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江朋 李 莉
近些年來,高職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培養了大量的技能型專門人才,為我國社會經濟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然而,各高職學校也普遍存在“學生不會學,老師不會教”的尷尬情況。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成為高職院校普遍關注的一個課題。本人結合自身工作及學習體會,就目前土建類高職課程改革談幾點看法。
一、課改存在的關鍵問題是理念模糊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是為社會培養高技能人才的一類教育,它同時具有“高等性”和“職業性”兩種特點。目前,普遍被接受的高職教育的課程模式是:打破學科體系,以整體的職業分析為基礎,以工作任務為導向,以促進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為目標,這應該是高職課程模式的特色所在。但是,我院專業課程模式特征并不明顯,既難將其歸入某種特定的模式,同時又無法歸納出自身的特色;一部分專業的課程體系還沒有脫離傳統的學科系統化課程模式,課程內容偏重知識的內在邏輯,忽視知識與工作具體情境的聯系。雖然有許多教師包括課程負責人也認識到學科化的課程模式已不適合當前高職教育的需要,然而高職課程開發模式的新的路徑的探索,卻又面臨了諸多困難。當前,一些高職院校的課程開發模式理論與實踐雖然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績,但是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制約以及學科之間的差異,還不具備普遍推廣的意義。因此,能夠反映高職教育特色,并適合土木工程類院校使用的課程模式還需要進一步探索。
二、高職課程改革的具體做法
1.正確設置教學內容。綜合的職業能力的培養,包括具體知識、技能、經驗、態度的培養,而不僅僅停留在要求學生具備操作技能或動手能力上。當今社會科學技術發展迅猛,社會職業崗位的內涵和外延,尤其是與高職相對應的職業處于不斷變動之中。因而課程的設置不能僅著眼于當前的崗位要求,還需要注重學生對職業崗位變化的適應性。這就要求高職課程所設置的專業理論知識能適應學生可持續學習的基礎。同時,現代化大生產使生產過程中的工作行為常常成為群體活動,這就要求高職的職業能力組成中須有合作能力、公關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及創新能力。這些非技術性的職業素質(能力)的培養和教育也是高職課程的另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2.在課堂教學上,突出“必需”和“夠用”的原則。根據高職人才培養方案,在理論課程體系設計中,應把理論課限制在“夠用”的范圍內,以加大實訓課的比例,在課堂教學中精講多練。對學生今后實踐中所必需的知識加以鞏固,對沒有聯系或聯系不多的內容進行刪除及必要的“削枝強干”。對必需的理論教學,采用“加強、補充、提高”的方法。
3.在教學方式上,實施“任務驅動”“案例教學”“項目引導”等多種形式進行教學。如在體育教學中,我院使用了“選項教學”的方法,讓高職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愛的運動項目進行提高。“選項教學”在教學方法上增加了創新能力的培養,同時改革教材,把學科前沿知識傳授給學生。一方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的身體素質有了顯著增強;另一方面,發揮了教師教學特長優勢。將“選項教學”擴展到土建專業教學上,將學生的選項變成教師的選項,即教師與企業聯系,將企業最新的項目內容用于教學,讓學生從項目教學中了解到企業在項目施工中的全過程,及時掌握企業需求情況,使學生畢業后能直接勝任崗位。要注意的是,一定不能完全套用某一種教學方法,而是要根據課程特點,研究適合本課程的教學方法,正所謂“教無定法但不能沒有方法”。
4.加強實驗、實踐教學環節,增強學生動手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教學要改變過分依附理論教學的狀況,探索建立相對獨立的實踐教學體系。要及時吸收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的最新成果,改革實驗教學內容,減少演示性、驗證性實驗,增加工藝性、設計性、綜合性實驗,逐步形成基本實踐能力、操作技能與專業技術應用能力有機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
高等職業教育正處在改革的十字路口,今后的道路如何走是關系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改革成敗與否的關鍵所在。因此,我們應解放思想、大膽創新、認真研究、特事特辦,不能拘泥于傳統,更不能迷信于權威,我們要用最恰當的方法解決我們自身的問題。在強化人才培養方案建設的基礎上,從課程改革入手,避難就易,強化技能,著力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學到更多的對工作及自身發展有用的知識和技能,達到“零距離”就業,這才是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的便捷之道。
參考文獻:
[1]廖伯琴.例析課程改革中探究式教學的功能[J].中國教育學刊,2008(1).
[2]徐幼林.高校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柔性化設計[J].中國林業教育,2008(1).
[3]南新霞.課堂教學實踐例談[J].文學教育(下),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