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素蘭,女,1969年9月28日生,博士生導師,教授,博士后學歷,中共黨員,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海南省“515”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選。目前從事生物技術與海洋藥物前沿領域的教學科研工作。現任熱帶生物資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海南大學生物技術實驗中心主任、海南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生物化工碩士點學科帶頭人、中國海洋與湖沼學會生物技術分會理事、海南省藥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婦女十大代表、海南省婦聯五屆執委會執委、海南省青年聯合會常委。負責籌建了海南大學制藥工程專業與海南大學生物技術實驗中心。同時積極參與省部共建熱帶生物資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申報、立項和建設的各項工作。兼任國際科技合作重點項目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同行評審專家,以及BMC Molecular Biology,PEPTIDES,Chemical Biology & Drug Design,Pesticid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和Expert Opinion on Drug Discovery等國際期刊的審稿專家,《熱帶藥學》雜志編委。
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優秀知識女性、第七屆海南省青年科技獎、第八屆“海南十大杰出青年”、第十一屆“海南青年五四獎章”、海南省優秀共產黨員、海南省先進女職工、海南大學中青年骨干教師、科研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獲得2項海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等多項科研獎勵。
主持“重大新藥創制”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863計劃、“十五”科技攻關計劃、國際科技合作重點項目、高等學校科技創新工程重大項目培育資金項目、5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共20項。發表論文86篇,14篇英文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學引文索引)論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5項,授權專利2項。她主要從事利用分子遺傳學和基因工程的新方法,來研究利用我國寶貴的基因資源,包括野生葡萄抗病基因和藥用海洋生物芋螺毒素基因的研究與開發;同時開展了基因工程藥物的研究,取得了突出的創新研究成果。率先利用信號肽與雪花蓮外源凝集素(GNA)成熟蛋白基因融合,在大腸桿菌中實現了重組GNA的高效表達,申請了國家發明專利,并獲得授權。她發現了芋螺毒素新基因106個;人工合成了18種新型芋螺毒素;首次發現2個含有獨特半胱氨酸模式的未知新超家族芋螺毒素, 引起國內外同行的廣泛關注和認可。鑒定出2個特異結合哺乳動物神經乙酰膽堿受體(nAChRs)的新型α-芋螺毒素,其中1個作用于新近發現的治療神經痛藥物靶點的α9α10 nAChR;另一個作用于具有重要臨床意義的α3β2 nAChR。這些毒素肽在鎮痛,以及腦神經疾病、心臟疾病等多種疑難雜癥的診斷及其治療領域具有極好的應用前景。
她已與英國牛津大學、美國猶他大學、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和韓國KIST及江陵大學建立了廣泛的國際合作研究互訪關系。上述研究在國際同行中產生了廣泛影響,同時得到了我國從事芋螺毒素研究的戚正武院士和英國科技參贊Nigel Birch的好評,他們都曾多次來學校合作交流。
羅素蘭教授作為訪問學者,2004年6-8月出訪英國牛津大學,獲得2004年度英國皇家學會獎學金項目資助,與Gail P博士就抗蟲芋螺毒素功能基因合作研究歸來。2005年3月底到4月初出訪韓國KIST及江陵大學,協商在海南大學舉辦中韓先進材料、天然產物與海洋生物技術國際研討會,以及研究生培養等事宜。羅素蘭教授已將她本人指導的一名碩士研究生推薦到韓國Kangnung National大學攻讀博士學位。2005年10月、2006年3月與2009年3月,世界著名的芋螺毒素專家、分子神經藥理學家、美國猶他大學精神病學系主任J. Michael McIntosh教授及其助手應她邀請,3次訪問了海南大學,并受聘為海南大學海洋藥物領域的客座教授,并進行學術交流,且獲得了2005年度和2009年度國家外國專家局引進國外技術、管理人才與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重點項目的資助。中美雙方已達成10年期長期國際合作協議。2006年9-12月與2008年6-9月,受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與交流項目的資助,她兩次出訪了美國猶他大學,引進了芋螺毒素結合乙酰膽堿受體(nAChRs)及其亞基的研究技術;與McIntosh教授在芋螺毒素人工合成、純化及其分子神經藥理活性方面進行合作研究。
羅素蘭教授與國際著名的多肽藥物化學家、海洋新藥研發專家、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分子生物科學研究所主席Paul Francis Alewood教授在芋螺毒素結構特征及其受體鑒定方面建立了合作研究關系,澳方Alewood教授看到羅素蘭教授發表的文章后,對她新發現的A-超家族與T-超家族芋螺毒素很感興趣,主動提出合作,并商定了中澳合作事宜,簽訂了5年合作協議,期望長期合作。2007年5-8月、2009年7-10月,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交流項目等的資助,羅素蘭教授作為訪問學者,出訪了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引進了研究芋螺毒素結合鈣離子通道的新技術方法;Paul F Alewood教授和他的實驗室經理Dianne Alewood也在2008年3月訪問了海南大學羅素蘭教授的實驗室,指導并培訓中方研究人員和研究生從事有關研究工作,Alewood教授被受聘為新海南大學的第一位客座教授,并在2008年7月再次訪華。羅素蘭教授還與泰國朱拉隆功大學科學部海洋科學系Narongsak Puanglarp研究員在中泰芋螺資源方面達成了合作意向,國際合作雙方正在共同申報和承擔國際科技合作研究項目。上述國際合作與交流,擴大了我國芋螺毒素海洋藥物研究的國際影響,借助國外先進科技資源,大大提高了我國芋螺毒素藥物研究的自主創新能力,取得了可喜的進展,同時執行完成了有關國際科技合作項目的研究任務。
羅素蘭教授在實驗室建設和教學方面十分努力,表現突出。她負責籌建了海南大學海洋學院制藥工程專業和海南大學生物技術實驗中心。先后主講研究生“基因工程原理”“海洋藥物導論”“生物技術綜合實驗”“現代生物化工進展”“微生物學”“分子遺傳學”,大學生“微生物學”“現代生物技術概論”“生物化學”等12門課程,教學評估優秀。先后指導20余名大學生和15名研究生的畢業論文;指導7名大學生分別參加第八屆、第九屆和第十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并獲全國比賽二等獎和三等獎;指導2名學生參加海南省第二屆“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獲特等獎;指導研究生獲得海南省優秀畢業論文獎與國際多肽學術會議優秀墻報獎。她還獲得海南大學先進工作者、第二屆青年教師講課比賽三等獎等多項教學獎勵。每年超額完成教學科研工作量。
羅素蘭教授積極參加各種會議、交流活躍。先后參加了第九屆中國國際多肽學術大會、2007中國國際醫藥高峰論壇大會、第六屆亞太地區海洋生物技術會議、第三屆世界人類蛋白質組大會、生物醫藥國際論壇、第八屆海內外生命科學論壇“后基因組時代的新藥發現”、第二屆與第三屆中韓先進材料、天然產物和海洋生物技術研討會、國家863計劃資源環境技術領域第三屆“海洋生物高技術論壇”、第八屆中國生物毒素學術研討會、海口醫藥產業發展論壇暨實施藥谷計劃會議、海南省第二屆科技論壇、教育部高校第十七屆分析測試中心主任年會等多次國際和國內學術會議。將組織舉辦第九屆中國生物毒素學術研討會。2005年8月28日至9月2日,羅素蘭教授作為海南省五人代表團成員之一,參加了在首都北京人民大會堂和北京飯店舉行的紀念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十周年會議,向全世界展示了海南人民,尤其是海南婦女的五彩神韻,擴大了海南婦女在國際社會中的影響。2008年7月20日至26日,作為瞄準世界科技前沿、掌握核心技術、勇攀科技高峰的創新專家代表,應黨中央、國務院的邀請,她參加了2008年北戴河暑期專家休假活動。羅素蘭教授敬業愛崗,刻苦鉆研,熱愛黨、熱愛祖國,尊師愛生,勇于創新,樂于奉獻,成績卓著,享有很高的聲譽。
羅素蘭教授的榮譽和獲獎情況:
中共中央組織部等四部委“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2009年;
國家七部委“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07年;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2004年;
海南省“515”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選,2008年;
海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007年;
第七屆海南省青年科技獎,2007年;
海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006年;
海南省優秀共產黨員,2008年;
吳多泰博士科研成果獎二等獎,2008年;
指導研究生獲海南省優秀畢業論文獎,2008年;
指導研究生獲得國際多肽學術會議優秀墻報獎,2008年;
全國三八紅旗手,2006年;
全國優秀知識女性,2006年;
海南十大杰出青年,2005年;
海南省青年五四獎章,2005年;
海南省先進女職工,2004年;
海南大學科研先進個人,2004年;
海南省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一等獎,2003年;
海南大學中青年骨干教師,2001年;
指導2名學生參加海南省第二屆“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獲特等獎,2005年;
指導2名學生參加第八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并獲全國比賽二等獎,2003年;
指導3名學生參加第十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并獲全國比賽三等獎,2007年;
指導2名學生參加第九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并獲全國比賽三等獎,2005年;
海南大學2006年度“雙吳”科研獎一等獎;
海南大學2005年度“雙吳”科研獎一等獎;
海南大學2002年度“雙吳”科研獎二等獎;
海南大學2003年度“雙吳”科研獎二等獎;
指導研究生獲得海南大學優秀畢業論文,2009年;
指導研究生獲得海南大學優秀畢業論文,2007年。
(海南大學宣傳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