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麥肯錫公司24日發布的一份報告稱,除非中國加大抗擊干旱的投入,否則這個世界最大的谷物生產國的長期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可能受到威脅。
據美國彭博社25日報道,這種預測是在假設極端干旱的嚴重程度和發生頻率均加倍的基礎上得出的。位于紐約的麥肯錫公司在這份題為《從糧倉到旱災區?》的報告中稱,到2030年,在中國的主要谷物產區北方和東北地區,經濟損失可能高達370億元,多達3500萬農民可能損失一半以上的農業收入。彭博社稱,總部設在日內瓦的質量認證機構——瑞士通用公證行進行的一項調查也顯示,由于干旱,作為世界第二大玉米生產國的中國2009年玉米產量驟減13%,降至4年來最低。
《從糧倉到旱災區?》的作者之一、麥肯錫駐北京的合伙人馬丁·約爾斯在聲明中說:“若不采取有力的措施,中國的長期糧食安全,乃至社會穩定都可能受到嚴重威脅。”報告呼吁,中國必須在2030年前投入5000億元人民幣(每年250億元),改善灌溉、土壤保持和種子工程,使農作物更加抗旱及防止大量損失。約爾斯則認為,中國需要做的還有很多。
16日在意大利首都羅馬舉行的世界糧食安全峰會上,與會的中國領導人表示,為提高國家糧食安全的保障程度,中國已經制定了未來12年內新增500億公斤糧食生產能力的規劃。《中國日報》援引這位領導人的話稱,中國現在“糧食安全形勢良好”。
隨著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峰會的臨近,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施壓隨處可見。法新社25日報道稱,由空間應用中心和水研究雜志進行的印度第一個政府委托的國家級研究表明,在印度3.28億公頃陸地面積中,處于荒漠化的土地面積占到了1/4。沙漠化現象對印度北部及西部地區影響很大。另外,麥肯錫公司本周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印度水需求量將在2030年翻一番,增長的水需求量將導致河流水資源枯竭。研究警告稱,對大米、小麥及糖類的需求,將使印度大型農業在2030年前吞噬掉1.5萬億立方米的水,是中國的兩倍。
據法新社報道,25日,即將參加哥本哈根會議的中國氣候變化大使于慶泰表示,如果發達國家不能實現減排諾言,哥本哈根氣候會談將收效甚微。在削減溫室氣體排放問題上,北京不會放棄發展經濟的權利。“我們不能接受在經濟、社會發展和提高生活上,中國人民只享有發達國家人民1/3、1/4或者1/5的權利”。▲
本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肖 磊
本報特約記者 汪新華 丁良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