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段聰聰
“我非常痛恨貿易保護主義!我的國家在歐盟中對貿易保護主義投了反對票。”歐元集團主席、盧森堡首相兼國庫大臣容克在出席中歐峰會期間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表達了自己最真實的想法。在人民幣匯率、中國商品遭遇反傾銷等問題上,歐盟與中國還存在一些矛盾,但從容克首相的訪談中,能夠看出歐洲高層更看重歐中雙方逐漸達成的共識,并且對歐中關系發展和歐洲自身的“統一”寄予很大希望。
環球時報: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歐貿易總量有所下降,同時雙邊貿易爭端也有所加劇。自2008年初以來,歐盟針對原產自中國的商品發起了10多項新的反傾銷調查。雖然很多歐美國家都表示,在金融危機期間不應該采取貿易保護措施,但實際情況恰恰相反。您對這個問題怎么看?貿易保護主義的大棒會不會最終打到揮棒人自己的頭上?
容克:我非常痛恨貿易保護主義,因為一個國家采取的貿易保護措施一定會引起另外的國家也采取貿易保護措施。我的國家在歐盟中對貿易保護主義投了反對票。我希望其他一些沒有表示反對的歐盟國家像我的國家一樣。但還沒有人能避免貿易保護主義的趨勢。
歐盟至今是世界上貿易保護主義措施最少的地區。盡管貿易保護主義的陰影總是不時出現,但是歐盟依然保持著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的地位。其中歐貿易量占中國出口貿易總量的將近20%。這表明歐盟對中國還是很開放的。我們也希望中國經濟能對市場化的行為表現出更加開放的態度。
環球時報:您曾表示,人民幣估值過低。不過,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歐元之父”羅伯特·蒙代爾教授前不久在中國說,人民幣升值對中國經濟和全球經濟都不利。您對他的分析有何看法?
容克:我必須說,在亞洲1997年金融危機中,中國為應對危機所采取的措施是負責任的。不過,那場危機僅影響到亞洲地區,而這次危機全球都受到了影響。2005年中國同意實施更加靈活的匯率政策,我們很理解中國決定采取一步一步來的策略。目前中國經濟恢復態勢良好,今年的經濟增長將實現8%。相比來講,雖然歐元集團經濟也出現了明顯的恢復跡象,但表現還是不盡如人意。
我們不是要求人民幣出現戲劇性升值。我們也完全理解中國所面臨的國內經濟問題。另外,大家都知道強勢美元對美國和世界都有利。歐洲和中國都不希望看到美元走軟。
環球時報:歐盟發展到今天,其經濟上的統一應該說是比較成功的,但在國際政治事務中,歐盟各成員國通常各說各話。比如,當年的伊拉克戰爭。您認為歐洲若總是不能用同一個聲音說話,是不是會削弱歐洲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今后歐洲應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容克:幾十年來,歐洲形成了統一市場,在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市場中解決了很多問題。我們成為了一個國家,而且這個國家還在不斷擴大。歐盟擴大是歐洲歷史上和地理上第一次以不經過任何戰爭的方式讓歐洲國家聯合在一起。歐盟是在保持各方平衡,我們不應該為此指責它。當然,歐盟在外交政策上確實遇到一些困難,不過我們也在向前走。上世紀70年代,外交政策根本不會在歐洲共同體的會議上提及。逐漸地,外交政策排上了歐盟的議程。不過各國有不同的文化和傳統,在歷史上它們還與世界不同的國家形成了盟友關系。種種情況表明,歐洲在改變,但離我們希望的還比較遠。
環球時報:歐洲與中國一樣支持多極世界。中國反對“G2”的提法,有些歐洲領導人也提出“G3”。您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容克:21世紀將是多極的世紀。我們肯定有比1個或者2個國家更多的參與者。就外交政策來說,我們肯定沒有只留下“G2”的空間。國際結構包括很多參與者,中國、美國、日本、歐洲以及其他國家都要加入這個多極結構。我認為,應該更多地在全球層面上討論與所有國家都有關的事務。
環球時報:您認為,最近發生的“迪拜債危機”會對全球經濟造成多大沖擊?
容克:“迪拜危機”清楚地證明了一點,全球經濟仍處于脆弱狀況。這個事件不可避免地讓我們感到震驚,它會像第一波金融危機一樣對全球經濟造成影響。不過,我認為“迪拜危機”造成的后果有限,因為外國銀行受到的限制比以前多了。▲
環球時報2009-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