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燕
國務院出臺的《文化產業振興規劃》,把文化產業上升為國家“戰略性產業”。如何挖掘利用各地的特色和創新優勢,振興中國的文化產業,任重道遠。國慶前夕,有一臺山西臨汾的大型音樂舞蹈史劇《堯頌》在京上演,頗獲好評。眾所周知,堯是中國第一個有史記載、有據可考的賢明帝王。堯所倡導的禪讓、和諧、法制、以民為本思想,超越了歷史的局限,在今天仍具有現實意義。古老的臨汾蒲劇在中國戲劇界享有很高聲譽,在上個世紀中國首屆10位梅花大獎中,臨汾獨攬雙獎,震動全國。一個地方戲劇對本地歷史文化資源的挖掘和創新的成功,可以給人們帶來很多啟示。
“六億神州盡舜堯”。
這是毛澤東氣壯山河的詩句。可見堯在一代偉人心目中的地位,更可見堯在“六億”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堯是四千多年前華夏民族的杰出領袖,是中國第一個有史記載、有據可考的帝王。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贊譽“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劉合心先生在《堯陵一嘆》中曾論述到“堯在中國歷史上一直被人們視為仁君的典范,堯與其繼任者舜所治理的時代,也被認為是最為理想的時代,后來人稱頌某個時代政治清明時便譽之為‘堯天舜日。”
人們懷念堯、感恩堯,或詩或文,或歌或舞,但許多年來,卻沒有一部能完美塑造堯的形象、詮釋堯的精神的大器之作,讓人頗以為憾。作為堯之故鄉的后裔,何以擔當起弘揚堯文化的歷史使命?在這種熱切的期盼中,在黨的十七大“弘揚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旗幟的引領下,在山西省臨汾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市堯文化研究與開發委員會主任劉合心的倡導下,在市委宣傳部和人大科教文衛工委的精心組織和策劃下,大型音樂舞蹈史劇《堯頌》應運而生。該劇以其精美的舞臺藝術、經典的政治造詣、精湛的戲劇語言、精美的演繹詮釋成為一部中華文明的輝煌史詩,成為堯文化的華彩樂章,令人擊掌而嘆、為之一振。
由山西省臨汾市知名劇作家孫巖創作、國家一級導演李學忠執導的《堯頌》,通過對傳統蒲劇的推陳出新,對歌、舞、詩、戲及多媒體等多種元素的整合,將地域特色與現代藝術的有機融合,以一種全新的載體、全新的形式,對堯頌之容之,排演出一臺既叫好又叫座的華美大劇,堪稱堯文化的扛鼎之作。
“堯頌”兩個字,簡單得了不得,但又宏大得了不得。“堯頌”,即頌堯之德、堯之才、堯之業,即為科學作頌、為民主作頌、為和諧作頌,這是一個大命題,也是一個大工程。
《堯典》說:“詩言志,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堯頌》正是依了《堯典》的教旨,通過對中華文明的始祖帝堯其仁、其德、其智的褒揚,通過用音樂、用戲曲、用詩辭、用舞蹈與堯的對話、與堯的溝通,達到了觀眾與堯“神人以和”的功效。
古往今來,寫過堯的人不少,從王羲之到董壽平,從康熙到乾隆,更有堯廟“千堯壁”,千形百態,鳳舞龍騰,唯有此一個“堯”字寫得大,寫得實,寫得光彩。這就是《堯頌》之堯,它寫出了堯之大德、堯之大才、堯之大業、堯之大器。
何謂堯之大德?一是他的德行。二是他的德政,即民主思想。如同《堯頌》序幕中主題歌《帝堯頌》中所吟“茅茨土階里,噴涌著縱攬日月的豪情;葛麻布衣下,澎湃著容納天地的心胸!”作為一個帝王,首先要有包容天地的心胸,才能得天下之民心。在《康衢擊壤》這一幕中,壤父的《擊壤歌》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一片悠然自得,但他卻不念“我們的好日子誰給的?”而是詰問:“帝力何有于我哉?”這豈不是大逆不道?劇中丹朱斥曰:“大膽壤父言不遜,誣蔑帝父太不尊!”而堯卻寬宏大度,阻止了丹朱的蠻橫,親切地對壤父道:“尊敬的壤父莫聽他論,你胸懷坦蕩言詞中肯,我愿常聞這樣的聲音。請幫我轉告眾黎民,官殿前樹起木樁一根,在其上可褒可貶亦可訓”。丹朱說,那豈不是為誹謗帝父開了方便之門?堯唱道:“誹謗?好!名字就叫誹謗木,漫評朝政和君臣!”寥寥數言,引出了華表的來龍去脈。尤其是“漫評朝政和君臣”這七個字,維護了百姓上訪的權力,也廣開了民主執政的渠道,從而保證了朝政的清明和君臣清廉,成為歷代明君效敬的典范。正如劇中眾人的合唱:“樹起的是木樁一根,坦露的是堯寬廣的胸襟。誹謗木,上面寫著的是民聲,下面凝聚的是民心!”
華表自此立在民心之上,也從古至今,代代傳承,成為天安門前中華文明的象征。
堯之大才,則體現在他關注民生發展生產的大略之中,即科學理念。第一篇章《鑿井惠民》就點出這個主題,堯追尋螞蟻的蹤跡,率領百姓掘井覓水,使百姓有了安居樂業的家園,并引伸出“市井文化”、“背井離鄉”等名詞和成語的寓意,給觀眾以深刻的啟示。而在《觀象授時》中更是展示了堯崇尚科學、改造自然的理念。他說:“羲氏與和氏啊,命你們敬順天意,掌握日月星辰的運行和規律,制定完整的歷法,教百姓按時令節氣安排農事”。他還據此規定百官的職守,“百事俱興兆豐年”,為百姓描繪了一幅美好的藍圖。
堯之大德大才奠定了堯之大業的根基,即和諧社會。他命皋陶“制定法度,管理刑獄,辨析忠奸,懲惡揚善”;他命伯夷“掌管祭祀,晨恭夕敬,正直清明,心誠禮周”;他命后稷“把天下農事統管,教百姓稼穡百谷稻粱”確保“谷豐食足”……他把各項事宜安排得井井有條,通過君臣協力,百姓同心,“使人民生活富裕,天下太平諧和”,從而成為數千年來中華民族太平盛世的樣板。
通過堯的文明治理、協和萬邦,平陽(臨汾古稱)成為了最早的“中國”,但堯并不把國家當作自己的家產,第八篇章《禪讓天下》展示了堯崇高的精神境界。他不讓丹朱繼承自己的帝位,而是傳給賢德的舜。兒子丹朱反問父親“天下怎比宗室重?”堯開宗明義地唱道:“丹朱啊,你該懂,天下當比宗室重!帝位傳給你,你一人得利天下苦;帝位傳給舜,你一人失意天下幸!”這是何等高尚的情操、何等寬廣的胸懷!正是有了堯的大度開明,才有了堯天舜日的千載美名,正如劇中所唱“帝堯為天舜為日,仁德圣明一脈承!”
《堯頌》總策劃劉合心在《中國臨汾首屆堯文化高層論壇》上所作的主題報告中指出,“堯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脈所在,其一是中國之根,其二是文化之根,其三是文明之根,其四是血緣之根”。弘揚堯文化就是抓住了根祖文化的龍頭,作為填補歷史的一個空白,《堯頌》正是這樣一部傳承彰顯根祖文化的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