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有
數字承載著歷史,數字記錄著輝煌。當歷史的車輪將共和國的年齡拉進第60個整年時,國民經濟發展五年規劃的序數已經變成了11。11個“五年規劃”記載著共和國長子——遼寧60年來輝煌的發展歷程。
1948年11月,遼寧全境解放。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從1948年底到1952年,遼寧人民用短短3年多的時間將這塊經過日本帝國主義長達14年奴役掠奪又歷經3載國共內戰的滿目瘡痍的土地變成了一片政治穩定、經濟復蘇、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協調發展的熱土,為后來“五年規劃”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五年計劃”是國民經濟計劃的一部分,主要是對重大建設項目、生產力分布和國民經濟重要比例關系等作出規劃,為國民經濟發展遠景規定目標和方向。從1952年起,遼寧同共和國一起進入國民經濟發展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直到今日,已經進入到了第十一個“五年規劃”。
“一五”:“東方魯爾”初顯規模
從1953年起,白手起家的年輕的共和國開始執行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了為實現國家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偉大進軍。遼寧,作為國家的重要工業地區,一個以機械制造業為主的工業大省,成為了國家“一五”期間大規模建設的重中之重。
國家對遼寧給予大量投資,“一五”時期,遼寧用于工業建設的投資為464億元,占同期全國工業投資總額的18.5%,其中重工業基本建設達43.6億元,占全省工業建設總額的94%。工業基本建設投資絕大部分用于原有企業的改建、擴建,重點是發展冶金、機械、化工、建材、能源等工業。其中,前蘇聯幫助中國興建的156項工程遼寧有24項。以機械工業為中心的沈陽與著名的鋼都鞍山、煤都撫順、煤鐵之城本溪相配合,已經初步具有一定的規模,成為東北工業基地的核心,在全國享有盛名,被譽為“東方的魯爾”。
遼寧第一個五年計劃指標的超額完成,使全省的政治面貌和經濟面貌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人民生活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1957年,全省工業總產值達102億元,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由132%提高到149%,居全國第二位。重工業產值達72.4億元,占全田重工業總產值的22.7%,居全國第一位。可以說,遼寧的一五計劃時期,是新生城市輝煌的開端,而她取得的優異成績和她對國家的突出貢獻,是對她最初輝煌的最好詮釋。
“二五”及三年調整時期:克服困難全面調整
1958年至1962年是國民經濟發展第二十五年計劃時期,1963年至1965年為國民經濟調整時期。“二五”及國民經濟調整時期是共和國進行社會主義道路艱難探索的時期,也是共和國經受自然災害和國內外各種挑戰,歷經考驗、挫折而艱難前行的時期。面對困難,遼寧積極落實“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和以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的總方針,進行國民經濟的調整工作。
工業戰線建成大中型骨干工程220個。錦州新興工業的興起是這一時期的亮點。從1958年至1965年,錦州的新興衛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低級到高級,迅速地發展,先后改建、擴建49個企業和廠點,共生產和試制了213種產品,在為國防建設和尖端科學技術服務、為滿足社會和人民生活需要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和人民生活需要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農業生產方面,在指導思想上,貫徹執行“以糧為綱、全面安排、多種經營”的方針,因地制宜地推行了農業“八字憲法”、農業技術改革和其他各項增產措施。在農村工作政策上,積極改善經營管理,全面落實“六十條”政策。在經營管理和生產技術上,采取積極措施,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1965年糧食總產量達134.1億斤,比1957年增長14.2%。棉花、柞蠶、花生、麻類和煙草等經濟作物都有大幅度提高;同時林業、畜牧業、副業和漁業也都有一定的恢復和發展。
“二五”及國民經濟調整時期,遼寧經濟有了明顯好轉,農、輕、重的比例關系趨于合理,基本建設規模得到控制,商品供應情況好轉,主要行業的產品質量、成本、效益、消耗指標有80%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到1966年,遼寧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重工業省份。
“三五”、“四五”:歷經風雨重現生機
“三五”、“四五”時期正值中國大地轟轟烈烈地進行“文革”期間,遼沈地區因其地域、政治等方面的重要陸,受此次風暴襲擊較重。
盡管當時的環境十分混亂,但遼寧人民怕逆境中仍然不懈努力,克服重重干擾,使全省經濟建設仍然取得了一定進展。如本溪鋼鐵公司的液壓自動調節店弧爐、大型煩躁煤煉焦自動化裝置,沈陽變壓器廠的二十六萬千伏安變壓器、超高壓電流互感器,沈陽鼓風機廠的二十米塔用軸流風機,本溪東方紅水泥廠的特種鋼筋防腐水泥等,這些重點項目的建成投產,不但使遼寧工業主要產品的生產能力有了進一步的增長,而且還發展了一些新興工業行業和新產品。此外,遼寧航空工業自動行設計試制出的新型高空速殲擊機——殲8型飛機。遼寧核工業系統研制的中國第一鐳際準源,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農業雖然在極左的口號下和瞎指揮的影響下,造成了很大的損失和浪費,但經廣大農民的艱苦奮斗,農業生產也有一定的發展。主要農產品產量糧豆達到247.3億斤,創歷史最高水平。
“五五”:解放思想撥亂反正
1976年10月,這場席卷全國上下的狂風暴雨終于雨過天晴,古老而嶄新的遼寧大地上空出現了美麗的彩虹。在新一輪曙光的映照下,國民經濟發展第五個“五年規劃”勝利起航。面對左的束縛和計劃經濟的羈絆,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小甲同志一場別開生面的“北方談話”點燃了遼寧人民思想解放的圣火,一場撥亂反正、發展經濟的偉大變革在遼寧這塊熱土上鋪展開來。
1978年,以小平同志“北方談話”為序曲,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1979至1980年兩年,遼寧這位“共和園長子”以前所未有的豪邁氣概解放思想,撥亂反正,勵精圖治,繼往開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1980年,全省實現國民經濟總產值281.5億元,國民收入250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人9%和13.7%。全省各地農村先后實行了不同形式的業生產責任制,到1980年,大部分地區實行了“三包一定”、“定額計酬”,當年全省糧豆總產量達1222萬噸。
“六五”:社會穩定改革展開
當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之時,解放思想、拔亂反正、改革開放、全面振興的大潮一浪高過一浪。進入社會主義新時期,遼寧繼續貫徹執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八字針,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整,按照經濟上進一步實行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的方針,加強加強“兩個如目”建設,以城市為重點的全面面經濟體制改革,是全省各條戰線實現歷史性轉變,
初步開創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
以農村改革為先導,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有了突破性進展。在全省農村廣泛推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大多數鄉村的溫飽問題得到了基本解決,實現了歷史性跨躍。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各種專業產大量涌現,農村經濟形式豐富多樣,生產充滿活刀。工業生產在調整、改革中前進。圍繞增強企業活力,遼寧主要進行了企業整頓、擴大企業自主權、改革企業領導體制三個方面的企業改革。隨著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工業企業活力增強,工業生產持續穩定增長。
“六五”期間,全省社會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9%,國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長8.1%,工農業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8.9%。“六五”時期,全省固定資產投資額444.8億元。
“七五”:深化改革擴大開放
深入改革,擴大開放,一種前所未有的巨大動力,推動著現代化建沒事業的不斷前進。從1986年起,遼寧省國民經濟發展進入第七個五年計劃時期。
“七五”時期,遼寧著重調整國家與企業之間的權、責、利關系,逐步推行以承包為主要形式的經營責任制。1988年全省實行大面積承包,到1990年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承包面達到85%;實行企業兼并,發展企業集團。在此基礎上,全省開始改革計劃管理體制,著重發展多種經濟成分和多種經營方式,盡快建立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格局。同時還進行了價格、財政、稅收和金融體制的改革,發展了生產資料市場,開拓了金融、人才、技術、勞務和房地產市場,全部實行市管縣體制和縣級綜合體制的改革試點。
1989年3月,國務院正式將遼東半島8市17縣(區)歹偽經濟開放區,遼寧不失時機地在11個市和16個開放縣建立了綜合性地方外貿公司,到1990年,全省已同140個國家和地區的1萬多家客產建立了經貿聯系,有2000多種商品銷往國外。同時還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神州第一路——沈大高速公路、沈陽桃仙國際機場一批港口等重點基礎設施的相繼建成并投入使用了遼東半島經濟開放區形成了以港口為門戶、鐵路為動脈、公路干線為骨架,民用航空和輸油管道相配合的縱橫交錯的立體交通運輸網絡。
五年間,全省地方出口總額達到92.4億美元,地方出口創匯平均每年增長超過19%;全省社會總產值、國民生產總僵和國民收入,平均每年分別增長長了89%、7%和62%。
“八五”:二次創業加快發展
沐浴著“六五”期間經濟體制改革的陣陣春風,面對著“七五”計劃全面改革開放的洶涌洪流,歷史的車輪將遼寧這位曾經為新中國的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的“共和國長子”帶到了九十年代。九十年代初,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發表了著名的南方談話,這個發人深省又振奮人心的,春天的故事“深深地感染著遼寧大地。遼寧人民選準經濟發展的路子,果斷提出“第二次創業”的戰略舉措,堅持實施“三點一面”和“一抓三帶”的發展戰略。在充分發揮和利用遼寧國有大中型企業原有優勢的同時,大力培育諸多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單一計劃經濟和單一所有制結構盡快向多種經濟成分共存共榮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使遼寧老工業基地煥發青春。
“八五”期間,全省國民生產總值累計達9939億元,是“七五”時期的2.3倍。全省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由1990年的2689元增加到1995年的6880元,增長69%。先后建成投產沈海熱電廠等44個重點項目,經濟社會全面進步。
“九五”:國企改革加快轉變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潮,以波浪濤天的澎湃氣勢,震蕩著改革開放中的遼寧。從1996年起,遼亍進入國民經濟發展第九個“五年計劃”時期。20世紀的最后五年,機遇與挑戰并存,面對“東北現象”的困惑,遼亍人民以振興求發展,在市場中求生存,經濟社會發展日趨擺脫衰退的困境。伴隨“加快兩個根本性轉變”戰略目標的不斷實現,結構優化、外向牽動、科技興省“三大戰略”得到深入實施。
在國企改革上,遼寧堅持“一個突破、三個創新”的總體思路,即在改革上要有新突破,在體制、技術、管理上要有創新,堅持因廠施策、分類指導。通過努力,基本實現了國有大中型企業三年改革與脫困目標。272戶國有大中型企業進行了公司制改造,田虧增盈成效明顯。同時,堅持以開放促進改革、促改造、促發展,其著力點主要放在老工業基地改造振興上。實行“引進來”、“走出去”,促進對外開放向寬領域,多層次,縱深化的方向發展。
五年來,全省外貿進出口總額744.5億美元,比“八五”時期增長64%。2000年,全省完成國內生產總值4668,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9%,五年年均增長86%。“九五”期間遼寧的發展為新世紀遼寧乃至全國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十五”、“十一五”同活和諧共謀振興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將遼寧這位新中國工業巨子帶進了二十一世紀,也將國家五年計劃的發展紀錄改寫成了“十五”,進而變成“十一五”。在新世紀新階段,繼往開來的遼寧人以無可畏懼的豪邁氣概和艱苦奮斗的拼搏精神全面振興遼寧老工業基地,在改革開放中建設國家新型產業基地,大力加強“三農”工作,積極推進和諧遼寧建設。
遼寧省委、省政阿堅持從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加快構建和諧遼寧。實施棚戶區改造一號民生工程,基本完成1萬平方米以上城市集中連片棚戶區改造任務,使百萬產業工人和困難群眾徹底告別低矮破舊的棚戶房,住進寬敞明亮的新樓房。“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聚歡顏”,這在遼寧變成了美好的現實。
在全國率先建立了零就業家庭援助長校機制。實現了18萬戶零就業家庭至少一人就業,有條件地區雙就業的目標率先在全國建立了城市低保邊緣戶救助制度,全面建立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城鎮貧困居民,農村特困群眾實現保盡保;全面完成國家城鎮社會保障體系試點任務,基本建立資金來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規范化,管理服務社會化的社會會保障體系,提前兩年實現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本覆蓋全省農村的目標。
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綜合實力大幅提升,是一個再度崛起的新遼寧創造的新業績。2007年,遼寧全省地區生產總值跨越萬億元大關,人均生產總值超過3000美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突破千億元,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2006年以來,遼寧經濟增長不僅繼續保持了不低于振興以來的平均速度,不低于東部地區的平均速度,還在全國位居前列,標志著遼寧經濟進入一個新的充滿活力、加速發展的重要階段!實踐再一次證明,沒有什么能阻擋遼亍人民前進的步伐,未來的遼寧必將更加燦爛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