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文章歡迎參與討論或投稿
電子信箱:taolun@globaltimes.com.cn
奧巴馬所說的 “不遏制中國”,是應對目前全球格局正在發生重要的變化,美國主動作出的戰略回應。
一個是新興大國的崛起導致了美國追求的單極世界的失敗。盡管中國國內一直在提建立一個多極化世界,但是,冷戰以來美國都是在追求一個單極化的世界——美國占世界的主導地位。盡管美國在世界上的經濟與軍事優勢基本穩定,但是其他新興大國的快速發展正在縮短與美國的差距,導致美國維持單極世界的失敗。因此,奧巴馬意識到多極化的世界已經出現,這是不可阻擋的。這一趨勢在小布什總統在位時就已經出現,但小布什還是實行單邊主義。這種政策不僅消耗了美國國力,而且使得美國的道德領導地位受到損害。第二個變化是中國的崛起,這是一支導致世界多極化的最重要力量。
美國對上述兩個變化必須做出回應。而從世界歷史來看,回應新興大國崛起的方式一般說來有三種:一是不理會,如19世紀中國在面對西方大國崛起時不屑一顧,最后被打敗,并遭受百年恥辱。另一種是遏制,如16世紀西班牙和法國等國在面對英國崛起時,一心想遏制,但是導致一系列流血戰爭和不可避免的失敗。還有一種就是去接受,20世紀英國接受了美國的崛起,也同意印度獨立等,從而成功地保留了很多英國的遺產。
美國在面對這樣一種歷史選擇時,有兩種主流觀點:“遏制”和“接受”。遏制的觀點認為中美關系是“零和游戲”;而“接受”的觀點認為這是一種“非零和”關系,愿意為崛起中的大國在現有的制度內提供發展的空間。前兩任總統克林頓和小布什都在這兩端搖擺,對華政策有著周期性的變化。如今奧巴馬開始采取“接受政策”,這是從美國幾十年的發展中找到的答案,可以說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主動的戰略選擇,這樣的決策符合歷史現實。當然,奧巴馬今后的對華政策也肯定會有搖擺,會有調整,但是總的趨勢不會改變。
奧巴馬在東京的演講,不僅是他的對華政策,也是他的亞洲政策的一個很好的宣示。美國在亞太的三個目標是:確保經濟繁榮、區域安全和維護人類尊嚴。小布什政府因為反恐、伊拉克戰爭等問題,對亞太地區顧不上。如今奧巴馬表示他將是美國的“第一個太平洋總統”。
亞太地區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地區,幾個世界大國都集中在此,美國、中國、日本、俄羅斯;而且該地區的經濟總量占全世界國民生產總值的一半以上。奧巴馬所要做的事情,不是主要把中國當作競爭對手,當然也有競爭的一面,而是當成“戰略伙伴”,從而確保美國的幾大戰略目標的實現,包括經濟復蘇、亞太安全區域機制的建立、氣候變化議題和防止核武器擴散等。
以前美國在亞太的安全結構是以美日同盟為中心,而且其他雙邊(如美韓、美泰、美澳等)為扇頁,整體呈風扇型結構。美國以往重視雙邊機制,而如今要轉變為重視雙邊和多邊機制共存的結構。美國將會積極參與亞太地區的多邊合作機制。美國對鳩山提倡的東亞共同體已經表示了積極態度,樂見其成,愿意參與。美國希望亞太區域合作實行“開放區域主義”,超越“東盟+3”或“東盟+6”,建設一個跨太平洋的合作機制。
在亞太地區,美國可以包容,也很希望中國發揮領導責任。中國人總是認為美國人要維系霸權地位,而且將hegemony(霸權)當作一個貶義詞來看,但這個詞在美國人看來這是一個中性詞,這個詞意味著要承擔更大的責任。
其實,區域和平是一個公共產品,只要生產出來,所有國家都受益。但是,如果一個國家可以直接享受,它往往就不大愿意為這個公共產品付出代價,美國作為霸權國家的利益使其必須承擔責任。如果別人愿意分擔這個成本顯然對美國來說是一件好事;如果別人不分擔,那么它就得承擔。這也就是所說的“霸權穩定論”。“霸權-領導”其實是一個相關的東西。
美國在亞太地區的領導作用,對中國來說是有益的。諸如處理朝核問題,抑制日本軍國主義發展,同時也確保太平洋的海路暢通,排除海盜和恐怖勢力的干擾,這些都是美國對于亞洲所承擔的責任。
美國明白,在亞太地區如果沒有中國的合作,難以有效解決問題,包括朝核問題,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反恐等都需要中國的合作。美國與中國周邊國家的合作,不是要削弱中國與周邊的關系。其實,如果中國在亞太地區能發揮更積極的作用,對整個地區都有好處。目前的情況是中國非常猶豫,而美國在一直推中國。中國作為一個崛起大國,今后終究要承擔起更大的責任?!? (作者是美國丹佛大學約瑟夫·科貝爾國際關系學院教授、美中合作中心執行主任。本文由楊婷婷采訪整理。)
趙穗生
環球時報2009-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