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鏵 張秀琴 高國武
多年來高師院校公共教育學科目教學不景氣的狀況令人關注,值得研究。筆者認為,教育行動研究是公共教育學課程及教學改革的重要途徑,教研室應該成為開展公共教育學行動研究的主體,發揮其應盡的職責。本文以德州學院公共教育學的實踐探索為例,說明以教研室為主體開展公共教育學教育行動研究的必要性、可行性、條件性等。
一、公共教育學教研室的實踐研究職能
公共教育學教研室是高等學校在系、部或二級學院直接領導下組織和從事教學、教改、科研和師資培養工作的基層教學研究組織,是確保和提高公共教育學教學質量的重要基地。它的職能包括教育教學理論研究、教育決策研究、教學實踐研究、教師發展研究、考試與評價研究、課程研究等。除了教育教學理論研究,其余五個方面都屬于教育教學實踐研究,因此,從事實踐研究是公共教育學教研室的基本性質和職能。
公共教育學是高校教師教育課程體系中的教育類專業課,涉及面廣、影響深遠,該課程教學由多位教師共同承擔,課程標準、教材、教學工作計劃、教學評價等要求統一,甚至同一。目前公共教育學陷入了“師厭教、生厭學、效果差”的艱難困境,需要進行研究、改革。公共教育學研究涵蓋了對公共教育學課程目標、課程標準、教材、課堂教學、實踐教學、教學評價等多方面的內容,誠然每一位教師對教學質量都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可是單憑教師個人的一己之力難以使整個教育學課程脫困,只有憑靠教研室集體的力量,眾志成誠、持之以恒、循序漸進地進行教育行動研究,公共教育學才能獲得新生。因此公共教育學教研室應該把公共教育學行動研究作為主要工作,有責任、有能力做好這件事。
二、公共教育學教研室的教育行動研究及其案例
(一)教育行動研究的特征及程序
教育行動研究是指通過研究真實的學校教育過程與情境,以提高自己的教育行動質量與教育行動效率為目的的研究模式。教育行動研究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為三點:為教育行動而研究、對教育行動的研究、在教育行動中研究。[1]教育行動研究是一個螺旋式加深的發展過程,每一個螺旋發展圈都包括著四個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的環節:計劃、行動、考察和反思。[2]計劃的任務主要是提出研究問題,收集信息,分析問題,制定行動計劃。行動就是實施、執行計劃,主要任務是實施行動方案,對行動進行監控、調整。考察主要是通過觀察、記錄、訪談、問卷,收集背景資料,為獲得研究效果提供材料和依據。反思主要是整理描述結果,分析解釋原因,評價行動,構想糾正失誤、克服困難的新行動方案。反思的任務是對行動過程和行動實施效果進行總結、評價,并為下一輪的教學循環作準備。
(二)公共教育學行動研究案例
1.研究背景
長期以來德州學院的公共教育學教學并不理想,教師缺乏教學積極性、主動性,甚至存在厭教情緒;學生缺乏學習積極性,厭學、曠課現象嚴重;教學效果不理想,學生平時不認真學習,考前臨時突擊背誦應考。2006年以來,教育部對德州學院的教學質量評估活動啟動了公共教育學教研室的行動研究。學院要求各專業教研室要認真履行職責,狠抓教研及教改。在這樣的背景下,公共教育學教研室號召全體教師要研究、改進自己的教學,并申報了“德州學院實踐教育學之實踐研究”課題,教研室全體教師達成了共識,形成了以教研室為主體進行教育行動研究的氛圍。
2.了解現狀,尋找問題,分析原因,形成方案
為了獲取公共教育學課程及教學狀況的信息,教研室組織各任課教師與學生座談,發放“德州學院公共教育學課程及教學狀況調查”問卷。調查顯示,大多數學生認為公共教育學教材內容脫離中小學教學實際,教學缺乏示范性,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學評價不利于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教研室認為公共教育學教學存在多方面的問題,原因錯綜復雜,進一步的研究及改革是必要的、迫切的。這項改革應該是綜合性的,首先要明確公共教育學的學科性質,進而明確課程目標,形成新的課程標準,還要更新教材,進行課堂教學模式、教學評價改革等。通過學習討論,將公共教育學的學科性質定位為實踐教育學,擬采用熊川武教授的《實踐教育學》[3]作為公共教育學的教科書,為促進師范生的教育知識向教育實踐能力的轉化,課堂教學引入案例教學模式。為了考察學生“教育應當”知識的掌握與教育實踐能力的形成,學業成績評價需要將平時考查與期末考察相結合,還要改革期末考試的內容等。教研室還專門組織了教師進行案例教學的理論學習,教研室主任嘗試進行案例教學并組織教師觀摩討論,分章節編寫相應的教學案例。從2006至2008年整個實踐教育學的實踐研究分為醞釀、準備、實踐、反思四個階段。
3.實施行動方案,考察行動結果
為了慎重起見,實踐教育學教改方案先由教研室主任來“實驗”,其余三位教師作為“對照組”進行常規教學。授課過程中教師密切注意觀察學生,課后與學生座談,及時寫備忘錄,課題組其余教師借助錄像及文字記錄等形式及時將課堂教學記錄下來。為了獲取今昔對比的效果資料,課題組還請來了上一屆學過教育學的四名學生來聽課學習,課程學習對他們沒有學分一類的功利性價值,是自愿報名,只是因為喜歡教育工作,希望真正懂得教育、掌握教育的本領。
4.反思教改過程及結果,總結經驗教訓
通過對公共教育學教研、教改過程中收集到的大量資料的整理、分析,我們對此次課程及教學行動研究形成了如下認識:(1)它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學習。學生們覺得學習內容實際有用了,教學方法生動活潑了,特別是案例教學、課堂模擬表演使學生真正地參與到學習中來,真正地形成了教學實踐智慧。(2)它有力地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在教研、教改活動中,教師的職業責任感、教學主動性、自我效能感增強了,教師的創造性得到了充分體現,教師們的教學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通過此次課程及教學行動研究也發現一些問題,例如,教學的內容分量大與課時量相對不足之間的矛盾,大三學生準備考研與專心學習教育學的矛盾,所學內容與將來參加應聘考試內容不一的矛盾,這些矛盾或問題將伴隨實踐教育學的后續改革過程,如何解決值得研究。另外,如何有效地考察學生的教學實踐能力有待進一步研究。
三、教研室開展公共教育學行動研究的條件分析
(一)教研室主任要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
就公共教育學行動研究而言,它是集體行動,需要教研室教師共同參與、分工協作,沒有一個好的領導,缺乏有效的組織,很難保證行動研究的順利進行與圓滿成功。所以,公共教育學行動研究需要教研室主任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樂于并能夠帶領教研室教師來開展行動研究。教研室主任“在業務上,應該是本學科的中堅,由此易形成極高的學術權威性,能引導全體教師從事本學科的教學與研究;在教學研究、教學改革上,是領頭雁和開拓者,能積極帶領廣大教師開拓進取;在管理上,有高超的組織行為能力和人際協調能力,能團結并帶領教師實現既定的目標和任務。”[4]因此,教研室主任必須由思想品德好、業務素質高、教學過得硬、教師信得過、服務意識強,并具有較高的管理水平、樂于管理、敢于管理的教師擔任。
(二)充分調動和發揮教研室全體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公共教育學行動研究要靠教研室全體教師來實施,因此教研室必須充分調動和發揮他們的工作積極性。首先,教研室主任必須正確評價、公平對待每一位教師。教研室主任必須意識到資深教師是學科前進的領路人,中年教師是學科建設的中流砥柱,青年教師是學科發展的后備力量,要帶頭尊重老教師、團結并支持骨干教師、關懷和培養青年教師。其次,學校要制定有力的政策,激發公共課教師從事教育行動研究的積極性。例如,評選教學名師,使教師們認識到從事教學及教學研究,也能獲得學校、甚至全社會的認可;加重教研在職稱評定中的分量,將教改立項、教研論著、教研成果獲獎及教學比賽獲獎等與科研類似項目同等對待,那么教師們就會重視課程及教學行動研究;設立教學型教授職稱,教學型教授與科研型教授的各種待遇基本相同,這樣就使得教師們有了踏踏實實從事教學及教學研究的積極性。
(三)建立穩定的、高職稱的、專職的公共教育學教師隊伍
由于公共教育學的課程地位不及專業課,有些高師院校的公共教育學教師隊伍并不穩定,一些年輕教師教了幾年公共課就申請教專業課去了,有的專業課教師因為評職稱工作量不夠,就臨時安排上公共教育學,評上職稱了就放棄了公共教育學教學。有些教師認為“教公共課不如教專業課”,于是一邊教公共教育學,一邊教專業課,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公共教育學的教學及研究中來。有些高校習慣于讓低職稱的教師教公共教育學,而低職稱的教師急于提高自己的職稱,為了評職稱必須進行科研立項或寫學術論文,他們也沒有心思、精力進行教學研究,對教學敷衍了事。公共教育學教師隊伍的不穩定、低職稱、兼職化狀態不利于教研室全體教師全身心地、積極主動地、非常負責地進行公共教育學的行動研究。為了持續地開展公共教育學行動研究,教研室要努力建設一支穩定的、高職稱的、專職化的公共教育學教師隊伍。
參考文獻:
[1]袁振國.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鄭金洲,陶保平,孔企平.學校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3]熊川武等.實踐教育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4]楊新文,朱建華.加強教研室教學管理確保教學質量的提高[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