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堅真
摘要:畜產品加工課程教學中,不能運用程序化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而應遵循不同畜產品加工者的思想,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使知識和技術變得形象逼真,同時注重因材施教、導學統一,協調好教學手段與教師人格的關系,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中感受到畜產品加工學科的魅力。
關鍵詞:畜產品加工;課堂教學;教學方法
“教有教法,但教無定法”。畜產品加工課程教學,要求教師要有較強的課堂駕馭能力,能及時引導學生對畜產品加工市場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讓學生在勇于發現、積極辯論、深入思考中認識到畜產品加工科學與人類生活健康的密切關系,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
一、畜產品加工課堂教學現狀
目前畜產品加工課堂多采用中國傳統的講授教學法,是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師講,學生聽”的主要模式。學生處于被動狀態,學生和教師的交流較少,教師沒有及時得到來自學生的信息反饋,很容易造成 “教”和“學”脫節的現象。長期采用單一的教學方法,勢必造成學生在課堂上消極地接受,限制了學生獨立思考。有的學生甚至自行其是,做出發短信、看課外書、睡覺等違反課堂紀律的行為。如何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提高學生學習理論、獨立思考及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對專業學習的興趣,增加學生學習專業的積極性,針對這些問題筆者提出改革畜產品加工課堂教學的方法。
二、畜產品加工課堂教學方法探討
畜產品加工課程本身主要是描述畜產品加工的原理、工藝流程,并無多少新的理論,學生學習要達到的一個基本目標是從理論上掌握,在實踐中成功操作。在此基礎上,學生要能創造性地運用所學原理,實現畜產品加工技術上的創新和發展。這就要求教師教的內容不能單單依靠書本作綱領。教學內容要具有開放性,教師要將生產實際中畜產品加工技術已有的定論和尚有爭議的方面都呈現給學生。
中職生的心理特點已經決定教師若對他們進行說教是難以收到很好效果的,教師應結合理論教學,針對畜產品加工技術、行業及其在人們生活中的熱點、盲點與學生交流,鼓勵學生去探究,讓學生在交流、探究中使思維得到訓練、能力得到發展、精神得到提升,這正是教學所要達到的目的。在教學過程中,要真正建構起互動的課堂教學關系,主要在于創設一個寬松、愉悅的學習環境。
中職學院專業課程是培養處于生產第一線所需學生的技能,不容置疑,專業課程主要承擔這個基本任務,但不能因此將其誤認為專業理論學習和技能訓練就是專業課程教學的根本任務。專業課程教學中應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要尊重學生、相信學生,將學生的需求和發展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同時要注意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特別是對于將來要從事畜產品加工工作的中職生,他們的工作關聯著千家萬戶的生命和健康,容不得半點馬虎。因此,教師在實驗一開始就要對學生提出嚴格的要求。教師的這些要求不是生硬的說教,而是實實在在的“該”與“不該”的行動綱領。教師言簡意賅的要求,可以使學生增添幾分對專業的敬意與認真,但并不會由此拉大師生之間的距離。
三、結論
畜產品加工這門課程的教學內容與人們生產、生活實際聯系十分緊密,在進行教學時,與畜產品加工行業生產實際聯系,人們的生活健康是必不可少的。教師在展示課本知識本身所蘊涵的人文精神的同時,更要注重補充現實中的知識和技術。如果專業課程“以昨天的技術培養今天的人才為未來服務”,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永遠跟不上時代變化的步伐。在這個認識上,對現實的探究比對過去的追問顯得更有意義。
另外,在知識來源多渠道化的今天,即使是專業課程的教師對專業知識的把握也不一定總是比學生強。學習型社會呼喚師生“互喻型”文化的產生,那么,共同探究必然成為教學的最好形式。
對于畜產品加工課程來說,以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合作討論為前提,以現行教材為基本探究內容,以畜產品加工行業生產現實及其對人們生活和健康的實際影響為參照對象,師生共同創設一個能充分自由表達、質疑、探究、討論問題的氛圍,將所學知識真正創造性地用于解決實際問題。
參考文獻:
[1] 鐘昔陽,姜紹通.我國畜產品加工現狀及發展趨勢[J].中國禽業導刊,2003,20(19):14-18.
[2] 李應彪,李開雄,朱麗莉,等.我國畜產品加工業的技術現狀與方向[J].食品工業,2001(3):23-24.
[3] 鄭曉燕,曹明菊.畜產品加工業的現狀及發展趨勢[J].肉類研究,2007 (10):1-4.
(作者單位:廣東省英德市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