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喬楠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09)10-050-02
摘要:筆者對永興縣農民“文化溫飽”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其負面影響進行了較為深入地調查與思考,試圖尋求解決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民的“文化溫飽”問題的對策,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農村和諧社會的構建建言獻策。
關鍵詞:文化溫飽;問題;對策
“文化溫飽”是指在社會經濟發展達到“溫飽”水平的基礎上,廣大人民也應享受相應的文化需求,使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達到一種“溫飽”狀態,從而實現人的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兩方面的平衡與和諧。改革開放30多年來,廣大農村經濟飛速發展,與此不相適應的是廣大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卻一直處于“溫飽”線以下。如何加快農村文化建設步伐,真正做到既鼓農民“錢袋”,又富農民“腦袋”,切實解決廣大農民的“文化溫飽”問題,成為構筑農村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內容之一。為此,筆者對永興縣25個鄉鎮農民的業余文化生活及農村文化設施狀況等進行了調查。
一、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民“文化溫飽”問題形成的原因
(一)陣地喪失,設施荒廢,硬件不再姓“文”
1.對文化設施建設的投入少
原有的文化設施有的破爛不堪,有的挪作他用,全縣25個鄉鎮,建有文化站25個。1990年以前鄉鎮共有影劇院16個,到2002年底鄉鎮還剩影劇院10個,到2004年底鄉鎮還剩影劇院3個。如馬田鎮電影院,在1990年以前是永興江左片規模最大、設施最齊全的電影院,現已改建成商品房,原來的電影院則搬置在地下室,其座席大廳和舞臺均縮小了許多。
2.農村文化站工作癱瘓,名存實亡
全縣多數鄉鎮文化站一年到頭,根本無法舉辦一次農村文化活動;有的鄉鎮一無文化專干,二無文化辦公活動場所,“一塊牌子、一張桌子、一個章子”的現象很普遍,如該縣悅來鄉、高亭鄉等鄉鎮,部分鄉鎮雖已配備文化專干但基本未從事文化工作,而是被分流,外出打工自謀生路去了,這種狀況在全縣農村鄉鎮約占1 3左右。
3.縣文化局疏于對鄉鎮文化站的業務指導和監督管理
機構改革之后,文化站人、財、物、事四權下放到鄉鎮管理,縣財政每人每年撥付3000~6400元不等,不足部分由鄉鎮財政補足。這一簡政放權的改革大部分鄉鎮并沒有真正接受,因為鄉鎮財政根本無力支付文化專干的不足工資部分,相當一部分鄉鎮文化專干拿了縣財政給的3000~6400元就各奔東西去了。造成文化站鄉鎮無人管,縣級文化部門也管不了的局面。
4.農村文化產業凋零
在調查中了解到,有的鄉鎮招商引資,開發的項目是農貿中心、超市等,和文化掛不上鉤,有的鄉鎮為了盤活現有文化資產,準備將部分影劇院轉讓、租賃,改造成超市、服裝城、計劃生育辦公樓、專科醫院等。這實際上是一種國有文化資產的流失。一方面政府對文化的投入有限,另一方面我們現有的文化設施不斷的消失、挪作它用,造成惡性循環。早在80年代,城關鎮、馬田鎮、柏林鎮、等鄉鎮的高標準文化設施一應俱全,是群眾名副其實的文化娛樂中心,縣、鄉政府每年在文化建設上投入了較多資金。近些年來,由于多方原因,圖書室的圖書發霉了,電影隊散伙了,文化設施逐年減少了,群眾文化活動資金的投入也就沒有了。
(二)隊伍渙散,職能錯位,軟件不姓“文”
1.文化專干不專職
全縣共有文化專干25人,其中大專以上文化專干的僅2人,有初級以上專業職稱的僅3人,有文化專業特長和一定組織才能的也只有10左右。25名文化專干中,5名是由電影放映員轉任,4名是安置的復退軍人,6名是招工頂職的“子弟兵”,1名是其他崗位轉過來的,實際上,一年到頭能開展一些文化活動的只有9人,有16人基本未從事文化工作。文化專干作為農村群眾文化的專職工作人員,應該有60%以上的時間從事群眾文化工作,而在鄉鎮文化專干隊伍中,原定的25名文化專干,目前不到60%的人員在崗,在這60%的在崗人員中,基本上沒有從事文化站本職工作,大部分時間都用在鄉鎮政府其它的日常行政事務中,很少開展文化業務工作,有的連基本的農村文物保護、農村文化市場引導與管理、民間藝術的挖掘與整理等工作都擱置一旁,視為他活。
2.文化站職能職責不明確
2 3以上的文化站職責不明、任務不清,一年要干些什么都不知道;鄉鎮不管,或者不知道怎樣管,加之文化專干要兼任其他工作,使得文化專干不可能再考慮文化站的本職工作;縣級文化部門管不了,認為文化站的人、財、物、事四權均下放,那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任由農村文化自生自滅。
(三)經費短缺,創收無門,文化站運轉困難
1.人頭經費嚴重不足
全縣除湘陰渡鎮、馬田鎮、塘門口鎮、樟樹鄉、洞口鄉解決較好外,其余都在3000~6400元之間,70%的鄉鎮未將不足部分納入鄉鎮財政預算,使鄉鎮文化專干生計難以維持,無心干工作。有13個文化專干每年領3000~6400元工資后就回家去了。目前文化站還無法和市場經濟接軌,走產業化道路條件還不成熟,也很不現實。在這種情況下,鄉財政對文化站實行脫鉤斷奶,只能造成文化站癱瘓。
2.業務活動經費嚴重短缺
筆者在調查中了解到70%以上的鄉鎮對文化站的辦公經費、業務經費、活動經費都沒有進財政預算,文化站的業務經費幾乎等于零。特別是稅費改革后,鄉鎮收入大幅減少,文化站要開展活動,完全靠拉贊助,四處討錢。
3.文化站屬于體制改革的“怪胎”
由于體制原因,文化站既不是鄉鎮政府的直屬部門,又不是縣文化局的派出機構,成為鄉鎮可有可無的單位,我縣除馬田鎮、柏林鎮等極少數鄉鎮文化站自成一體外,大多數鄉鎮將文化站作為包袱。重視文化工作的鄉鎮,將行政工作能力強的文化專干安排兼任政府其他職責,享受鄉鎮其他干部同等待遇,不重視的鄉鎮將文化專干作為包袱甩開,除了文化局下撥的差額款給文化站外,是否有辦公設施、文化陣地和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經費一概不管,特別是宣傳文化站與廣播站合并后,這一機構就撤消了,其工作職能也就自然消除了,群眾文化工作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群眾文化活動日益匱乏。
二、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民“文化溫飽”問題的負面影響
當前的農村文化發展嚴重滯后于經濟發展,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有所滋長。在一部分人的心目中,“政治是空的,理想是遠的,道德是虛的,唯有金錢是真的”,似乎除了金錢和享樂外再沒有什么可值得追求的了。有的只求實惠,不講理想,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被歪曲,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淡漠;二是文化生活貧乏和文化市場不健康,倫理道德觀念蛻變。農村社會環境受到污染,許多格調低下和渲染色情暴力犯罪的書刊、音像制品充斥農村文化市場,惡化了農村社會精神環境。部分農民的社會正義感、責任感、義務意識淡漠,榮辱觀、是非觀混亂,國家和集體觀念淡化,道德滑坡;三是文化項目難引進。近幾年中央出臺了不少扶持農村發展的好政策,且有大量專項資金扶持農村文化建設,但由于農村文化體制、設施、人才、陣地等方面的問題,好機會往往擦肩而過;四是宗教活動頻繁,封建迷信抬頭,社會治安形勢不容樂觀。在農村修廟宇、看陰陽宅風水盛行,神漢巫婆仍在活動,婚喪喜事大操大辦現象突出,不少地方買碼賭博、小偷小摸、打架斗毆吸毒等現象呈上升趨勢,群眾生活缺乏安全感,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因素。
三、應對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民“文化溫飽”問題的對策
(一)深化認識,營造農村文化工作的基本環境。群眾文化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和繁榮群眾文化是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必然要求,縣鄉鎮政府部門要加大對群眾文化工作的領導和管理力度,站在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重視群眾文化事業的發展,經常對群眾文化工作情況進行調查研究,幫助解決工作中的問題和困難,各鄉鎮應將文化工作納入雙文明建設目標管理范疇,改變那種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要花錢寧可不要的觀念,使農村文化走出“無事干、無人管、無所作為”的誤區。
(二)強化改革,建立農村文化良好的運行機制。機構改革是必然趨勢,文化站無疑必須面對現實,迎接挑戰。但無論怎么改,從事人民群眾文化生活工作的機構不能撤,也不該撤,在改革中,文化站必須抓住機遇,理順體制,開辟出一塊屬于自身的天地,使之成為農民群眾文化生活的向往之所,也只有這樣,才有其存在的必要。在改革中,要明確文化站是最基層的文化事業單位,要將文化站徹底下放,成為鄉鎮政府垂直管理的工作部門;明確縣文化局的主管職能,把握好進人關、用人關、培訓關,應將一批業務精,敬業精神強,有較強工作能力的文化專干納入國家公務員范疇,使之在生活和工作待遇上與其他干部一視同仁,建設良好的運行機制、激勵機制、投入機制,把發展先進文化與改造落后文化相統一。同時,要發揮文化廣播、電視、體育等相關部門職能互補的優勢,組成綜合的鄉鎮群眾文化娛樂機構,增加其實力和發展后勁。
(三)增加投入,建設農村文化工作的基本陣地。陣地是舞臺,是文化站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在鄉鎮機構改革中,各鄉鎮黨委、政府應該保證和改善文化站的基本辦公條件,必須將現有的文化市場,陣地和設備劃歸文化站統一管理和使用,其他單位和個人不得借用和挪作他用。同時,隨著經濟的發展,鄉鎮財政應逐年增加對群眾文化工作的投入,應將文化活動經費列入財政預算逐步鞏固和添置文化娛樂設施和設備,比如按上級要求建好一個文化站,一個廣播站,一個圖書室,一個農科教中心,一個文體活動中心等等。文化站要借助站力發展文化產業,確立群眾文化群眾辦的思路,動員多方力量參與群眾文化建設,保住好開展群眾文化的基本陣地。
(四)提高素質,優化農村文化工作的基本隊伍。在該縣鄉鎮文化專干隊伍中,整體素質偏低是導致專職不專,陣地丟失,文化活動少的重要因素。一是黨委、政府要重視文化專干隊伍,化專干基本工資應實行全額拔款,獎金福利由自身發展文化產業補足;二是各級文化業務部門要加強對文化專干的教育和培訓;三是文化站應轉變觀念,憑借自身所擁有的人才、地域、文化經濟政策等優勢,積極開發文化產業,達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佳結合,彌補文化經費不足,壯大自身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