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實現未來經濟發展目標,關鍵要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這是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高瞻遠矚的科學論斷。這一論斷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目標的關鍵,具有偉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戰略意義;對于化解經濟危機,也具有根本性的作用。
從經濟增長方式到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可以說是在收獲了經濟總量的累累碩果中再一次實現了自我突破、自我跨越、自我提升,是科學發展觀的重大實踐和成功邁進。
我國經過改革開放30年來不斷探索與努力,經濟增長方式取得了明顯進步,經濟效益不斷提高,經濟總量位列全球第三。在取得巨大成績的同時,我們必須清醒看到,我國由于客觀存在的人口多、底子薄、地區發展差距大等基本國情,再加上受經濟發展階段各種因素制約,經濟增長方式并沒有取得優越性的突破。黨的十七大報告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總結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提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以來的實踐中,不斷總結和科學分析經濟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尤其當前面對全球金融危機嚴重影響和沖擊,理智地認識到必須把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到更有利于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方向上來,提出了把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到經濟發展方式上來這一偉大任務。這一轉變,不僅僅是“增長”與“發展”兩個字的改變,而是包含了更加豐富的內容,在涵蓋經濟增長方式的同時,體現了對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經濟發展理念上的深化、道路上的拓展、國際環境認識上的提升,反映了我們黨和國家對發展有了更加成熟的認知和更加科學的追求。
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之間是手段與目的的關系。經濟增長是經濟發展的手段,經濟發展是經濟增長的目的。經濟增長強調的是國民財富總量的不斷增加;經濟發展則是以經濟增長所帶來的國民財富為物質手段,推動實現更為廣闊全面的經濟、社會、人文發展目標。經濟發展是一個更能全面反映社會進步程度的概念,是一個有利于舉國百姓共享發展成果的以人為本的科學概念。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核心是“好”。我們不僅要繼續保持發展得快,更要注重發展得好,正確處理好“快”與“好”的關系。我們的企業不要僅僅沉醉于已經取得的物質成果的量,更要思考物質成果建設的質,在追求量的增長的同時,更加注重質的提升,堅持好字當頭,好中求快,努力實現速度、質量、效益相協調,消費、投資、出口相協調,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真正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關鍵要“快”。實踐證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早看到就要早轉變,早轉變才能早主動;快轉變才能快成熟,快成熟才能快受益。近年來,從中央企業到地方國企,紛紛打響節能減排攻堅戰;各地產業結構調整也緊鑼密鼓,高耗低效行業加速退出,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制造業得到優先發展。從東三省老工業基地的東山再起,到環渤海經濟圈的閃亮登場,從珠三角、長三角經濟帶的規模化突進,到成渝城鄉統籌的快速成長,他們的發展無疑不是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和發展方式不斷轉變的結果,從根本上改變了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支持經濟增長的格局,走上了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發展之路。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成敗在“適”。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勢必促進全球經濟重組加快和國際產業轉移加快,國際產業結構調整呈現出高技術化、服務化、生態化的特征。我國經濟發展整體上還處在“要素驅動型”而非“創新驅動型”階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然要求我們的企業應該積極適應國際經濟發展需要,主動與國際經濟發展接軌,從根本上提升經濟整體素質,形成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真正實現中國經濟發展方式從根本上轉變、質量上提升、規模上膨脹。
危機逼迫轉變發展方式,科學發展促進危機化解。只要全國同心、上下努力,我們就會逆風起飛,在危機中迎來更大的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