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寧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09)10-202-01
摘要:個當前大力提倡素質教育,但多數(shù)教師仍未從應試教育中轉變過來。他們仍然認為分數(shù)第一,能力第二,因此,學生的潛在能力很難得到發(fā)展。我認為在發(fā)揮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的同時,更應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根據我?guī)啄陙淼慕虒W經驗及新課程改革的需求,我認為教師應做到以下幾點:1、教師應成為學生教學活動的引導者;2、善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潛能,鼓勵學生大膽創(chuàng)新與探索;3、教師應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4、教育活動中,要給學生留有選擇的余地,并尊重學生的選擇。
關鍵詞:引路人;學生的主體性;創(chuàng)新;探索
應試教育幾十年來確實出現(xiàn)了很多優(yōu)秀的人才,但也不凡有很多高分低能的學生,因為應試教育的死板。很多學生的潛在能力沒有得到發(fā)展,也可以說應試教育扼殺了很多人的特殊才能。我們是應試教育的產物,因此,深知應試教育的危害,所以,我們更應該從根本上轉變自己的思想,用素質教育來培養(yǎng)學生。在教育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
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包括:自主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主體教育要求在班級管理中,突出學生的自主管理,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到班管理中來;在課程上,重視研究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因此,我們要以鼓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思考,主動探究,主動實踐為基本特征,以實現(xiàn)學生多方面能力綜合發(fā)展為核心.充分注意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yǎng)。從實際出發(fā),努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教會學生學習,教會學生思考,教會學生探索,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一、當好學生學習活動的引路人
雖然我們都知道學習的主體是學生,但在實際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們常常更多關注的是教育活動的內容、性質、組織形式等本身的意義,把教師放在教學的中心位置,忽視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其實,在教育教學中我們只是一個引路人,應時刻記住自己作為引導者的角色。擺正自己作為引導者的地位,一個教師的能力如何。應看他是怎么樣引導學生學習的。而不光看他是如何講授知識的。在“引導“上.教師的根本職責在于“引路”,像一個領路人,只給學生指引方向,讓他自己去走。而不是代替學生或背著學生“走路”。“施教主動,貴在引導,妙在開竅。”為此,教師的引導必須做到三個適應:一是適應學生的學習過程的規(guī)律和特征,二是適應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三是適應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水平和認知結構。一旦做到這三個適應,那么。教師的引導作用將得到充分發(fā)揮。
例如,在學習《花之詠》這篇課文時,我在上課韻前一天將學生帶到野外,讓他們自己去尋找春天的氣息。我不作任何要求.讓他們自由的在田野里尋覓。半小時后,學生一個個興高采烈的來告訴我他們從田埂上綠綠的小草、田野里的小花、樹枝上的嫩芽、農民伯伯翻地的鋤頭、甚至于潮濕而溫暖的空氣里找到春天,聞到了春矢的氣息。在第二天的語文課上,讓學生帶著自己對春天的感悟領略文章的意境。將文章的脈絡講完后,我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習,讓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在整堂課中我始終站在一個領路人的位置。一堂課后學生都還意猶未盡,有幾個學生還即興仿寫出了一首小詩。
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潛能,鼓勵學生大膽創(chuàng)新與探索
創(chuàng)造的實質,是人對自身行為可能性的新發(fā)現(xiàn)、新嘗試。創(chuàng)造是人的潛在能力得以發(fā)揮的根本途徑,也是個人發(fā)展與人類進步的根本途徑。學生在學校中的學習活動,不只是接受老師傳遞的知識和服從教育要求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生自主地探索世界、感受社會的過程:因此.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是學生自己悟出來的.做出來的,不是老師教出來的。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挖掘學生的潛能。鼓勵學生大膽創(chuàng)新與實踐。比如,在生字教學時,我打破常規(guī),不從字的偏旁和部首人手,而是將漢字賦予生命,將漢字放到學生所熟悉的生活中來。如:“恭、慕”這兩個宇,學生通常會把下面的寫成上下兩點,我讓學生太膽去想,用我們生活中的事例來記。就有學生想出:哦,下面的兩點是雙胞胎兄弟.他們是一樣高的.寫的時候應把它們并排寫。“拔和撥”這兩個宇也是大部分學生容易混淆的,同樣也把它們放到生活中,通過大膽想象,學生得出:“拔即拔河,拉拔河時朋友應多一點、固右邊是個“友”字多了一點。這樣不是就不會和“撥”混淆了嗎?這種鼓勵學生大膽創(chuàng)新與探索的方法使得我的學生對漢宇的記憶非常深刻。
三、教師應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學習語文,首先應該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我們必須在平凡的教學中去發(fā)掘創(chuàng)新因素充分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在課堂教學中,即使學生提出了一些“異想天開”的問題,教師不應馬上作出否定回答。而去思考學生提出這類問題的原因是什么,并能從中挖掘學生的潛能。這樣一來,學生不再怕答錨題了,而是樂于去發(fā)現(xiàn)更多的問題。學習上要及時總結表彰,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感受到學習是一件愉快的事情,通過自己的教學,使學生想學、愿學、樂學,感受到學習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語文除了是學習以外,更像游戲。讓他們用興趣去學習。這樣,我們的教學將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教育活動中,要給學生留有選擇的余地,并尊重學生的選擇
在教育實踐中,人們往往覺得學生正處在各種傾向性形成的過程中,而他們又缺乏判斷和選擇能力,教育中就應該嚴格地控制他們的所作所為。這種做法,不僅抑制了學生個性的表現(xiàn),還造成學生對事物認識的局限——任何事物只會有唯一正確的可能性,更會損害學生的自信心,對以后的發(fā)展造成阻礙。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在不違背教育基本目標和基本原則的情況下,教師應允許和尊重學生在活動中表現(xiàn)出的選擇性,支持每一個學生按自己的特點去展。
例如:在引導學生劃分課文段落時,不一定要有統(tǒng)一的答案,學生只要能說出他認為這樣分的理由,而不是盲目劃分時。教師對學生的答案就應該給予肯定。在對一些問題的認知上,我們不能用固定的模式去教學,如:有學生問樹葉是什么顏色?我們回答:綠色。這對嗎?樹葉除了綠色,還會有紅色、紫色、黃色……。教育教學也是同樣的道理,一個問題可以有多個不的答案。
抑制學生主體作用的發(fā)揮,將造成學生發(fā)展?jié)摿Φ睦速M。所以,我們應該從平時的教學中鼓勵學生創(chuàng)造性能力的發(fā)揮。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主動學習、樂于學習,這樣才能實現(xiàn)新課程改革的目標。
參考文獻:
《教育學》主編:勞凱聲.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