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 村
再論“云計算”應是中關村IT業主攻目標
幾個月前,“中關村視線”曾發表《“云計算”應是中關村IT業主攻目標》的言論,今又說起這一話題,故曰“再論”。所謂“云計算”,系指計算機通過互聯網從“共用機器”的腦海中“各取所需”。即文件、電子郵件等資料將存儲存在網上,喻之為“云中”,共享之后使之能從任何個人電腦或移動裝置中接收。恰如人們依賴電力公司提供電力一樣,客戶將依賴于“云計算”商家提供的“計算商品”。專家預言,隨著“云計算”創意的日臻成熟,正像“CCD圖像傳感器終結膠片的發明”一樣,勢必引發IT業的一場“大革命”。“如果你在網上儲存的東西越來越多,通過普通網絡瀏覽器使用的軟件越來越多,那么,你用什么樣的電腦、電腦運行的是什么軟件,這就不那么重要了!”“如果微軟最新推出的Windows操作系統不與‘云計算接軌,可能意味著失敗。”這并非危言聳聽。請看,微軟的主要對手諸如谷歌、雅虎、蘋果等公司,都在兼顧為“云計算”提供服務。亞馬遜公司更是開創了出租以“云”為基礎的計算能力的先河。“云計算”服務前景廣闊,消費者無需安裝任何軟件即可方便使用?!霸朴嬎恪惫究梢越档凸芾沓杀?獲益頗豐。盡管“云計算”還存在“鎖定”和“安全”等風險,那是發展中的問題,絕非是“死穴”。還是那句話,“有中國硅谷之稱的中關村,必須在‘云計算這一發展趨勢中,迎頭趕超,占領高地,后來居上?!?/p>
李開復博士扎根中關村
打造創新夢工場
全球IT業的奇才,即將進入“知天命”之年的李開復博士,殊榮“中關村高端領軍人才”稱號,開始實現他用“天使投資”幫助青年實現創業理想的人生偉大目標。李開復走進中關村,一是可以言傳身教,告訴青年“世界因你而不同”、如何“做最好的自己”;二是實現夙愿,將技術創新和科學管理凝聚在一起,打造“創新工場”。據悉,李開復預計在未來5年將投入8億元幫助青年創業??梢哉f,此舉將掀起創業新模式的風潮,是中關村自主創新示范區最好的示范!李開復倡導的“創新工場”是“天使投資+創新產品”的組合。在創業初始階段,李開復就會全面參與,以自己的眼光和經驗去選項目、評估培育項目成長,他既是“教練”又是“媒人”,讓創業團隊盡快成型,并在市場上立足成功。“公司運作的理念是:(天使投資+創新)ⅹ規?;?。李開復將招聘一批優秀的創業者和工程師,在其帶領下,開發具有市場價值和商業潛力的項目,進行研發和市場運營。一項目成熟到一定程度后,自然剝離母體成為獨立的子公司,直到上市被收購。業界專家對李開復的“創新工場”寄予厚望并有很高的評價:“創新工場”本身并不是工場,而是“人才的儲備”?!皠撔鹿觥笔恰胺现袊壳疤厣姆趸鳌?可以解決資源缺乏、專業支持和經驗不足等矛盾。更有專家認為,即使創新工場無法輕易孵化世界級的公司,但能為中國留下巨大的創業人才財產。李開復充滿自信地說,“我最大的目標是培養出至少是一個擁有國際品牌的公司。如果這個目標不能實現,只要能培養出500至1000位懂得運營高科技的精英,也算是一項成就?!?/p>
中關村具備振興“文化產業”的豐沃土壤
日前,國務院出臺《文化產業振興規劃》,促進文化產業與鋼鐵、汽車、信息等10個“支柱產業”并駕齊驅,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戰略意義。中關村作為國家高新技術自主創新示范區,同樣具有發展文化產業的優勢條件。天時——國家把文化產業上升為“戰略性產業”,這一“政策利好”為中關村的新文化發展指明了方向。地利——中關村特別是核心區,海淀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無論是傳統文化抑或時尚文化,“文化之海,藝術之淀”,為文化產業的振興提供了豐沃的土壤。人和——中關村人才濟濟,群賢畢至,厚德載物,傳統文化薪火相傳;新興文化視野廣闊,無論是“土鱉”還是“海龜”,都具有一顆“中國心”,為中華民族的復興勇于奉獻?!疤鞎r、地利、人和”,三者,俱是中關村發展文化產業的可靠保障。當前文化產業呈“逆勢增長”的業態,只要抓住這一難得的歷史機遇,對“保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把“政策利好”轉化為“真金白銀”,業界專家提出諸多建言值得深思?!鞍l展文化產業要打破地區與部門封鎖和行業壟斷,通過并購和重組把市場主體做大?!薄氨仨毥档蜏嗜腴T檻。進一步開放文化市場,形成一個比較合理的國有、民營、外資并存、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文化產業集團的組建切忌搞成‘合作社,僅是捆綁,不是實質性整合。更不能用行政手段搞‘拉郎配?!毕嘈胖嘘P村在落實《文化產業振興規劃》中也能做出“示范”。
諾獎得主高錕“經得住喧鬧 耐得住寂寞”
享譽“光纖之父”的諾獎得主高錕,為人類信息時代提供了支撐??墒?40多年前高錕發表《光頻率介質纖維表面波導》的論文時,曾被業界諸多專家視為匪夷所思。高錕堅持“走自己的路”,周游世界,“布道”他的信念,“為贏得學界的認可,他等了15年”?!暗鹊焦饫w技術的廣泛應用,又經歷了20多年”。如今,光纖技術應用越來越廣,引發了一場世界性的光纖通信革命。諾獎物理學獎評委會主席努德·格倫“用一根光纖的電纜”形象地解釋了高錕的重要成就:早在1966年,高錕取得了光纖物理學上的突破性成果,計算出如何使光在光導纖維中進行遠距離傳輸,這項成果最終促使光纖通信系統問世,而正是光纖通信為當今互聯網的發展鋪平了道路。高錕被譽為“光纖之父”當之無愧!高錕面對這一姍姍遲來20多年的諾獎,“自己卻記不清楚了”。他已經被“老年癡呆”的病魔纏身,表達困難,卻謙虛地說,“這不是大事,這榮譽屬于所有人?!绷钊诵牢康氖?今年12月,高錕將“執子之手”,在夫人黃美蕓的陪同下出席頒獎典禮。這對相濡以沫半個世紀的老夫妻,曾考慮將70萬美金的部分捐出用于為老人癡呆癥患者服務的機構。這讓人聯想起高錕不曾為自己的發明申請專利,當他人為之惋惜之時,高錕坦言,“如果事事以金錢為重,我告訴你,今天一定不會有光纖技術成果。”這是當今國人特別是“象牙塔”里的精英值得牢記的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