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支農
北京時間10月12日下午7時,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09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美國印第安納州大學經濟學教授埃莉諾·奧斯特羅姆(Eliner Ostrom)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經濟學家奧利弗·威廉森(Oliver Williamson)。其中,現年76歲的埃莉諾·奧斯特羅姆成為該獎項的首位女性獲得者。
實至名歸的意外
誰是埃莉諾·奧斯特羅姆。在200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前。從路透社到哈佛大學甚至是英國熱門博彩公司的競猜中,這個名字從未出現過。美國《商業周刊》首席經濟學家邁克爾·曼德爾在其專欄中開門見山地坦承。在該獎項宣布前“從未聽說過”埃莉諾·奧斯特羅姆。在一片驚訝聲中,世界上首位女性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誕生了。無疑,在整個世界仍然沉浸在金融危機帶來的陣痛中時,人們既對市場的自我調節失去信心,又不能對政府干預完全信任,美國醫療改革之艱難、各國應對氣候變化之爭論均源于此,而諾貝爾獎對奧斯特羅姆的垂青可謂“恰逢其時”。
埃莉諾·奧斯特羅姆于1933年出生于美國,與其說她是一名經濟學家,不如說她是一名政治學家。奧斯特羅姆的過人之處在于其大膽挑戰傳統的公共資源治理觀念。駁斥了傳統的“公共財產難以管理因此需要徹底私有化或交由中央當局統一監管”這一理論。她對公眾管理魚類資源、農場、森林、湖泊和地表水等公共資源進行了大量實地研究并得出結論,即公眾管理的效果通常要好于標準理論預期的結果,公眾用戶往往能夠為管理利益分歧而設計出復雜而高明的決策機制和執行規則。
瑞典皇家科學院認為,奧斯特羅姆的主要成就在于從全球范圍內的各種公共資源治理實踐中收集到的大量信息并進行系統化比較。其研究目的是為了說明管理公共財產需要以長期發展的規則和程序為基礎。因此,公眾用戶要比政治家和社會學家等局外人想象的更加熟悉情況。奧斯特羅姆認為。內部治理完全有可能成功。而成功治理的一大關鍵特征就是公眾積極參與規則的創建和執行。她指出,由外部施加或由內部權威角色單邊發號施令的做法缺乏合理性,公眾違反規則的可能性也更大。通常人們認為監督和審查是國家的責任。而奧斯特羅姆經過實地研究后發現,個體用戶存在很強的參與監督和審查的意愿。為證明這一點,她甚至進行了創新性的實驗室實驗。發現許多人甚至愿意付出個人成本來懲罰違規者。
奧斯特羅姆在組織理論、政治學和公共行政方面撰寫了多本著作,如《規則、游戲與公共資源》。《理解制度多樣性》等。她的研究,強調人類和生態系統如何相互影響,從而提供可持續的長期使用資源的方式,以防止生態系統崩潰。奧斯特羅姆還表示,雖然人類取得了很多成功。但人類也應為無數個生態系統的崩潰負責。人類和生態體系的相互影響是多層面的,不能用一概的方式來解決個別社會和生態系統的問題。
“新制度經濟學”的命名者
比起埃莉諾·奧斯特羅姆。另一位獲獎者奧利弗·威廉森可謂大名鼎鼎,他的著作也是經濟學界的暢銷讀物,《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更是影響甚大。成為全球經濟學界的必讀書目之一。
威廉森1932年生于美國威斯康星州的蘇必利爾鎮。瑞典皇家科學院認為,奧利弗·威廉森所創立的理論被許多企業視為解決爭端的有效方案。至少是由于他的宣傳功勞,才使高斯的交易費用學說成為現代經濟學中異軍突起的一派,并匯聚了包括組織理論、法學、經濟學在內的大量學科交叉和學術創新,逐步發展成當代經濟學的一個新的分支。該學派的啟蒙者高斯曾榮獲1991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繼高斯之后,道格拉斯·諾思也于1993年戴上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桂冠,這不僅肯定了新制度經濟學的學術地位,而且顯示了當代經濟學與其他社會科學學科交叉和融合的強大生命力。
相比之下,威廉森則將重心放在了企業邊界的經濟治理上。自1971年起,威廉森相繼發表了一系列論文,闡述市場和公司應被視作兩種不同的治理結構,其區別就在于二者解決利益爭端的方式不同。各有千秋又各有欠缺。他認為,市場的缺陷在于討價還價往往會引發爭端和分歧,而在公司里面可以通過使用權力來減少或者避免這種爭端,其弊病是可能出現權力濫用。威廉森指出,市場相對來說運轉得更好,是因為市場中通常存在許多類似的買方和賣方,買賣雙方發生分歧的時候可以試圖尋找其他交易伙伴。因此,人們之間的彼此依存度(或者排他性)越高,就越傾向于在公司邊界內部完成交易。換句話說,這種彼此依存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資產在買賣雙方這種關系之外得到解決的可能性。比如,煤礦A和電廠B構成買賣雙方,煤礦A與其它電廠或電廠B與其它煤礦的距離越遠,則A與B結成公司的可能就越大。
威廉森的理論精髓在于,在交易復雜且買賣關系確定的情況下,在公司內部進行統一管理會更加容易,這已經在許多行業得到了廣泛的測試,且有強大的實證支持。根據他的理論,大型私有公司之所以成立,正是因為他們能將企業的所有者、工人、供應商和顧客這些要素都納入同一制度管理之下,而這種內部治理往往可以帶來高效運行。但在企業不能提供高效收益時,統一管理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威廉森認為。盡管大型公司有可能濫用權力,比如進行政治游說或者謀求壟斷等,但是直接監管這些行為可能優于通過政策來限制公司規模的做法。
應對危機新思路
本次諾獎一改過去與時事聯系相對松散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們對于本輪金融危機的反思。此前曾有人戲言,如果今年的諾獎頒給了市場效用理論的專家,將會成為諾獎史上的一大笑話。如今看來,最終折桂的兩位學者都是做經濟治理研究的,探索的也都是制度范疇的問題,一位推崇關注公眾內部治理,另一位則強調監管企業行為而非限制企業規模。這對于后危機時代無疑有著不可忽視的現實指導意義。瑞典皇家科學院發表聲明說,奧斯特羅姆因為“在經濟管理方面的分析,特別是對公共資源管理上的分析”獲獎,威廉森則因為“在經濟管理方面的分析,特別是對公司邊界問題的分析”獲獎。諾貝爾經濟學獎評選委員會說,當前金融危機雖然是評選委員們確定獲獎者的考慮因素之一,但“所占比重不大……我們不希望若干年后發現相關理論站不住腳”。
事實上。兩位獲獎者的研究成果為人們提供了一種理解和應對這場危機的新思路。次貸危機的一些核心問題,比如大到不能倒的公司、高額分紅、風險承擔行為以及危機應對中的政府角色等都與兩位獲獎者的研究相關。曾在威廉森門下攻讀博士學位的美國杜克大學法律學教授巴拉克·里奇曼說:“金融危機的教訓之一是,我們過度信任那些對經濟運行至關重要的大型機構。奧斯特羅姆和威廉森的研究揭示了為什么理解公司、政府、監管者和法院這些非市場機構是如此重要。”
在后危機時代,為了避免危機重演,不斷擴大政府權力是否正確方向?這恰好是奧斯特羅姆所研究的領域。曾在奧斯特羅姆門下攻讀博士學位的喬治梅森大學政治學者保羅·艾利吉卡說:“在她之前,人們通常的想法是:‘讓政府來管,因為如果放任個體為所欲為,公共資源將被耗盡。”但奧斯特羅姆的研究表明。對許多公共資源來說,政府接管或者私有化并非是最好的運作方式,資源使用者通常可以發展出更有效的管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