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芳
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資本至上”為基礎的資本約束漸成為現代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體系的核心,促進風險及價值管理理論和管理工具的革命性進展。經濟資本的引入
經濟資本最早源于美國信孚銀行創造的風險調整后的資本率模型,后被歐洲和美國一些大型銀行廣泛應用。一般認為經濟資本是銀行用作覆蓋非預期損失的風險資本,是一種虛擬資本。
銀行損失分為預期損失,非預期損失和極端損失。預期損失是銀行根據大數定律計算出來的平均損失,由準備金覆蓋,計入經營成本或通過產品價格補償i極端損失發生概率極低,但損失巨大,一般由保險進行補償;而非預期損失介于預期損失和極端損失之間,是超過銀行實際平均損失以上的損失,由銀行通過經濟資本進行吸收和補償。因此,經濟資本在數額上與銀行經營所承擔的非預期損失相等,覆蓋銀行的全部風險。
經濟資本的計量方式
經濟資本管理體系的建立基于資本的稀缺性和高成本性,主要由三部分組成:一是經濟資本的計量,二是經濟資本的預算分配制度,包括對存量風險資產和增量風險資產兩部分的經濟資本配置;三是以風險調整后資本收益率(RAROC)和經濟價值增加值(EVA)為核心的績效考核制度,該項制度彌補了只關注當前收益,未考慮風險成本不足的股東權益匯報率和資本回報率等方法的不足,將銀行獲得的收益和承擔的風險有機聯系起來。這里著重對經濟資本計量方式方法進行分析。
度量信用風險。度量信用風險,通常使用CreditMetrics信貸組合模型,穆迪KMV EDFs信貸組合模型,麥肯錫CPV信貸組合模型,以及《新資本協議》規定的IRB(內部評級法)模型等。量化指標主要涵蓋違約概率(PD),違約損失率(LGD),風險敞口(EAD)和期限等風險因子,此外還要考慮信用資產的相關性以及風險集中度。目前,建行度量信用風險采用資產波動法,首先通過客戶信用等級對應不同的PD值,債項逾期時間以及押品價值情況估算出LGD值,然后對不同信貸產品確定不同的EAD轉換系數,最后根據風險敞口計算出客戶的經濟資本。由于關鍵因素風險偏好,違約概率,違約損失率,風險暴露和違約相關性指標取決于客戶信用等級、信貸產品種類,擔保方式等,因此,即使貸款金額相同但信用等級不同的客戶,或者信用等級相同而行業不同的客戶,其經濟資本也是各異的。
例如,向信用等級不同的客戶發放10000萬元同種貸款,假定違約損失率LGD均為45%,則經濟資本占用額分別是AAA級699萬元,AA級854萬元,A級1097萬元,BBB級1377萬元。信用等級越高,經濟資本占用額越少,但如果客戶的評級無效,則經濟資本占用將套用BBB級1377萬元。
向相同信用級別AA級客戶發放4000萬元貸款,假定違約損失率LGD均為45%,則水利發電行業客戶占用經濟資本為242.95萬元,而煤化工行業客戶占用經濟資本則為259.44萬元,前者占用的經濟資本比后者低于16.49萬元。
即使是同一客戶的同一信貸產品,若采用100%保證金擔保方式的業務則不占用經濟資本,若采用信用方式發放貸款,則其經濟資本占用要比以抵押方式發放的要高。例如,同為AA級信用等級客戶,以信用方式發放1000萬元貸款,LGD為45%,則經濟資本占用比房產抵押放款方式下(LGD為35%)要高16,93萬元。
計量市場風險。計量市場風險,VAR(風險價值)是最常用的模型技術,它是指在一定的持有期和給定的置信水平下,因利率、匯率等市場要素發生變化而可能對某項資金頭寸,資金組合或機構造成的潛在最大損失。量化市場風險時,通常使用敏感性分析,壓力測試和場景分析等。目前,建行采用歷史模擬計量方法,即在99%置信水平下,計算持有期一天的VAR,隨著技術模型的逐漸成熟,建行還將推出壓力測試法,并在部分行進行試點。
度量操作風險。相對于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操作風險的量化由于數據不足,模型構造存在技術困難,且因其覆蓋范圍廣,易于同其他風險混淆導致重復計算,因此度量操作風險更為困難。在度量操作風險時,通常使用系數法,基本指標法,標準法等。目前,建行采用新資本協議中的基本指標法計量,根據前三年的主營業收入的平均值乘以設定一定的比例確定,新資本協議建議的比例為15%,建行將該比例提高到20%。同時,建行還對不同區域內各行的操作風險經濟資本設置了不同的調節系數,以體現各行在風險管理水平,合規管理難易程度等方面的差異。
經濟資本與風險管理
通過經濟資本體系,銀行可以比較精確地量化所面臨的風險,當經濟資本在數量上接近或超過銀行實際資本時,說明銀行面臨的風險水平接近或超過其風險承受能力,這時,銀行需要補充資本,或者調整業務結構,降低經濟資本總量,控制其風險承擔行為。可以說,“資本是銀行風險管理的中樞”。
在實際工作中,銀行可以根據不同信貸結構,不同行業,不同客戶等級,不同風險種類所占用的實際經濟資本在數量,占比情況等方面不同,有側重地強化風險管理,適時,適度地調整風險管理重點。
依率管理與區別對待。資本管理受到資本約束的限制,根據資本充足率的不同水平,經濟資本管理應區別對待。銀行資本充足率不足時,經濟資本管理以增量為主,風險管理重在優化增量資源配置,,控制增量資產風險;銀行資本充足率充足時,經濟資本管理應以存量為主,風險管理重在降低存量資產的經濟資本,降低高風險業務,信用擔保方式業務的占比,實現存量資產結構的優化調整。
合理配比與優化資源配置。通過經濟資本在各類風險,各個層面和各種業務之間進行的分配,可以清楚地顯示不同地區,部門,客戶和產品的真實風險水平,可以全面地衡量銀行信貸結構分布優劣與否,資產質量狀況是否良好,下一步工作調整重點等情況,其數量額度和管理機制決定銀行的風險容忍度和風險偏好。
以風險和收益率水平為依據配置經濟資本,將有限的資源優先配置到經濟資本占用水平低,且可以獲得適當回報的區域,行業,產品和客戶上,對信用級別高的非違約客戶,以抵押或質押擔保方式辦理的以及低風險信貸業務可以加大發展力度,可以推動資源分配機制的不斷完善。
當然,有時對于一些需要扶持或鼓勵發展的產品,很可能計量結果是經濟增加值為負數,或者風險調整后回報率比較低,此時,戰略導向不應僅通過調整客觀的經濟資本占用比例來實現,而是應把資源配置傾斜政策做在明處,比如適當利用靈活的差異化的財務資源配置政策,財務費用和人力費用的配置比例可高于一般業務,或者適當降低資本回報要求,或者對政策性虧損。的產品單獨考核,
整合系統與提高系統數據質量。目前,多家商業銀行現有的經濟資本計量信息來源于多個業務系統,這些業務系統數據的真實性,準確性,影響著經濟資本的計量結果,因此,提高系統維護人員和數據錄入人員素質,強化責任意識,及時,有效地更新和維護經濟資本信息來源數據,確保經濟資本計量結果的準確性,避免因經濟資本計量的過少或過多,給銀行造成難以覆蓋極端風險造成的損失或者過多地占用經濟資源的困境,
此外,現在各家銀行經濟資本信息化管理程度各異,大多沒有形成集信用風險,操作風險和市場風險為一體的經濟資本信息管理系統。為了真實,準確地反映銀行經濟資本水平,可以借鑒國外的先進銀行經驗,將資產管理,負債管理,資金轉移定價管理,財務管理等管理業務系統進行整合,統一對數據來源進行處理,確保經濟資本計量取數的便利性和數據來源的準確性。
強化風險意識和營造先進風險控制文化。人的風險是最大的風險,操作風險防范的關鍵就是對人的控制,銀行要倡導和強化全行員工的風險意識,使大家真正意識到“風險管理人人有責”,從員工自身工作點出發,積極發現和防范風險點,切實發揮第一道風險防范的屏障作用,并以此為基礎,逐漸形成以經營部門為主的第二道風險防范屏障和以風險管理部門為主的第三道風險防范屏障。最終,形成集先進經營思想,管理理念,風險控制行為,人員道德標準和和諧共榮環境要素為一體的風險控制文化氛圍,暢通溝通交流機制,提高合作效率,降低因人為因素造成的操作風險,損失事件,進而降低因操作風險增加的經濟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