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哥本哈根即將召開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對此,我們該作何期待?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如何交鋒?中美兩國在這一問題上可否合作?本次環球·清華論壇邀請了中國社科院美國所研究員陳寶森、清華大學中美關系研究中心教授周世儉、美國加州大學環境治理學者奧蘭·楊(Oran R. Young)教授和富布賴特訪問學者古德丹(Dan Guttman)等人就相關問題展開了探討。
采納美國愿景,還是既有框架?
周世儉:現在中國在溫室氣體排放的問題上面臨很大壓力,中國政府要努力在實現國家發展利益與解決氣候變化問題之間尋求平衡。從各國政府近來一系列的表態中,我們可以看到,各國對哥本哈根會議的結果充滿了不同程度的期待。相信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在哥本哈根會議上都必將以維護本國利益為談判基礎,各國對承擔過多的減排義務可能會持不太積極的態度。
奧蘭·楊:我認為美國是否另起爐灶是一個非常值得注意的問題。目前難以確定:究竟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巴厘島路線所確立的既有框架,還是美國政府現在所主張的要在2050年實現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減半的愿景,能夠成為治理氣候變暖的全球性機制?
事實上,既有的框架在量化減排義務、對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技術援助等方面對發達國家提出了相對較高的要求。而美國的新愿景則強調所有國家都應當采取更加積極的行動來應對氣候變化,對發展中的大國則應量化其減排義務。這無疑損害了中國、印度等新興大國的發展利益,因而可能會遭致它們的反對。
周世儉:既有的框架是循序漸進的,每步都對下步要做什么進行了規定。發達國家已承諾要對發展中國家進行技術和資金方面的援助。而發展中國家也將在獲得了資金和技術支持后采取行動。現在應該繼續推動這些計劃。
對于美國政府提出新愿景的重要論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業委員會(IPCC)的第四次評估報告的一個重要結論,即“到2050年若溫室氣體排放不減半,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就會超過450ppm,氣溫會上升2攝氏度,生態系統就會不可逆轉的被毀壞”。這是值得繼續探討的。中國可承認不能超過2攝氏度的標準,但不能認定450ppm與2攝氏度之間的必然關系,這一關系還有待于研究。2050年距離現在還有很長的時間,現在的結論很難說經得起考驗。
要建立中美領導下的全球治理?
奧蘭·楊:問題的關鍵是建立一個全球性的治理機制,而不是讓各國政府各行其是,也不是建立制度性的卻又不實用的國際組織。這種全球治理機制實際上是一種社會功能。在這一機制中,社會風俗、社會習慣和規范將對行為體產生指導作用,這可以有效調節、解決行為體在集體行動時產生的種種問題。因而,在全球層面建立起一種實現溫室氣體減排的共識,并將之內化為各國的習慣,使各國都意識到實現減排符合其最高利益,是十分必要的。
非國家行為體在這一機制中將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但在當前的國際形勢下,國家政府依舊是處理世界事務的主導力量。而在一個由多個國家政府組成的全球機制中,強有力的領導力量是保證機制能夠發揮作用的關鍵性因素之一。當前,能發揮這種主導性作用的國家無疑只有美國和中國。只要中美能夠相互妥協,建立針對氣候變化的全球治理機制就是可能的。在我看來,各國通過在一定程度上犧牲自己的利益來建立一套新的應對氣候變暖的全球治理機制是個很好的選項。
周世儉:我更關注應對氣候變暖的治理機制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具有可操作性的前提是這一機制本身不與相關國家的利益產生嚴重沖突。現在,在氣候變暖問題的相關談判中以利益為基礎,明顯分成了“兩大陣營、三大勢力”。
兩大陣營就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發達國家陣營中,美國和歐盟的利益并不一致。而發展中國家的77國集團加上中國,實際上有100多個國家,立場以中國的為主。所以三股力量就是歐盟、美國和77國集團加中國。在這些力量中,中美兩國無疑是最受人矚目的。美國等發達國家一直強調排放峰值的問題,要求各國2020年都要達到排放的峰值,但這是不具可操作性的。因為2020年中國的現代化、城市化進程尚未完成,有專家估計,中國碳排放的峰值期應在2030年至2040年之間才能到來。事實上,中國的觀點代表了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共同意愿。
哥本哈根會議的三種前景
陳寶森:哥本哈根會議有三種前景:第一種是實現所謂最高方案,即中國等發展中國家提出的發達國家到2020年比1990年整體至少減排40%的目標能夠被接受,同時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進行技術和資金上的支持,這是比較好的一種結果,但是發達國家也會對發展中國家提出一些定量要求。第二種是比較折中的結果,即在2008年至2020年發達國家整體排放量降低6%;資金和技術轉讓問題以后再談,而發達國家只對發展中國家提出原則性要求。第三種結果就是無果而終。如果美國強硬將中國承擔超過承受能力的減排指標與簽訂協議掛鉤,那么談判就很難達成協議。
事實上,從長遠來看,中國一直以發展中國家身份來抵擋面對的減排壓力是不可能的。中國認為,會議完全破裂不可能,因為誰也承擔不起責任。結果很有可能是第二種。此外,在哥本哈根會議之后,各方繼續進行談判的可能性也較大。
古德丹:氣候變化談判可能是繼世貿組織多哈回合談判之后參與人數最多,可能突破2萬,也是持續時間最長的談判。僅通過一次哥本哈根會議難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治理機制。要形成這樣一個機制必須經過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各國政府的代表和相關國際組織的代表必須共同努力。而且奧巴馬提出在1990年基礎上實現溫室氣體減排4%的氣候法案始終難以獲得國會通過。這無疑增添了人們對哥本哈根會議前景的擔憂。 ▲(本次論壇由清華大學中美關系研究中心主任孫哲主持,本文由張旭東、王寅整理。)
環球時報2009-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