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洪來
摘要:新一輪課程教育改革對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對照新課程標準,初中語文教師應該在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實施雙邊教學活動、應用現代教學手段和改進學習評價方式等方面開展積極探索與嘗試。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語文教學;四個轉變;優化
1.摒棄照本宣科的教學思想,授人以漁,完成“教書匠”向“教育家”的轉變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環節就是教會學生學。許多初中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是奉行“教師捧書照本宣科地講,學生捧書迷迷糊糊地學”,這看起來應對考試非常有用,其實是不符合教育教學的發展規律的。新形勢下的教師,應成為科研型、專家型的教師,不僅要“能”教,而且要“會”教,要著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讓他們會學。我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充分注重學生學習能力與方法的培養與訓練,在教學中從不直接將結果告訴學生,而是注重引導學生進行探索、分析、討論,逐步解決問題,并對這個過程進行總結歸納,培養其學習能力。例如在教學《題破山寺后禪院》時,為實現理解詩的意境這一教學目標,我沒有直接將答案告知學生,而是注重引導學生在通讀古詩、基本理解含義的基礎上,緊扣“照”“通”“悅”“空”“余”等關鍵字詞,抓住山寺中獨特的景物,領悟詩中運用的以靜顯靜、以動顯靜的表現手法,營造幽深靜寂、安祥和平、自然高遠的境界。通過討論交流,學生總結出詩人表達了游覽名勝的喜悅和對高遠境界的強烈追求,在完成教學目標的同時培養了學生根據詩意、緊扣重點字詞領悟意境的學習方法。
2.改變被動灌注的教學方式,雙邊互動,完成“要我學”向“我要學”的轉變
教學應該是教與學的有機結合,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必須樹立以學生為主的觀念,在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切不可采取灌注式的陳舊教學模式對學生進行“滿堂灌”,而要注重構建“引導啟發為主、師生互動探索、激發學習動力”為代表的新型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其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與創造性思維。例如,我在進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時,首先公布課時學習目標,在閱讀理解環節,教者以啟發引導為主,指導學生抓住關鍵句子,注重前后聯系,讓學生自己去“體會”“玩索”,悟出文中道理來,達到“一旦豁然貫通焉”的境地,從而理解文章所包含的寓意與意境。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摒棄了大通說教,代以問題引導、難點點撥等畫龍點睛之筆,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自己的努力以及相互之間的合作,圓滿地解決學習難題,獲得了成功的快樂,培養了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
3.改進傳統落后的教學設備,科技創新,完成“空洞式”向“多媒體”的轉變
多媒體作為先進的教學手段,具有圖文并茂、形象生動的特點,可以向學生傳輸較大容量的信息,易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為課堂教學提供強大的輔助支持。例如,在講授《凡爾賽宮》一文時,由于學生對凡爾賽宮沒有直觀上的印象,此時如果光憑借幾幅插圖和教者的空洞講解,對于學生理解凡爾賽宮的建筑特色、藝術風格,將顯得蒼白無力。我專門下載制作了《凡爾賽宮》的教學課件,在教學中進行播放,學生無不聚精會神,如身臨其境,對于理解凡爾賽宮是“人類藝術寶庫中一顆燦爛的明珠”這一主題產生了較大的促進作用。
4.優化語文教學評價體系,注重全面,完成“應試式”向“素質化”的轉變
作為新課程理念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學評價在推進課堂教學改革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尤其要注意在學生語文學習效果的評價上,應堅決摒棄應試教學的唯分數論,建立全面、系統、多樣的語文學習效果評價體系,作為課堂教學素質化的重要補充。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我首先注重將過程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相結合,做到既關注學生語文學習的結果,又關注其語文學習的過程,將階段性測試和平時學習態度、能力鍛煉以及協作精神等因素有機結合起來,進行綜合評價。其次,采取教師評價與學生自評相結合的方式。由教者對學生一階段的語文學習情況進行等級評定,再和學生的自我評定相結合,對比兩者之間的差距,探討各自認為的原因,采取合理的應對方法。例如,某一學生的自評等級明顯高于老師的評定,師生可以坐下來進行交流,對照評價細則,老師認為學生哪一方面做得還不夠,和學生探討改進措施,可以促進學生今后一階段學習的提高。最后,采取他人評價和小組評價相結合。將每一個學生置身于學習小組內,虛心聽取其他成員的評價意見以及學習小組的集體評價意見,進一步取長補短,更好地投入下一階段的學習。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