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強
實施沿江沿海開發戰略,是國家作出的重大戰略行動。其戰略方式的選擇至關重要。產業集聚是指在一定區域范圍內,生產某種產品的若干個同類企業,為這些企業配套的上下游企業,以及相關的服務業,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加速沿江沿海開發,必須走產業集聚道路。海門是江蘇省惟一兼有沿江深水岸線和沿海深水岸線的縣(市),通過多年來的培育和發展,海門的產業集聚度不斷提高,產業集聚區發展模式進一步顯現,產業集聚在優化資源配置、加快體制機制創新、營造產業生態環境、促進沿江沿海經濟快速增長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從鄉鎮企業到產業集聚
海門的產業集聚經歷了三個大的戰略發展階段。具體表現在產業組織形式上呈現出“企業分散布點——企業集聚——產業集聚”這樣一個演進過程。
第一個戰略階段始于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這是鄉鎮企業處于自發的無序發展階段。改革開放初期,伴隨著農村改革率先取得成功,海門的鄉鎮企業應運而生,成為工業化初期的主導力量。但當時工業發展的原動力是以鄉鎮、村集體組織為主,從農業中分離出來的農民白手起家,就地取材,在農村大地上星羅棋布地辦起了工業。同時,依托與上海特有的地緣、親緣及人文關系,各地創辦了紡織、服裝、皮鞋、食品等上海聯營企業。
第二個戰略階段是由分散辦企業到集中辦企業。這是企業在空間布局上由分散走向集中的階段。隨著鄉鎮企業的進一步發展,村村冒煙,布局分散帶來的環境污染、粗放經營、缺少規模經濟等一系列問題逐步暴露,于是鄉鎮企業開始自發地逐步集聚、集中布局,構成企業群落。上世紀90年代,經濟開發區、工業集中區這一新模式的出現。又進一步推動了鄉鎮企業與城鎮企業一起逐步向開發區、鄉鎮工業區集中。這一階段,企業的集聚還只是空間上的集中布局,處于一種地理空間的集中、產業鏈上的不完全相關狀態。
第三個戰略階段是由集中辦企業到集中做產業,這是由企業集群走向產業集聚的階段。近年來。海門依江臨海布局產業發展空間,實施了“四大增長極”戰略。即沿江布局濱江工貿區以深水岸線利用的集裝箱物流、大型海供平臺、港機制造、鋼結構新能源等產業。以千噸級淺水岸線為依托的臨江新區,以生物醫藥、新材料產業、精細化工為主要。濱海新區以中心漁港、呂四港區海門段深水岸線為依托,發展一批大用水量、大吞吐量臨江型能源、石化等重特大項目集群。依托蘇通大橋與寧啟高速規劃家紡產業特色集群。建立有利于產業統一布局的指標考核和利益分成體制,積極按照產業門類向相應的開發園區集中。促進產業集聚,整合產業布局。產業上實施接軌上海,著重促進要素資源優化配置,實現產業的分工協作與錯位發展。借助上海結構調整和“退二進三”的機遇,主動承接產業轉移,吸引優質企業落戶海門,使之成為臨滬臨港型的先進制造業基地。重點發展港口經濟型的裝備制造業和上海汽車、鋼鐵、石化、電子等配套的加工制造業。隨著海門“四大增長極”的打造。沿江沿海的產業定位。以及鼓勵鄉鎮為“四大園區”引進項目等政策措施的出臺。海門的產業集聚正步入新的發展階段。
加快產業集聚發展的理性思考
以強化規劃為先導,引領產業集聚。產業集聚不是簡單的企業堆積,而是有規劃、有組織的有機融合。要尊重產業在空間上的分布與集聚的形成規律和演進機制。抓好產業空間布局規劃,搞好功能區塊劃分。布局規劃要為產業集聚創造條件,從供給角度來看,從事相關或者互補的產品生產企業。在空間上能集聚在一起;從需求角度來看,聚集在一起的產業有足夠的需求界限和市場范圍;從開放經濟的角度來看。產業集聚的空間位置具有交通便捷、有足夠的貿易流量能夠發揮經濟地理效應的特征。做到布局集中、用地集約、產業集聚。當前,要通過科學規劃論證,重點編制沿江、沿海的產業集聚規劃,準確把握各地的優勢條件和產業發展方向,揚長避短,注重特色,從根本上避免盲目爭搶項目和重復建設等造成資金、資源的浪費。通過基礎性要素傾斜,加大資源整合力度,加快江海聯動開發,為產業投資項目提供最適宜的落地空間。
以項目建設為抓手,拓展產業集聚。項目是產業集聚發展的支撐,沒有重特大項目的突破,就難以實現大企業的培育和大產業的集聚。要緊緊圍繞國家十大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和海門產業發展的方向、重點,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全力引進一批經濟效益好、對區域經濟帶動性強的重特大項目。海門區位優勢獨特、江蘇資源豐富、橋港設施配套,特別是“四大增長極”的打造,為承接重特大項目、拓展產業集聚的空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要進一步放大海門的資源優勢。利用各種手段。將海門初具規模的產業集群和著力培育的新的“四區一沿”產業集聚區整體推介,增強對外招商的吸聚力。要突出項目推進,力促儲備項目早簽約,簽約項目早落地,開工項目快建設,在建項目快竣工,竣工項目快達產,以大項目的帶動。加速產業集聚。
以培育龍頭企業為重點,增強產業集聚。龍頭骨干企業是縣域經濟的中堅力量,是一個地區綜合競爭力的集中體現,也是產業集聚發展壯大的帶動力量。要積極培育和引進關聯性大、帶動性強的大企業大集團。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輻射、示范、信息擴散和銷售網絡的產業龍頭作用。引導優勢資源向龍頭企業集聚,推動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做優,提高其核心競爭力。鼓勵和引導具備條件的金銀銅牌企業創辦為其配套的專業園區,不斷將一些配套產品、上下游產品或特定的生產工藝分離出來,形成專業化配套企業。鼓勵龍頭企業采取多種方式。對其配套企業進行兼并重組?;蛞M戰略伙伴,爭取市外著名企業入股。實現企業的低成本擴張和裂變式發展。同時,也要注重催生、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以形成合理的企業規模和企業群體。引導龍頭企業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并積極培育區域品牌。把企業品牌與區域品牌建設有機結合起來,著力提高產業集聚區域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使產業集聚水平得到新的提升。
以完善配套為保障,提升產業集聚。圍繞產業集聚的發展要求,著力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和服務環境。要根據不同類型、不同階段的產業集聚研究制定扶持政策,以政策鼓勵企業入區,吸引項目進區,并注重不同產業集聚政策之間的系統性和配套性,整體推進產業集聚發展。加快公共平臺建設,提升配套服務功能,增強集聚區的吸引力。鼓勵在集聚區內設立投資公司、擔保公司,緩解產業集聚發展的資金瓶頸。強化人才隊伍建設,組建人才中心、培訓服務機構,開展多形式,多層次的培訓活動,為產業集聚發展提供知識人才援助。建立面向集聚區的產業企業和項目服務的信息平臺、技術研發平臺、法律服務平臺,為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務。加快現代物流體系建設,根據全市產業集聚規劃布局,在重點產業集聚區建立區域物流園區、專業物流中心,培育專業物流市場,發揮集聚區協同效應,降低企業成本。大力培育和發展總部經濟、服務外包業務,提升集聚區的產業水平。加強各類行業協會、同業商會建設,密切政企溝通,強化行業自律,促進誠信經營。維護企業權益,共同營造有利于產業集聚區公開競爭、相互協作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