黨。《走西口》塑造的徐木匠和諾顏王子真實地反映了從資產階級革命政黨興中會的成立到同盟會的成立,從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到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革命黨人置自身安危于不顧,順時達變,將個人生存和民族存亡融為一體,為革命做出的不懈努力。
貫穿于電視劇《走西口》的主線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仁義禮智信”,但策劃者對“仁義禮智信”的合理內核作了不同時期的不同闡釋。劇中,田家祖訓l最初是“大忠大愛為仁,大孝大勇為義,修齊治平為禮,大恩大恕為智。公平合理為信”,體現了大清子民忠君守道的思想;革命黨人徐木匠修改后的“仁義禮智信”是“天下一統為仁,民族興亡為義,自強不息為禮,福虧自盈為智,以義取利為信”,體現的是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理念;劇終諾顏王子和田家老少共同感悟的“仁義禮智信”是“世界大同為仁,祖國山河為義,家國天下為禮,剛柔相濟為智,一諾千金為信,仁愛,忠義,禮和,睿智,誠信”,體現的則是共產黨人領導的以實現世界大同為己任的新民主主義思想。這絕不是簡單的一家之祖訓的修改和演變,它反映的是走西口的人們不同時代對民族獨立、國家強盛、經濟發展、社會安定的共同渴望,折射出的是民族崛起的不屈精神。
有人說走西口是貧苦農民打工的故事,也有人說走西口是大災之年貧民逃荒的經過。還有人說走西口是晉商崛起的歷程,我說走西口首先是一種精神,是一種不畏艱險、不屈不撓、勇于進取、勇于開拓的精神,是一種堅忍不拔、誠信理智、兼容并包、和諧相處的精神。這種精神正是今天我們面對各種環境、戰勝各種困難的不竭動力和強大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