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長青 陳 淵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的最高權力機關,也是全國人民商定國是、制定國策的重要場合。陳云作為中共第一代領導集體和第二代領導集體的主要成員,是新中國經濟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決策者。他的一些重要思考和提議。是通過全國人大這一重要國家機構上升為國家政策的。
在一屆全國人大一、二次會議上就糧食等農產品統購統銷進行發言
糧食統購統銷是我國政府自1953年起實行的對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的收購與供應的強制管制措施,持續時間長達32年,對我國的經濟發展有著重大而深遠的影響。陳云作為中國經濟工作的主要領導人,是統購統銷政策的首倡者和組織領導者。1954年9月5日、6日、7日、9日。陳云同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在毛澤東住所開會,討論劉少奇將在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所作的關于憲法草案的報告。9月23日,陳云在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作題為《關于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的發言,對糧食統購統銷的政策進行了解釋說明。發言詳細闡述了國家對糧食、油料、棉花、棉布等農產品實行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的原因、效果、存在的問題和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陳云在發言中指出:上述消費品的產量在解放后都是上升的,出口量比抗戰前超過的也不多,之所以供不應求,根本原因是其增長速度趕不上人民購買力增長的速度。在這種情況下要避免投機商人囤積居奇。造成搶購漲價,只能實行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國家掌握各種貨源是進行有計劃建設所必需的,也是使全體農民避免受私商和富農剝削的社會主義的步驟。但計劃供應只能是一種暫時措施。只要消費品的生產增加到可以充分供應市場需要的程度,定量分配的辦法就應該取消。應該看到,計劃供應并不是供應量的減少,它是消費水平提高中的節制;并不表示國家經濟狀況的后退。而是顯示國家經濟狀況的前進。
1955年7月21日,陳云在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作關于糧食統購統銷問題的發言,對“三定”政策作了進一步的闡述和說明。他指出:要根本改善我國的糧食狀況,當然必須增加糧食的產量。同時。合理地解決供應問題,又能反過來促進生產。面對為數眾多的個體農戶進行統購統銷確有困難,主要是要估實產量,分清余缺及其數量很不容易。為此。必須逐步改進工作。和農民訂立協定。定產、定購、定銷的政策和辦法,就是這種協定的基礎。發言還具體說明了“三定”辦法的主要內容,并強調要努力做好對農民的工業品的供應,使之和“三定”更好結合。
陳云關于對糧食等農產品統購統銷政策的解釋和說明,得到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認可和支持,統購統銷作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處理與農民關系的一項重大決策,存續了30多年,對新中國經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討論修改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主要文件的過程中,提出“反冒進”的重要思想
1956年是新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一年。隨著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順利推進,在黨內和政府中產生了一種冒進的思潮。給當時經濟工作造成了沖擊。陳云作為經濟工作第一線的主要領導人,和周恩來等一起。反對和抵制這種冒進思潮對經濟工作的沖擊。
1956年6月15日至30日,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北京召開。這次會議的議程中沒有政府工作報告和國民經濟計劃報告。主要報告是《關于1955年國家決算和1956年國家預算的報告》。在為這次全國人大會議作準備時,根據周恩來和陳云的建議,6月4日,劉少奇召集有周恩來、朱德、陳云、李富春、李先念、薄一波、李維漢、胡喬木等參加的會議,討論《關于1955年國家決算和1956年國家預算的報告(初稿)》。會上,周恩來代表國務院介紹了上半年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不平衡現象,提出準備繼續壓縮基本建設投資,緊縮財政開支。會議同意周恩來的意見,認為既然預算數字不可靠就應該削減,在經濟建設中既要反保守又要反冒進,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會后,周恩來和陳云負責對1956年國家預算數字進行削減。6月10日,劉少奇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同意6月4日會議的決定,基本通過決算和預算報告初稿。6月12日,周恩來主持召開國務院第三十次全體會議,討論并通過了這個報告草案,提請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查。并決定由李先念副總理兼財政部長代表國務院作這個報告。在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陳云繼續闡述經濟建設必須注意綜合平衡。他說:預算打冒了或打少了都不好。“根本問題是預算來的。預算不平衡,現金也不能平衡。”現金不平衡就要發鈔票。鈔票發多了,消費品不夠,物價就要上漲。“物價漲百分之五,等于把增加的工資漲光,豬肉、雞、雞蛋會緊張。”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這個報告,陳云和周恩來自2月以來反復表明的反冒進的主張,為更多的人所接受。
在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陳云還對幾年來的統購包銷作出全面的評價,并提出要克服工作中的弊病。他說:“6年多的經驗告訴我們,加工訂貨、統購包銷的辦法。對保證生產、穩定市場,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起了巨大的作用,因此它是正確的和必要的。但是,也應該看到,這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的一種特殊的管理生產的方法。這只能是一種過渡的暫時的辦法。在定息形式的全行業公私合營以后,應該考慮采取新的更加完善的辦法。”
1958年“大躍進”的發動。改變了整個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生活運行的軌跡。各種權力更多地集中到各級政府和黨委手中,一些重大政策和決策的提出和實施,多以中共中央文件和國務院文件的形式出現。全國人大的部分權力也轉移到黨委和政府手中。所以,從二屆全國人大到五屆全國人大召開之前的這段歷史時期內,陳云很少在全國人大會議上就中國經濟問題作出重大提議。盡管他在1975年1月召開的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當選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在討論五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主要文件的過程中,實際上提出了要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整的思想和主張
“文革”結束后,黨和國家的各項政治經濟生活逐漸恢復正常。陳云作為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參與了這一時期黨和政府的主要工作,身體力行。推動了中國由兩年徘徊時期走向改革開放新時期的偉大歷史轉折。
1978年2月18日至23日。陳云出席了中共十一屆二中全會。會議討論通過了即將提交五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憲法修改草案》和《國民經濟十年規劃綱要(草案)》。由于受“左”的思想影響,報告和規劃不顧中國國情,堅持經濟工作的急躁冒進。《政府工作報告》和《國民經濟十年規劃綱要(草案)》中提出:從1978年到1985年,要新建和續建120個大型項目,其中有十大鋼鐵基地,九大有色金屬基地,八大煤炭基地,十大油氣田,30個大電站,6條鐵路新干線,5個重點港口。對這一不切實際的目標,2月19日,陳云在東北組會上發言,指出:(一)要把農業放在必要位置上。對農、
輕、重的次序,在實際執行中,往往沒有這樣擺。在黨的高級干部中,對農業搞上去要費相當勁兒的認識,不一定一致。報上講到要建設工業省,卻很少聽到要建設工業農業省。中國的特點是人口多,耕地少,耕地中還要有一部分種植經濟作物。美國人口少,土地多。氣候好。蘇聯的土地也比我們多。我們前幾年每年要進口四五百萬噸糧食,今年還要進口700萬噸,因此首要目標應是減少一些進口。即使今后產量達到8000億斤,人民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人均水平比起國外來說也還是低的。要把農業搞好,除開展學大寨運動外,還應采取一些必要措施,如南水北調,建設商品糧基地,增加農業投資等。(二)工業生產的重點在提高質量。今年鋼將達到年產3000萬噸,如果質量好,是很頂用的。其他工業也是如此。質量不好是最大的浪費。(三)今后幾年,既要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也要有必要的集中。基本建設要打殲滅戰,首先把120個大項目搞好。(四)技術力量的來源既要靠改進各級學校的教育。又要靠發揮現有技術人員的作用。(五)要設法改善副食品、肉類供應,不要等農業增產以后再解決。可在短期內進口飼料,出口些好肉;要增產豆制品;可建些大船到深海捕魚,并在船上加工。2月21日,陳云在東北組討論《關于修改憲法的報告》的會上發言說:憲法有些條文修改得很好。例如,規定“逐步擴充勞動者休息和休養的物質條件”。過去,我們推選勞動模范到一些勝地去療養,效果很好,實際上是對“干不干,一個樣”做法的有力批判,能起到鼓勵人民群眾為國家多作貢獻的作用。又如,將“國家保護公民的勞動收入”改為“國家保護公民的合法收入”,這更有利于調動各階層人民的社會主義積極性。
陳云的講話,實際上提出了經濟調整和政策調整的主張,這對于“文革”結束后處于徘徊時期的中國經濟發展而言,無疑是指明了一條不同于“左”的指導思想的新路。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中央開始了對國民經濟的調整,為中國的改革開放開了一個好頭,也為中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證。
在討論修改五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了改進固定資產投資、計劃和市場以及教育和科技等事關中國經濟長遠發展的重大問題
1981年11月25日,陳云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討論五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當前的經濟形勢和今后經濟建設的方針》政府工作報告稿時,認為這個報告“很好”,“有必要作一個經濟方針政策的講話”。同時,陳云對報告稿提出了具體的修改意見:主張有兩個方面要“加一點”,有一個方面要“減一點”。
所謂兩個方面要“加一點”,都是很有遠見又很及時的:
一是指把技術改造投資和基本建設投資一起“統統列入國家計劃”。這樣才是“一個完整的計劃”。“如果不這樣做,各部、各省會向技術改造、技術措施方面爭投資。”新中國成立以來在經濟建設中,重基本建設。輕更新改造投資的傾向是十分明顯的。對經濟發展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導致生產技術落后,設備老化,產品不能及時更新換代。
社會主義條件下計劃和市場的關系問題是一個非常重要但長期以來卻得不到很好解決的問題。陳云在1956年提出了“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的思路,這是關于我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第一個比較完整的總體構想。由于不久即發生了長期的“左”的錯誤。這些改革設想在實踐中并沒有能夠真正付諸實施。實際上是被擱置一邊了。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往往忽視甚至貶低市場的作用,從而窒息了社會經濟的活力。但是。陳云對計劃和市場關系問題的思索卻一直在繼續。進入新時期以來,陳云就計劃和市場的關系問題進行了深刻的思考。據李先念1979年2月22日在一次講話中指出:“我同陳云同志談,他同意,在計劃經濟前提下,搞點市場經濟作為補充。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相結合。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經濟是個補充,不是小補充,是大補充。”
此后不久,1979年3月8日,陳云在關于《計劃與市場》的講話提綱中,聯系到蘇聯和中國計劃經濟的實際,專門就計劃與市場問題作了深刻的總結:“1917年后蘇聯的經濟計劃和1949年后中國的經濟計劃,都是按照馬克思所說的有計劃按比例辦事的。當時蘇聯和中國這樣做是完全對的,但是沒有根據已經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經驗和本國生產力發展的實際狀況,對馬克思的原理(有計劃按比例)加以發展,這就導致現在計劃經濟中出現的缺點。無論蘇聯還是中國的計劃工作制度中出現的主要缺點,都是只有‘有計劃按比例這一條,沒有在社會主義制度下還必須有市場調節這一條。”這種根基于社會主義實踐上的分析是切中時弊的,有著很重的歷史分量。在這次發言中。陳云又一次提出了這個問題,說:“要有點說明,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兩者的關系是主要方面和從屬方面的關系,計劃經濟起主要作用,市場調節還是從屬于計劃。把重點突出一下。”
二是指“今后20年我們要大大加強教育和科學的事業”,因此可以加一條,搞好“常規教育”和組織“科學技術的攻關”。陳云解釋說:“要想一想,為什么日本1929年不到300萬噸鋼當帝國主義,而且被打敗了以后,恢復得很快,技術很先進?重要的一個條件是明治維新以后,搞了很多知識分子。人的腦筋是打不掉的,是原子彈炸不掉的。”“現在我們已經到了攻關的時候了。”“我們可不可以攻關?有沒有已經過了關的例子?有。原子彈、火箭、衛星回收到地面上來,技術水平都是很高的。這說明,只要我們在這一方面集中力量攻一下關,那一方面集中力量攻一下關,那么,許多關都可能突破。攻關跟正常的教育統一起來。一方面提高整個國民的教育水平,另一方面科學攻關。攻關到了時候。這就有可能,應該有自信心,不是說我們什么都不行。”
所謂在一個方面“減一點”,是指政府工作報告稿中有一段話,陳云主張去掉,否則會引起“人家猜測”。這句話是:“現在,許多產品的價格與價值嚴重背離,又同市場供求關系嚴重脫節。價格體系這個根本問題不解決,很多改革措施都難以奏效。”
五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在闡述“積極穩妥地改革經濟體制”時,肯定了陳云關于計劃和市場關系的意見,指出: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應當是:在堅持實行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前提下,發揮市場調節的輔助作用,國家在制定計劃時也要充分考慮和運用價值規律;對于帶全局性的、關系到國計民生的經濟活動,要加強國家的集中統一領導,對于不同企業的經濟活動,要給以不同程度的決策權,同時擴大職工管理企業的民主權利;改變單純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經濟的做法,把經濟手段和行政手段結合起來,注意運用經濟杠桿、經濟法規來管理經濟。”
陳云通過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作報告闡述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的重大決策,或者在大會報告形成階段對報告提修改意見和建議等形式,影響和引領著中國經濟不斷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走向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