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 木
德國青少年性犯罪、少女懷孕等一直不是很嚴重,專家認為,德國中小學開展的性教育課程幫孩子們少走了彎路。
“德國政府40年前就規定中小學必須實行性教育。”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德國中小學教育專家舒羅特曼博士介紹說,根據規定,性教育“必修課”內容隨學生年齡增長逐步深入。小學階段,學生主要學習有關人體器官、生命來源、青春期等內容;中學階段,學生要了解有關懷孕、避孕、性關系、艾滋病和同性戀等內容。
記者從各學校了解到,德國小學生從一年級就開始學習有關性知識。這些知識滲透在科學、宗教課程中。到了小學三四年級,還有專門的性教育課;中學一般安排在六年級。不同學校可按照教學大綱自定教材、課程內容。課程總教學時間為兩周。在兩周時間內,學生不上其他課程,專門上性教育課。有的學校還把時間分散在4到5周來教。如果學生沒有接受性教育,將視為逃學,面臨校方懲罰。
12歲的本尼是記者朋友的孩子,今年上6年級。本尼的媽媽告訴記者,在進行性教育前,老師專門給家長打電話,要家長配合學校。同時,學校還要發一封家長信,里面是一個性教育課程的提綱。記者翻看時發現,該校六年級的性教育課程提綱包括:性教育課程要達到哪些目的;男孩女孩最初的性特征;荷爾蒙的作用;性生活和受孕過程;避孕;友誼、愛情、責任和家庭等。教育提綱還列舉了教學方法,如電影《從男孩到男人》、《避孕的各種方式》、《生命的誕生過程》等。
本尼告訴記者,課堂上除了放錄像,還有圖片和模型等,甚至把避孕套、女性的衛生用品發到學生手中。本尼的媽媽去學校聽了幾堂課。她說,開始有些擔心,但看到老師和學生都很自然,家長們也就釋然了。
比起中學生,德國小學生的性教育教材生動得多,比如很多小學提供性教育漫畫教材(如圖)。漫畫教材用樸實的風格將男女的不同、男女之間的事情生動地表現出來,而且將性器官一個也不少地畫了出來。解說也寫得非常坦白:“現在爸爸和媽媽都沒有穿衣服。你可以看到媽媽的乳房和下面的縫,這個縫人們稱為陰道;你可以看到爸爸的‘小尾巴,人們稱為陰莖。你還可以看到爸爸兩腿之間的小袋子,叫陰囊……爸爸和媽媽非常相愛,他們彼此親吻。爸爸的陰莖就變大了,變硬而且立了起來。爸爸和媽媽想要讓陰莖進入陰道,這是很美好的……”
性教育不僅是學校的事情,德國法律明文規定,對子女進行性教育也是父母的主要責任。實際上,大多數父母認為性教育是一種重要的預防性手段。很多家長從幼兒園開始就對孩子進行性教育,甚至會在餐桌上討論這方面的話題。記者的德國同行羅南就經常被他4歲女兒的問題難住。比如,和女兒一起洗澡,女兒就會問父母為什么不同的問題。羅南就趁機對女兒講解男女的差異。
此外,德國公共機構也擔負起性教育任務。德國大眾國家電視一臺、二臺都有兒童頻道,頻道也有相關的宣傳片,由專家就各種性問題與觀眾進行討論。德國著名青少年雜志《布拉瓦》等也開設了“醫博士”等欄目解答性問題。在德國,還有數百家青少年性健康公益組織,如遍布全德國的“每個家庭”中心,其工作者由教育學者、社會工作者、咨詢人員以及醫師等組成,負責向學生提供各種性咨詢、性教育,并編寫性教育指導手冊。
舒羅特曼博士認為,性教育應該從小抓起。孩子一有性方面的問題,就應該幫助他們找到答案。這樣日積月累,孩子也就逐漸形成了正確的性觀念。由于從小就開始溝通,不僅減少了孩子與家長在成長過程中的溝通障礙,同時也使青少年懂得如何保護自己。因此,家長要不斷地充實自己,應該坦誠擔當性教育者的責任,不要將問題神秘化。她認為,性教育應該多方合作。學校應該把系統的性知識教育納入教學計劃,讓孩子有機會一起討論學習,可以借助“同伴教育”,利用朋友、同學間的影響力,發展孩子的自我教育和自助群體,抵御來自社會的消極影響。家長、社會機構進行協作,讓孩子很自然地接受這種生物自然科學。德國性學家學會也認為,等孩子到了十五六歲才開始性教育為時已晚,因為統計顯示,十五六歲的青少年中已有不少有過性經驗,甚至一些人可能出現早孕等問題。▲
環球時報2009-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