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艷玲
摘要:近年來,大學生犯罪呈上升趨勢,其重要原因是一些大學生存在嚴重的心理問題。對此,高校可以通過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針對性地加強心理引導等措施預防大學生犯罪的發生。
關鍵詞:大學生;犯罪;心理
今天,能夠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依然是社會中的幸運兒,因為他們集知識和能力于一身,是高學歷、高素質人才的象征。通常,人們認為令人羨慕的“大學生”與令人唾棄的“罪犯”是沒有聯系的,但事實并非如此。據北京市海淀區公安分局處理案件的情況顯示:2000年到2005年,大學生犯罪人數逐年上升,2005年被海淀區分局刑事拘留的大學生是2000年的3.8倍。在全國高校范圍內,也有統計結果顯示,違法犯罪的高校學生占高校總人數的1.26%,大學生犯罪有增長的趨勢,而且犯罪類型向多樣化、智能化方向發展。
人們不禁要問:大學生為什么會犯罪?他們的心理究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一、大學生犯罪的心理分析
大部分大學生的年齡在20歲左右,這正是一個人自我意識和獨立人格形成與發展的年齡。大學時期,他們的生理和心理迅速走向成熟但還沒有完全成熟。一方面,大學生思維敏捷,獨立性強,感情豐富,富有理想,勇于創新;另一方面,他們情緒波動大,判斷能力差,容易感情用事,易沖動,自控能力差,做事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一些大學生缺乏社會閱歷和人生經驗,沒有走向社會卻渴望走向社會,因此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他們容易誤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大學生犯罪,從心理原因上分析,主要有以下五種。
1.貪圖享受,虛榮心強
虛榮心是人們為了取得榮譽和引起普遍的注意而表現出來的一種不正常的社會情感。虛榮心的背后掩蓋的往往是自卑感等深層心理缺陷。虛榮心強的人常常是華而不實的浮躁之人,他們愛趕時髦、貪圖享受、 盲目攀比、愛講排場。因虛榮心強而引發的學生犯罪事件中,女生犯罪占據了較大比例。例如:一位來自偏僻農村、家境貧寒的女生,考入大學后,從農村來到了城市,眼界大開,常常羨慕個別同學擁有高檔服裝、手機、MP3、筆記本電腦等。起初,她省吃儉用、做家教掙錢以滿足自己的生活需要。但是,當這些滿足不了她日益膨脹的虛榮心時,她便偷拿同學的零用錢、化妝品、手機、電腦等,從此一發而不可收拾,一年后便鋃鐺入獄。
2.心理脆弱,應對挫折的能力差
大學生犯罪,一個重要原因是心理脆弱,無法應對挫折。大學生中很多是獨生子女,他們遠離父母、獨立生活之后,對困難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人際關系也處理不好,所以,一旦遇到比較大的事件,就容易發生過激行為,構成偶發惡性事件,甚至造成犯罪。這些大學生大多性格內向,不善于與人溝通,他們或因出身貧寒,或因某些性格缺陷,加上自我調控能力差,無法應對現實中的不公平,以至于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最終走向極端。馬加爵惡性殺人事件就是此類心理原因形成的大學生犯罪的典型例證。
3.心理迷亂,情緒失控
隨著求學、成才、就業等壓力的日益增大,部分大學生對前途感到迷茫,畏懼各種壓力,常常被負面情緒所左右,于是,焦慮、憂傷、煩躁等不良情緒交織在一起,無法宣泄。這就使他們中的個別人極易產生消極頹廢心理,最終導致心理迷亂、情緒失控。清華大學學生劉海洋用硫酸潑熊、復旦大學學生張亮亮虐殺小貓等事件都是因為心理迷亂、情緒失控誘發的。“這是出于一種犯罪變態心理。”中國法學會副會長陳光中教授指出,“他們的思想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導致頹廢、自私等各種不良現象的出現,甚至以此為起點開始走向犯罪。” 據相關機構對全國17.6萬名大學生進行抽樣調查的結果顯示,大學生中心理疾病患者高達20.23%。可以說,心理迷亂、情緒不穩是青年學生典型的心理疾病,也是當代大學生犯罪的主要心理誘因。
4.藐視法律,存在僥幸心理
不懂法不是大學生犯罪的主要原因,犯罪的大學生大多對法律有一些了解,有的甚至是攻讀法律專業的學生。在犯罪的大學生中,有的學生明明知道什么行為是違法的,但仍心存僥幸,認為自己手段比較高明、做法比較隱蔽,不會被查獲,所以不惜鋌而走險,以身試法。大多校園網上發生的經濟犯罪都是學生抱著僥幸心理和藐視法律的心態造成的。
5.性心理不健康
大學期間,大學生的生理迅速走向成熟,開始對性充滿好奇和渴望。隨著大學生逐漸地性成熟以及性意識的增強,他們開始異常關注異性。在這一時期,他們如果不能形成良好的性道德觀念,而是受到各種暴力、色情文化的不良影響,就有可能在神秘感、好奇心的驅使下發生性犯罪行為。
二、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預防大學生犯罪
大學生犯罪的原因很復雜,應對的策略也有很多,筆者僅從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入手,探討高校如何預防大學生犯罪。
1.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時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學時代是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困難和矛盾,會因此形成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問題,而這些心理問題又往往同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著很大的聯系。心理問題的存在必然影響大學生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高校在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時,也要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把握大學生的思想脈搏和心理特點,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規律,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緊密結合起來,使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互相補充、互相促進。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注意區分學生的思想道德問題與心理問題,要善于對學生的心理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或咨詢,及時主動地與學校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師合作,給有心理困惑、心理障礙的學生以及時、必要的幫助。
2.構建學校、社會和家庭“三維”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營造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環境
很多大學生犯罪的事實說明,大學生不健康心理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綜合的過程,它更多地受到家庭、社會和學校三方面的影響。大學生在進入高校之前,自我意識、人格、氣質等心理特質已基本形成。大學之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建立在家庭教育的基礎上。今天,在高考指揮棒的指揮下,很多學生家長只重視子女的智力教育,忽略了對子女健康人格的培養,他們教育子女的方式簡單、粗暴,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偏執敵對等不健康心理,也可稱之為人格障礙。而當子女考入大學后,有的家長又將精力轉移到經濟支持上,對他們的現實表現和心理成長關注不夠,一旦子女犯罪,他們才感到驚訝和后悔。也有一些家長對孩子從小就溺愛,無條件滿足他們的要求,在他們進入大學后,對他們更是放縱。這些大學生往往以自我為中心,優越感強,受不得絲毫委屈,一旦心理失衡,就用暴力解決問題,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3.有針對性地加強心理引導,減少大學生犯罪的發生
針對大學生心理發展不夠成熟的特點,高校心理咨詢機構要有意識地開展專項心理健康知識講座及輔導,幫助大學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減少大學生犯罪的發生。當前尤為重要的是引導大學生控制情緒,消除人格障礙,學會寬容,提高承受能力和應對挫折的能力。同時,引導大學生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使他們改變自卑心理,笑對人生,熱情生活,多交朋友,常常處于輕松愉快的心理狀態。另外,還要引導大學生正確處理情感問題。大學生應該樹立正確的戀愛觀,不應過分沉溺于個人感情之中。所以,學校要充分發揮大學生心理健康指導中心的教育作用,對大學生加強性知識和性道德的教育,指導他們以嚴肅的態度對待愛情,正確對待戀愛關系,保持穩定的情緒及健康的心理。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客觀決定主觀,物質決定意識。大學生犯罪的心理沖突實質上是我國社會轉型期種種矛盾在高校中的現實反映。因此,要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扼制大學生犯罪,需要人們從提高整個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水平方面入手。隨著我國科學發展的深入推進和社會的文明進步,特別是和諧社會以及高校和諧校園的大力建設,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終將會得到切實加強。
責編: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