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凡
掛鉤標的物設定的區間變得寬泛,結構性理財產品變身“低風險”產品的同時,潛在收益空間也被壓縮。
“零收益”風波過后,銀行發行結構性理財產品的熱情重新燃起。西南財大的統計顯示,5月18至22日僅4天,銀行發售結構性理財產品達到13只。
不過,部分銀行注意到投資者對結構性產品的風險厭惡,設計上越發保守。近期結構性產品的標的物區間范圍變寬,同時在止損設置和風險規避方面也加大了控制力度,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結構性產品走上“犧牲部分收益來完全規避風險”的改良之路。
以渤海銀行近期發行的2009年第7期理財產品為例,其募集資金投資于信托公司設立的可展期結構性存款單一資金信托,收益率與人民幣3個月期存款利率掛鉤,如果在6個月的運作期限內,3個月存款利率大于或等于1.2%,產品就可實現2.22%的到期收益率。
目前,人民幣3個月存款利率為1.71%,在6個月內降息51個基點的可能性也不高,因而該產品預期收益實現的可能性很大。雖然幾乎規避了風險,但2.22%的預期收益率僅與當前債券及貨幣市場類產品收益水平接近,與以往結構性產品8%-15%的預期收益率水平相差甚遠。
這是由于為掛鉤標的物設定的區間比較寬泛,標的物價格溢出的可能性很低,預期收益率也必然下降。
實際上,在全球經濟形勢略微企穩的大背景下,區間累計型和直接掛鉤型利率產品成為近期結構性產品發行的主流。股市及國際油價的反彈,也使結構性產品找到了新賣點,銀行近期便推出多款與境外能源股掛鉤的結構性產品。同時,針對變化趨勢更為復雜的掛鉤股票以及能源類資產的結構性產品,“變異”現象也同樣存在。
如中國銀行日前推出的中銀進取--人民幣港股掛鉤產品,預期收益率掛鉤5只內地在港上市的股票表現。若5只股票在觀察期內,每個觀察日的收市價均大于或等于其各自的期初價格的65%(即65%×期初價格),則可實現5%的預期收益率;若未滿足上述獲得投資收益率5%的條件,則最終獲得0.36%的收益率。在經歷了熊市后,上述5只藍籌公司股價繼續下跌35%以上的可能性較低,因而預期收益比較容易實現,但5%的收益水平與以往掛鉤股票的結構性產品的收益也無法相提并論。
不過,2年期的掛鉤國際油價的結構性產品,風險依然較大。去年以來國際油價“過山車”,讓投資者看到了市場波動的風險。眼前來看,國際油價處于低位,可一旦全球經濟增長出現波折,恢復增長的力度不及預期,油價的前景將不容樂觀。在金融危機未結束的情況下,預測2年后的油價具有相當的不確定性。
隨著諸多專家和機構看好澳元,澳元結構性產品的發行也在增多。例如,荷蘭銀行最近推出的2009年“多區間累計”匯率掛鉤結構性存款第一期、“漲跌雙贏系列”匯率掛鉤結構性存款第一期、“香港盈富基金”掛鉤結構性存款第三期。其中,“多區間累計”產品掛鉤銀行間電子交易系統EBS上的澳元兌美元即期匯率,收益要看澳元兌美元的匯率表現;“漲跌雙贏系列”匯率掛鉤結構性存款第一期,同樣掛鉤澳元兌美元匯率,2款產品均100%保本,最高預期收益率均為9%;“香港盈富基金”掛鉤結構性存款第三期產品掛鉤香港盈富基金,到期90%保本,最高潛在收益率高達18%。
眾所周知,澳元結構性產品都以預期收益率高著稱,普益財富統計顯示,5月底到期的19款結構性理財產品中,收益率最高的為1款澳元理財產品。但這款產品,在合同中已約定會保證最低5%的年化收益率,而產品獲得的正是這個最低收益。
可見,結構性產品的收益率不一定會如標的本身漲勢那么好,關鍵還是要看結構設計,外匯產品還要注意匯率風險。
面對結構性產品近期出現的新變化,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理財產品研究中心王增武建議,投資者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對掛鉤標的資產價格走勢的判斷與銀行產品是否一致。同時,在走勢判斷一致的前提下,如果資產價格預期是進入單向通道,就應該選擇直接掛鉤型產品,但若投資者判斷標的資產走勢會比較震蕩,那么區間型產品實現預期收益的概率更高。
不過,投資者不要指望結構性理財產品都進行一番改良并成為低風險產品。結構性理財產品的設計整體偏向銀行一方,若是成為低風險的產品,其潛在收益空間很可能被壓縮,投資價值相對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