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列銘
2009年國慶前夕,東莞工業區內招聘“普工”的條幅隨處可見,而金融危機前住滿了員工的宿舍樓仍舊空空蕩蕩。
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幾個月前還在到處求人為自己手下的人找工作的“農民工司令”張全收現在“牛”起來了,每天都有企業求他派人,而他卻“無兵可派”。
從去年年底珠三角的“民工慌”到現在的“民工荒”,是中國乃至世界經濟逐漸回暖的一個信號,更是長期積累下來的勞資矛盾等深層次問題的再次暴露。
“民工荒”卷土重來
目前,與逐漸回升的經濟數據幾乎同步,沿海地區的“民工荒”正在加劇。浙江省人力資源市場7月供求報告顯示。企業需求總人數60.3萬人,求職總人數35.4萬人,用工缺口達25萬人;蘇州工業園區當前用工缺口達5000人左右;深圳市到6月份用工缺口超過6萬人。
在四川成都勞動力輸出的大縣金堂縣。從天津來這里招工的人力資源經理吉宏凱代表天津濱海新區的幾家企業來四川招聘工人300名。吉宏凱以為四川是人口大省,隨便找幾百多人沒有問題,但她來四川10天了。聯系了各地就業局。才只招到了80人。她現在很迷惑。民工都去哪兒了?
的確,傳統的勞務輸出大省四川眼下招工也是困難重重。四川因金融危機返鄉的民工達400萬人,但是災后重建吸納的人數只有140萬人。來自金堂縣的調查顯示,返鄉農民工中只有不到20%留在當地務工,那么還有上百萬農民工去了哪里呢?成都市人才市場原本只有45個招聘席,但現在招人單位太多,不得不兩家單位擠一個招聘席。很多用人單位早上7點半就來排隊,但還是有很多人排不上號。
金堂縣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局長李玉明披露,隨著當地企業的發展和基礎建設的動工,為返鄉民工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去年6萬農民工返鄉后,只有5萬人再出去打工。
回顧今年2月。東莞長安鎮某廠,剛剛完成一批裁員的該廠人事主管王亮對工廠的前景毫無信心。那個時候。壓縮生產規模、降低人力成本、減少營運費用,幾乎是珠三角所有外向型企業共同采取的自救措施。但4月份以后,廠里的訂單突然多了起來,各個生產部門全向他要人,這讓擔任人事主管的他壓力驟增。接下來更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即使提高了工資待遇。仍然無法招到足夠多的一線工人。
“劉易斯”拐點出現了嗎
在上世紀50年代,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劉易斯提出了“二元經濟”理論。他認為,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是勞動力和其它資源由傳統農業部門不斷向現代部門轉移的工業化過程。隨著農業部門的剩余勞動力向非農部門的逐漸轉移。滯留在農業部門的剩余勞動力越來越少。剩余勞動力轉移完畢之日,就是所謂的“劉易斯拐點”到來之時。
從中國的情況看,由于勞動力長期供大于求,在珠三角地區,從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農民工的工資基本沒有變化,扣除物價因素,農民工的實際工資是負增長。但自“民工荒”發生以后,珠三角的民工工資開始出現較大幅度的上升。
因此,一些經濟學家認為,發端于沿海地區并且蔓延全國的勞動力短缺不是暫時性現象,而是“劉易斯拐點”到來的征兆。他們認為,勞動力供給長期大于需求的格局正發生逆轉,“劉易斯拐點”已經到來,這讓珠三角的“民工荒”提前了20年。中國工業化的基本特點是大量利用外資和國際市場而發展起來的外向型工業化。由于外資大多聚集在沿海一帶,聚積的剩余勞動力都集中在西部地區,這就增大了勞動力轉移的成本,許多西部的農民不愿意背井離鄉來到沿海地區。另外。由于外資的大量集聚加快了沿海地區的城市化進程,增加了大量服務業的就業機會。這樣,更造成了勞動力的短缺。
同時。最應該警醒的恰恰是那些面臨招工難的沿海地區,無論外需萎縮的國際市場,緊張的國內勞動力環境,還是我們日益強調的生態資源環境,都在壓縮簡單加工制造業的空間。盡管過去20多年里,不少沿海地區靠加工制造業賺到了第一桶金,但從產業轉移和勞動力轉移的趨向看。繼續一條路走到黑只會越走越窄。就像民工潮的來臨是市場推動的一樣,民工潮的退去也是市場選擇的結果。無論潮起潮落,政府和企業都應該敏銳地把握其中的動向。對經濟發展、產業模式做出提早規劃,不要被晾在了沙灘上。
而四川省農民工工作領導小組今年7月呈報給國務院的農民工就業情況調研報告顯示。從務工區域看,四川省內和“三北”地區成為返鄉農民工再就業的首選目的地,受調查的8個市東南沿海務工人數共350萬人,同比減少19%。而農民工收入也出現了在沿海一帶減少、在內地省份增加的情況,在外向型企業減少、在內需型企業增加的特征,同時呈現出制造業收入下降、建筑工收入增加的趨勢。報告綜合分析。原來從業于“珠三角”、“長三角”地區外向型企業的農民工目前轉行于建筑業和第三產業已經是擇業的主要趨勢。
這實際上是農民工在用腳“投票”。四川省農民工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冷榮忠說:“如果是金融危機期間,或者是在以前務工的時候。農民工收入不錯,生活也很好,各方面的權益都有保障,金融危機發生后也不把他們當成包袱來甩,他們也不會這樣。”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對于農民工來說,只要老家的工作好找、工資不低,他們當然不愿意舍近求遠,漂泊在外。
“民工荒”現象說明我國勞動力富余程度在減弱,這或許是中國廉價勞動力時代結束的信號,彌補技術工人缺口和用工制度缺陷成為當務之急。
事實上,催生這一輪“民工荒”還有另外一個原因。現在出來打工的人,70%以上是“80后”和“90后”,與上一代背著竹簍打工不同,這一代人是拎著拉桿箱進城的,除了工資福利外,他們對工作環境、發展前途有著比父輩更多的訴求,也不甘心只從事生產一線的辛苦工作。
社保轉移勢在必行
2009年9月28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胡曉義表示,《養老保險轉移接續辦法》、《農民工參加養老保險辦法》將在今年四季度出臺。
大量農民工在返鄉或者是跨城市就業的時候,由于養老保險關系不能順暢地轉移,造成了春節前大量退保現象,損害了農民工的權益。為此,政府專門擬定了解決這個問題的兩個《辦法》:一個是《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辦法》,一個是《農民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辦法》。這兩個《辦法》出臺之后。可以緩解當前社保轉移接續難的問題:第一,通過降低農民工參加養老保險繳費比例來使更多農民工有能力參加養老保險;第二,通過對每一個參保人的權益和個人賬戶的記錄以及跨地區的資金轉移來保證他們這種權益的延續和累積;第三,設計出與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的政策銜接,使得即使回到農村去的農民工,他們的權益也可以繼續得到保障。
胡曉義指出,有關部門在設計政策時,盡可能在最大程度上保障農民工的權益。
這會在很大程度上減少“民衛慌”和“民工荒”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