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莎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但是污染程度也日趨嚴重,生態平衡正經受著嚴峻的考驗,分析企業環境污染存在的問題,從而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規范企業環境污染管理,對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企業;環境污染
中圖分類號: X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1005-569X(2009)09-0056-02
1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取得了巨大的發展,但是企業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也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雖然一系列針對環境保護的政策也相繼出臺,但收效甚微。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建立企業經濟可持續發展體系,有利于形成節約資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改善環境的企業經營機制、自立創新的技術進步機制、市場公平競爭和資源優化配置的經濟運行機制。
2 企業環境污染產生的問題
環境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人口密集、污染嚴重的城市環境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由于工業污染,空氣質量下降,人們的生存環境受到嚴重的威脅。近幾年,我國的環境管理工作取得了顯著的進展,但各地發展不均衡,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我國一些主要污染物雖然已達標排放,但絕對量很大,仍處于較高的污染水平。工業化加速進行使得工業污染居高不下,相當多的地區環境和生態破壞的現狀沒有得到改變,有的甚至在加劇。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已成為危害人民健康、制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
2.1水污染嚴重大氣環境惡化
我國水資源約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嚴重的水污染使水的狀況“雪上加霜”。國家環保總局對我國主要流域(水系)進行了斷面監測,其結果表明,36.9%河段達到或優于地面水環境質量m類標準,63.1%的河段失去了飲用水功能。目前,影響我國水環境質量的主要是有機物污染,這些污染物來自化工、石化、造紙、食品、制革、紡織企業排放的高濃度有機廢水和大量未經處理的城市生活污水。我國大氣污染屬于煤煙型污染,主要污染是二氧化碳和煙塵,近幾年來,我國酸雨問題已經日益突出。
2.2城市環境污染
我國絕大多數城市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52%的河段污染較重。部分城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大部分城市和地區地下水水位連續下降。城市空氣質量總體上有所改善,但仍處于較重的污染水平,北方城市重于南方城市。部分大、中城市出現煤煙與機動車尾氣混合型污染。
據對332個城市的綜合分析,70%以上的城市空氣質量處于Ⅲ級和超Ⅲ級標準。我國多數城市的噪聲污染處于中等水平,生活噪聲影響范圍廣并呈擴大趨勢,施工噪聲擾民現象嚴重。1998年城市垃圾產量達1.4億噸,“垃圾圍城”現象仍較嚴重,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僅有10%左右。塑料包裝物、農膜使用導致的“白色污染”問題突出。
從近幾年的統計資料來看,工業固體廢物的組成具有相對穩定性,以尾礦和采煤、燃煤產生的廢物最多,占總量的80%左右,而煤研石、爐渣和粉煤灰占產生量的近50%,這與我國的礦物資源主要靠自給、開采量大、能源以煤為主(約占70%)有密切關系。
我國空氣污染導致呼吸系統疾病發病率上升,肺癌已成為城市居民最主要的死亡原因。鄉鎮企業污染已使一些地區出現了大量中毒現象。由環境污染引發的廠群之間、城市之間和省際之間的糾紛屢有發生,性質越來越嚴重,有些甚至激化為群眾之間的械斗,有些污染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政府不斷受到群眾批評。
3 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環境保護對策
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需要的能力的發展。”它強調發展的可持續性、公平性以及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發展的協調性。可持續發展要求經濟發展既能滿足現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需求的能力,即當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成為一個密不可分的系統,既達到發展經濟的目的,又能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資源和環境,使子孫后代能夠永續發展和安居樂業。
3.1建立城市林業創造優美的生態環境
保護生態環境是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環境的惡化一方面會降低人的生活質量,另一方面還會妨礙資源的利用,進而影響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環境質量的好壞是可持續發展與否的重要區別。建設豐富多彩的城市林業,創造優美生態環境有利于可持續發展。但在進行生態規劃時,要從城市特點出發,找出規劃區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結合城市自身所處的城市化階段,選擇不同的生態建設戰略,確立真正能切合當地實際的戰略重點。
森林之所以成為城市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本在于它的功能,在于它對防治污染、保護環境、調節氣候、以及保證人體身心健康有著巨大的作用。把森林引進城市,己成為城市發展的歷史選擇,也是建設生態城市的基礎。實施廢物資源化,做到低能、污少、高效,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同步提高。在一個工業企業的城市,要下大力氣實現廢物資源化,變廢為寶。
3.2堅持走經濟可持續發展路線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要消除貧困,提高社會生產力,增強綜合國力,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必須堅持把發展經濟放在首位,從根本上解決人口膨脹、環境污染等方面的問題,也需要以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基本前提。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不能單以GDP指標的高低來反映,因為能源的生產與消耗反映了發展質量,即經濟增長方式是粗放型還是集約型的,是考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指標。
3.3推動環保組織發展,豐富公眾參與形式
環保組織是公眾與政府、公眾與污染企業之間溝通的一座重要橋梁,作為重要的表達公民意愿的公益性社團,是一種有力的公眾參與模式,為維護公眾的環境權益發揮了重要作用,也為加強環境保護工作提供了另一重要渠道。環保組織還是培養公眾參與意識、提高公眾參與能力的舞臺。通過環保組織,不僅保護了環境,保護了公眾利益,而且還進一步提高了公眾的環境意識和參與積極性,推進了我國的民主建設進程。同時對政府和污染環境的企業施加壓力來實現其監督作用。應重視發揮民間環保組織在環境保護中的積極作用。培育環境保護組織,鼓勵和支持他們開展各種環境保護社會監督和公益活動,使其在環境教育、政策制定、執法監督、環境監測等方面發揮更積極的作用。
依靠科技,環境重點監管企業的排污口規范化整治和在線監測儀器設備安裝工作,依靠科技手段,提高環境監管效率。
4 結語
總之,工業污染是我國環境污染的主要來源,工業環境污染管理是我國環境管理和污染控制的工作重點。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我國的工業環境污染管理面臨著許多新的挑戰,還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范金.可持續發展下的最優經濟增長[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2.
[2]李偉.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比較與啟示[J].華東經濟管理,2005,19(1).
[3]逯元堂,王金南,李云生.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在中國的研究與應用[J].環境保護,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