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軍波
自2008年3月拉薩騷亂發生以來,中歐關系經歷了一系列顯著波折。盡管如此,中歐關系基本上還是經受了考驗,保持著較好的發展勢頭。第12次中歐領導人峰會今天在江蘇南京舉行,雙方將一起討論有關氣候變化、全球經濟和中歐關系等問題。
中歐關系的前景主要取決于雙邊的共同利益和沖突。歐洲并沒有想象中那樣強大,它未能對國際主要事務和關系中國核心利益的問題發揮關鍵的建設性作用;它在政治和安全領域沒有脫離于美國而具有較高獨立性;它和中國不存在地緣政治和歷史糾紛;同時比較美國和東亞的話,它在金融、投資和科技領域對中國的重要性也沒有想象中的重要,因此整體來看,我們需要重新評估歐洲對中國的重要性。
相反,雙方在許多領域的矛盾正日益凸顯。中歐關系正進入新的調整和轉型時期,從一片陽光燦爛的玫瑰園步入到一片無法預測深淺緩急的水泊之中,新的關系必將重新建構。這些矛盾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功能性沖突,包括雙邊貿易不平衡問題、所謂人民幣低估問題、在非洲的經濟和政治影響力競爭問題、技術和環保標準問題以及其他各類突發性的問題;另一類是長期存在于文化和價值觀領域的結構性沖突,并表現為所謂人權、涉藏、涉疆和臺灣等問題。
就后者來說,由于中歐雙方都具有悠久的文明史,都珍愛和堅持各自的價值觀及其所演化而來的政治制度和國際規則,而這些價值觀與制度或規則并非都是互洽的。更重要的是,一個自認為“民生強權”或“規范強權”的歐盟,它(包括其成員國)具有將其價值觀擴展到全球的抱負,其中包含改造中國的持久意圖。但是對自稱為普世的歐洲價值觀的脅迫性滲透,中國理當會斷然拒絕。這一結構性矛盾在中歐關系中將長期存在,盡管持續交流(如中歐人權對話)可以增進相互了解,也難以消弭這一矛盾。而且若這一矛盾處理不當的話,其他功能性領域的矛盾則會由此加劇,從而對雙邊關系帶來更多傷害。
《里斯本條約》的通過預示著歐洲一體化將繼續前進,在此基礎上,歐洲理事會主席和歐盟外交事務高級代表也已被選舉出來。然而這兩個職位不過是充當政府間的協調者,而且現有當選者資歷和威信也較淺,并不能顯著加強歐盟與外部的談判與合作能力。因此,目前歐盟的深化進程并不會對中歐關系帶來顯著變化。
在后《里斯本條約》時代,中歐雙方依然面臨許多潛在沖突情境下,中歐雙方應首先確立政治互信,這一互信不僅應存在于雙方政治家之間,也應存在于市民社會。其次,更重要的是,雙方應嘗試讓雙邊關系建立在更廣泛的國際事務當中,在參與全球治理的共同事務而非單純的雙邊事務中鞏固不太穩定的雙邊關系。為此,雙方應超越冷戰思維和權力政治觀,在為解決全球公共問題,如環境危機、國際恐怖主義、金融危機和經濟秩序重建等事關中國和歐洲重大利益的問題上進行合作與協調,這是提升和改善雙邊關系的有效途徑。
在全球化時代,應在尊重價值和制度多元化前提下,就全球事務的治理開創新的國際秩序與合作機制,使超越雙邊利益的全球治理成為普遍的國際關系形態。中歐關系在順應這一時代潮流下將獲得新生和持久的生命力。 ▲(作者是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問題研究中心學者。)
環球時報2009-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