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凡
打新股的賺錢盛宴,在新股發行制度改革后,將越來越難再現。申購上限的限制,會提高銀行“打新”資金的開戶成本,未來銀行發行的“打新”產品將會限制在更小的規模上。
隨著IPO重啟,許多投資者期待著“打新”給自己帶來財富。但是,市場普遍認為實行新股發行新政策,機構“打新”產品將難續輝煌。
新政不同以往
6月10日,證監會正式發布《關于進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發行體制的指導意見》,提出對網上單個申購賬戶設定上限,原則上不超過本次網上發行股數的千分之一。
這個不同于以往的“上限規定”將會使機構投資者難以發揮以往大資金量的優勢。在行情火熱的2007年,工商銀行發行的半年期“打新”產品,銷量能達到幾十億元,民生銀行發行的好運套餐3號銷售量曾經達到73億元,中信銀行的新股申購計劃2號和3號銷售量甚至超過了80億元。以前沒有對“打新”產品設定規模限制,單個產品最多時可以募集100億元左右的資金量。
那時,“打新”產品熱銷,銀行不用擔心產品達不到最低銷量。現在,明確投資者只能使用一個投資賬戶申購新股,首先加大了機構和資金量大的投資者的違規成本。
銀信“打新”資金規模龐大,若分成多個小型理財產品,進入打新行列,則會導致中小投資者的中簽率降低。同時,銀信“打新”資金專門為打新而來,獲利即走,會對二級市場帶來一定沖擊。新規定規范了銀信產品的“打新”資金量,避免其通過多個賬戶侵占資源,保證了中小投資者有更大的機會“中簽”。
以往機構憑借資金優勢在網上網下大量申購新股,這在一定程度上給了機構炒作新股的動力,從而推高新股上市后的溢價,相關機構也隨之獲得超額利潤。但是現在中小投資者中簽率顯著提升,IPO重啟后的新股溢價空間有可能大大縮窄。
另外,新股申購制度采取的網上申購和網下配售單項選擇,使機構投資者失去網上和網下同時申購新股的機會。在這樣的條件下,尤其在股市牛市格局尚不明朗時,“新股不敗”的思路將被打破。
收益難同以往
“打新”產品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在于其曾經“夸張”的收益率,2006、2007兩年曾是銀行“打新”產品的輝煌時期,巨量資金申購及無風險套利,使得“打新”產品年化收益率一度高達10%-20%,甚至到40%以上。銀行“打新”產品之所以能獲得如此高的收益率,主要是由于巨大的資金參與,大幅提高了其中簽率所致。但新規則下,機構中簽率的下降,這基本意味著銀行的“打新”產品到期后的收益不如以往。
相反,中小投資者中簽機會提高了,獲得收益的可能性也大了,這將反過來影響銀行理財新品的募集規模。
西南財經大學信托與銀行研究中心研究員張星進行的理財產品“打新”收益演算顯示,對于銀行產品來說,假設資金募集規模為2億元,某只股票網上發行額度為100億元,假設中簽率為0.15%,則理財產品可以參與該新股申購的資金最高為1000萬元,占整個資金規模的5%。再假設該股票漲幅達到100%,對于理財產品來說,其收益率為0.0075%,假設期限為10天,年化收益率不超過0.3%,這個收益水平就比較低。
那么,對于理財產品來說,即使剩余資金可以參與其他投資,提高資金的收益水平,但新股申購對理財產品的收益貢獻遠不如從前。與此相比,中小投資者若自行參與新股申購,可能的收益率為0.15%,年化收益率則達到5.475%。
雖然,網下申購的收益水平遠高于網上申購收益水平,但若銀行理財產品的資金選擇網下申購,股票將面臨著3個月的禁售期。在這3個月,資金將面臨多重風險,如“破發”風險,那么,理財產品可能出現虧損。此次新規中特別提示新股認購風險。
另外,銀監會新規要求銀行發行理財產品需在發售10日前向監管部門報告,銀監會審批必然會加長產品的發行周期,加上認購的時間,大大增加了產品的籌備時間,從而導致產品在震蕩的市場中失去很多機會,有的產品還可能因設計問題而無法通過監管層的審批,這將使銀行“打新”產品的推出時間晚于市場預期。
銀行打新擬變
IPO新規下,“打新”產品不似此前那樣吸引人,并未讓商業銀行完全卻步,它們也在嘗試改良產品設計。
此前的打新股產品,資金大部分是純粹用于打新股。新規則下,“打新”產品可能會呈現出“小額多個”的特點,單只產品在規模上可能從以前的動輒“數億元”降至“千萬元”,以實現產品整體收益的最大化。
業內人士表示,此后銀行可能不會太熱衷于開發單一“打新”產品,而會更傾向于發行結構化設計的產品,資金除了用于“打新”以外,還投向二級市場及固定收益類工具。這意味著即便申購某新股遭遇失敗,仍有望保證產品的正收益。
銀行打新產品的變化思路亦有跡可循。2007年,市場火爆,幾乎每只新股上市價都高于發行價,因此部分產品采取100%資金申購新股。之后,隨著市場波動加大,“打新股”產品資金的投資反而更加靈活,加入了國債、基金、信托等。在目前市場條件下,100%資金申購新股的可能性變得更加小,也是自然的。
所以,IPO重啟后,中小投資者申購新股中簽率增大了,但在申購的資金鎖定期以及沒有新股上市的時期,資金或許會處于閑置狀態。銀行產品則可能不同,改良之后或可通過投資債券、貨幣市場等方式,提高無新股發行期內資金的使用效率。
也就是說,也許一次新股申購,投資者自行“打新”的收益會高于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所得的收益,但就一個期限內綜合而言,投資銀行理財產品的整體收益有可能高于個人直接投資。這就是銀行產品的優勢。
若投資者只是穩健理財的話,還是建議購買銀行或信托的“打新”產品。鑒于目前銀行采取觀望的態度,投資者也可以采用“等等看”的謹慎操作策略,既可以自己參與打新,也可以分享銀行“打新”產品的額外收益。專家表示,在震蕩市場中,散戶“自打”新股風險更大。首先,散戶要面臨“破發”的風險。其次,若希望“打新”的中簽率更高,就需要投入更多的資金,這就會減弱自有資金的流動性。
事實上,目前市場上發行的一些銀行產品已融入了“打新”概念,比如一些結構性產品,設計中就表明可進行新股申購。但是,投資者要注意,這類產品大多是不保本的,打算搶購“打新”產品的同時,要看到在難測的金融市場中一搏高收益時,也不排除有負收益的可能。