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越紅
中圖分類號:F323.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09)10-046-02
摘要:改革開放30年來,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已初步演化成了三代農民工群體,而當前三代農民工代際轉換方式的改變,已經與新農村建設產生了一系列較大的矛盾沖突。高度重視、盡快化解這些矛盾已成為當前新農村建設中的一項十分緊迫重要的工作。
關鍵詞:農民工代際轉換;新農村建設;矛盾;化解
近年來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常年在外務工經商、老弱病殘留守家園的狀況越來越嚴重和普遍,“空殼村社”已越來越多地遍布我國農村。種糧難、修路難、抗旱難、防洪難、治安難等系列難題已構成“誰來建設新農村”這一嚴峻新問題。而構成這一問題的背景,是代表農村勞動力精英的農民工群體的代際轉換方式已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一、當代農民工代際轉換的方式、特點及趨勢
我國農民世代沿襲了二千多年的子承父業的代際轉換方式,正在迅速地被徹底地改變著。這種變化,可概括為三種形式。
(一)第一代農民工留不下,只能回到農村去。第一代農民工產生于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當時進城務工的農民工約200多萬人,年齡在20~50 歲之間,基本方式是離土不離鄉,農閑出來農忙回去,農業的生產技能并未丟掉。由于這批農民工的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基本上未接受過任何勞動培訓,主要從事重體力勞動。他們無法與城里人一樣享受勞動、醫療、社保等方面的福利待遇,更難以獲得城市居民的認同接納,在心理上感受更多的是城市的冷漠、排斥和歧視,因而他們對城市的認同感也普遍較差。目前,第一批農民工已基本返鄉,雖然他們的年齡已是50~60歲,但目前農村的生產勞動主要還是靠他們在維系支撐。
(二)第二代農民工不回去,努力要做城里人。第二代農民工是當前正在城鎮務工經商的、年齡在 16~45 歲左右的農民工群體。截止2007年底,他們的人數已過2 億。第二代農民工與第一代農民工相比有以下幾個顯著特點:一是年齡結構更年青。其中,16~30歲的占61%,31~40歲的占23%,41歲以上的僅占16%。二是文化、知識、技能普遍比第一代農民工高。其中,初中文化的占66%,高中文化的占11.5%,有16%~30%的人接受過基本就業培訓。三是所從事的行業、工種已不再局限于建筑業。統計表明,他們所從事的行業中,建筑業僅占22.9%,制造業占30.3%, 餐飲、服務、批發零售業占21.7%,其他占25.1%。四是離土又離鄉。他們基本上是離開學校就常年在外務工經商,農忙時也很難回去,因此他們的農業生產技能已基本丟掉。五是他們的思想觀念已發生深刻變化。在城市發展、創業、安居正成為這一代農民工的主流意識,他們對城市的認同感已遠遠高于對家鄉的認同感。
(三)第三代農民工回不去,未來境遇難確定。第三代農民工即第二代農民工帶在身邊的子女。嚴格地說他們還不是農民工,但如果戶籍等相關制度無重大改革,他們長大后身份仍將是農民工。他們從小就隨父母來到城市生活,并接受較為完備的教育,他們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更趨同于城里人。他們對農村更疏遠更陌生,而對現代城市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比上兩代農民工的認同感更高、更強烈。因此,讓他們長大后再回到偏遠的農村家鄉去從事繁重的農業生產勞動幾乎是不可能的。
二、農民工代際轉換方式的改變對新農村建設的嚴峻挑戰
(一)“空殼村社”日益突出,誰來建設新農村已成為擺在人們面前的一個嚴峻問題。當科技進步、資本有機構成提高后,如果一個行業、一個部門的勞動力出現了過剩,那么首先被淘汰排擠出來的必定是那些各方面素質都最差的人。而目前我國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恰恰相反,是逆轉移,即農村生產力中最核心、最優秀、素質最高的勞動力被轉移出來。調查資料表明,目前我國農村特別是中西部農村中,普遍的情況是老弱病殘留守家園,而青壯年勞動力常年在外務工經商,還有不少青年夫婦是帶著孩子舉家外出?,F在走進村社,已很難見到幾個青壯年勞動力,在這種情況下,種田難、收割難、修路難、抗旱難、治安難等一系列問題日益突出。許多空巢老人說,現在盡管吃穿不愁了,但卻覺得生活越來越沒意思。農村中普遍存在的這一系列問題,最后都指向一個嚴峻的現實問題——誰來建設新農村?
(二)制度安排缺乏有效改善,十年后誰來種田的問題已開始逐步顯現。目前我國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主要是第一代返鄉農民工和其他留守家園的老弱病殘,他們中許多人年事已高,但仍在田里艱難耕作。而第二代青壯年農民工中,許多人特別是20歲左右的青年農民工基本上已決定不再回農村老家。他們認為即使在城里撿廢品、擦皮鞋也比在農村種地強。筆者今年下鄉調查,許多地方農戶春耕插秧都是老人們自發組織相互幫助完成的,還有一些村社由于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太多,出現了土地大面積拋荒的現象。雖然近年來中央出臺了一系列惠農政策,但由于化肥、農藥、種子等生產資料價格上漲,人們還是不愿多種土地。有些農民算了一筆賬:一畝谷子收1000斤,賣800元,一畝麥子收500斤,賣450元,共1250元,扣除肥料、農藥、種子、用水、請人幫工等各項費用后,一年辛苦下來, 每畝利潤只有700元左右。而外出務工,一個月就能掙800元~1000元,這種情況下出現土地拋荒也就不奇怪了。因此,如果近年內國家在制度安排上不做有效改善,那么我們將不得不面臨一個嚴酷的事實:十年后,廣大農村誰來種田?
(三)缺乏培訓對象,新農村建設培訓難的問題已成為現實。中央在《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若干意見》中指出:“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迫切需要。”近年來,中央和各省都專門安排了每年培訓農民的經費和指標,但各地在落實中都不同程度地遇到了困難。按中央精神,培訓的主要對象應是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因為他們才是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 但現實是農村中青壯年基本上都已外出務工,只有春節才做短暫停留,平時政府部門想找些農村青壯年來培訓也顯得十分困難。在這種情況下,有的政府部門為了獲得培訓經費,便將在農村讀初中、高中的中學生也拉來充數,以應付上面檢查,這種國家花錢而農民卻未真正受益的結果應引起政府相關部門的深思。
三、化解農民工代際轉換與新農村建設矛盾的路徑探索
(一)加快推進農村土地經營權的流轉,以化解十年后誰來種田的矛盾。改革開放30年來,農村家庭聯產承包制存在著農戶土地規模超小、土地分割零碎、土地利用率較低等弊端,已經越來越不適應我國市場經濟和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因此,加快土地經營權的流轉,既是對家庭聯產承包制的補充和完善,也符合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集約經營、規模效益這一現代農業的客觀要求,更重要的是它能較好地解決目前已經開始顯現的十年后誰來種田這一嚴峻現實問題。推進農村土地經營權的流轉必須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進行,以下幾種形式可供積極探索。一是向農村種植大戶或農業生產化經營企業轉包土地經營權。這種轉包的特點是轉包期較長,農戶獲轉包費也較高。通過這種轉包可以將分散、零碎的土地連片集中起來進行規模經營,提高效益。二是農戶之間的小面積轉包。這種轉包的特點是操作簡單靈活,雖然面積較小且零碎,轉包費也較低, 但它卻方便農民外出務工,又不會拋荒土地。三是通過招商引資,引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龍頭企業。這種轉包的特點是農戶可用土地經營權折價入股, 與企業共同開發,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從近幾年各地土地流轉的實踐看,普遍都取得了雙贏的效果。農民通過流轉土地經營權,一畝土地一年可收入500元左右的流轉費,而接包大戶和企業基本上都對土地追加了資金和技術的投入,并對農產品結構進行了調整,從而極大地提高了土地效益和農業發展的后勁。
(二)培育建設三支隊伍,以化解誰來建設新農村的矛盾。第一支隊伍是現存的留守家園的這部分勞動力。雖然這部分人絕大多數是老弱病殘,但他們仍是新農村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國家應在教育、醫療、社保等方面給予重點關注和扶持,給予更多的惠農政策以確保他們的收入不因農資價格的不斷上漲而降低,從而使他們能安下心來參加新農村的建設。第二支隊伍是大中專畢業生。政府應每年吸引、接收一批大中專畢業生到農村去開拓創業、為基層服務。這既能緩解城鎮就業的壓力,也能為新農村建設輸送新生力量。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十一五”期間我國城鎮每年新增勞動力1000萬人,加上失業下崗職工等每年需安置就業達2400萬人,而按每年 8%~9%的發展速度安置就業,每年也只能安排1200萬人。因此,國家應出臺各種鼓勵政策,如戶籍可保留在城里,在農村服務兩年后考公務員優先,兩年連續評為優秀的可直接錄用為公務員,并對創業者在資金、技術、稅收方面給予扶持等等,以激勵更多的大中專畢業生去農村干事業、謀發展。第三支隊伍是第二代農民工中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農民工人才。對這部分人,政府要積極引導、感召他們回到家鄉創業發展,帶領家鄉父老共同致富。各級政府應轉變觀念,改變唯學歷、唯文憑的人才觀,重視農民工人才隊伍的建設。要在資金、技術、學習培訓、職稱評定和評先進、勞模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努力為他們搭建回家鄉創業發展的平臺使他們的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施展。
(三)政府、企事業、工青婦等培訓相結合,以化解農民培訓難的矛盾。各級政府是培訓農民的主體這點必須明確,但還必須大力鼓勵支持企事業、工會、共青團、婦聯以及一些民間社團等機構來對農民進行必要的培訓。培訓應堅持重在實效,防止走形式搞花架子。具體措施如下:一是在培訓資金使用上,按照誰培訓,誰享有的原則劃撥培訓經費,并實行嚴格監督、考核、驗收,防止層層截留和挪作他用。二是在培訓時間上,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進行。對留守家園的農民,主要利用農閑時安排培訓;對外出務工的農民工,要抓住春節前后這段時間對他們進行培訓;對不回家的農民工,則可委托當地政府組織、企事業等對其培訓。三是在培訓內容上,堅持針對性、實用性、可操作性的原則,在保證每個農民撐握一到兩門現代農業生產技能、務工經商技能的基礎上,還應對農民進行一些基本醫療衛生保健知識、法律維權知識等的培訓。通過各級切實有效的培訓,使農民的素質獲得較大的提高,以便盡快適應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的發展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